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芩百清肺浓缩丸对支原体肺炎模型鼠肺组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滴鼻法建立大鼠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并给予芩百清肺浓缩丸以观察其对鼠肺部组织的影响.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鼠肺部病理变化为支气管及肺血管周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斑片状间质性支气管肺炎.病变程度以模型组最重,芩百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电镜扫描显示,模型组大鼠气管上皮表面被粘液和纤维蛋白等覆盖,纤毛粘连、倒伏,部分脱落,表现为明显的支气管慢性炎症,粘膜水肿,细支气管变厚而管腔变窄.严迪组和芩百高、中剂量组细胞界限较清晰,粘膜处于上皮修复和纤毛再生状态;咽拭子PCR检测结果为模型组阳性,芩百组和严迪组为阴性.以上结果表明,芩百清肺浓缩丸能有效地减轻支原体对肺部组织的炎性病变,促进气管上皮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利用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和PCR方法对天峻县快尔玛乡某养殖户中2只病死绵羊组织进行检测,经细菌分离培养未分离到可疑病原,用PCR方法检测2只病死绵羊肺脏及1号羊脾脏,均为绵羊肺炎支原体阳性。综合临床症状、常规检测以及PCR检测结果,诊断为羊群感染了绵羊肺炎支原体,从而导致了传染性胸膜肺炎。  相似文献   

3.
猪肺炎支原体显色原位杂交研究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猪肺炎支原体(Mhp)显色原位杂交(CISH)定位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地高辛标记的Mhp P36核酸探针和DAB/H2O2显色系统,对人工Mhp感染组、自然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实验猪肺组织样品和临床样品进行显色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设计的地高辛标记探针针对Mhp具有特异性,而与其他的猪病原菌无交叉反应;检测结果可以通过显微镜观测到Mhp定位在支气管/细支气管黏膜表面.人工感染组、自然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的CISH结果与PCR检测结果一致,临床样品的CISH检测结果低于PCR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Mhp显色原位杂交法是一种集直观和敏感为一体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Mhp的定位检测和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及应用SPF级小鼠肺支原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试验根据GenBank中肺支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了可快速、准确检测肺支原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以及疑似支原体感染样本检测,并评论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q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0.999;5种相关的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好;其检测灵敏度为10 copies/μL;组间样本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重复性好;对60份疑似支原体感染的小鼠咽拭子样本检测结果比采用ELISA方法以及常规PCR更灵敏。说明SPF级小鼠肺支原体的qPCR方法较之于ELISA方法及常规PCR具有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能更好地进行小鼠肺支原体的快速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5.
采用TaqMan探针法支原体通用型和肺支原体特异型双通道荧光定量PCR法,对清洁级SD大鼠150只I、CR小鼠120只,C57小鼠100只,普通级SD大鼠104只I、CR小鼠97只,C57小鼠76只,检测支原体和肺支原体感染情况。清洁级SD大鼠中检测到1只支原体阳性;清洁级ICR小鼠和C57小鼠中支原体和肺支原体未见阳性;普通级SD大鼠中检测到2只支原体阳性,1只肺支原体阳性;普通级ICR小鼠中检测到1只支原体阳性,2只肺支原体阳性;普通级C57小鼠检测到1只支原体阳性。表明清洁级实验动物大鼠中仍然存在支原体感染;普通级实验动物大鼠和小鼠支原体感染明显高于清洁级动物。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素化的猪肺炎支原体核酸探针和量子点荧光显色系统,对人工感染组、自然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试验猪肺样品,以及临床样品进行量子点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按照探针质量浓度为1mg/L、80~90℃变性10min、37℃杂交10h和QDs—SA复合物浓度为10nmol/L的条件进行猪肺炎支原体的量子点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比较理想;而人工感染组、自然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样品的QD-FISH检测结果与分离培养结果和PCR检测结果相比,符合率均达到100%刘占床样品的QD-FISH检测结果与PCR检测结果相比,符合率为83.3%。从而证明猪肺炎支原体量子点荧光原住杂交法是一种直观和敏感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猪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定位和致病机理研究,也为其他病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猪群水平上诊断猪地方性肺炎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综合结果得出结论。目前,临床试验常被认为是一种低价值的方法,特别是与利用PCR技术检测肺部病变中猪肺炎支原体的直接检测方法相比。最近的研究对准确的临床试验(包括对咳嗽进行定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PCR试验和以诊断地方性肺炎为目的的血液样本血清学试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贵州省开阳县1例疑似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CCPP)病原种类,实验通过病原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病原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病原具有支原体的生长特性,菌落形态与支原体相似;支原体分离株与Mo模式株生化试验结果相同,与Mmc模式株存在差异;PCR试验进一步确定分离株为Mo模式株。试验结果表明,本次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情应为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试验通过血清学、PCR检测及病理剖检等方法对新疆南疆5个规模化羊场进行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流行调查.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5个规模化羊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为52.07%.P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30%.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5个规模化羊场绵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中沙雅县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采用贴片法进行大鼠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将不同稀释度的肺炎支原体培养液接种于单层细胞中孵育。对次日收集的细胞上清液进行肺炎支原体的PCR反应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冲洗液反应阴性,表明支原体对细胞具有较强的粘附性;接种后7d内观察到细胞产生明显病变,部分细胞发生崩解、脱落。MTT法检测结果表明支原体使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其致细胞死亡率随滴度增高而增加,提示肺炎支原体对大鼠气管平滑肌可产生很强的致病性,使呼吸道受到严重损伤。本研究为探讨肺炎支原体致病作用机制及新药筛选与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经双氢青蒿素治疗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大鼠肺部病理学变化 ,以地塞米松磷酸钠皮下注射 Wistar大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 ,用 60 mg/ kg双氢青蒿素治疗实验大鼠 ,杀鼠取肺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部病理学变化 ,同时设有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发现肺印片中卡氏肺孢子虫 (Pc)包囊数目显著减少 ,肺组织炎症明显减轻 ,Pc滋养体表膜和核膜破裂 ,胞质中出现大量空泡和高电子密度颗粒 ,Pc包囊中也出现空泡 ,囊内小体变性坏死。研究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可杀死 Pc滋养体和包囊 ,从而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穿王消炎粉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入空白组、左氧氟沙星阳性药物对照组、LPS模型组及穿王消炎粉低(1 g/kg体重)、中(2 g/kg体重)、高(4 g/kg体重)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经滴鼻法给予LPS(3 mg/kg体重)制备大鼠ALI模型,24 h后,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浓度的穿王消炎粉,模型组和空白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4 d后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固定并冻存肺脏组织。测定各组大鼠肺脏组织湿/干重比;HE染色观察大鼠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脏组织中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LPS模型组大鼠出现肺间质壁增厚,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出血,肺泡结构破坏等肺损伤症状,肺组织的湿/干重比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IL-1β、IL-6含量和肺脏组织中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LPS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肺间质增宽现象有所改善,肺组织的湿/干重比、血清和肺脏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穿王消炎粉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急性肺部损伤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3.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现广泛使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鼠模型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不同LM菌株的致病性。为建立LM的ICR小鼠模型,本研究采用1/2a血清型的N21 LM菌株,分别以106、107、108、109和1010 CFU的剂量口腔灌注感染6周龄ICR小鼠,每组10只;另取10只接种PBS作为对照组,测定LM对ICR小鼠的LD50;另取40只小鼠,平均分为2组,公母各半,以测定的LD50剂量接种LM,分别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变化及组织中细菌载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N21 LM菌株对ICR小鼠的LD50为109.25 CFU;感染周期为10 d左右,感染小鼠出现被毛粗糙、精神萎靡、阴茎垂出及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先后出现实质内灶状细菌团块、形成血栓、细胞坏死等;脾脏主要表现为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肺脏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菌落计数和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发现肝脏中细菌载量最高,脾脏次之。结果表明,ICR小鼠能作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感染模型。本试验结果为研究LM的致病机制、疫苗研究及抗菌肽转基因小鼠抗LM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Hps)的感染动物模型,本试验用Hps血清5型标准菌株(Nagasaki),以2.0×10~9CFU剂量腹腔感染豚鼠,观察豚鼠发病及死亡情况.取死亡豚鼠的主要器官组织,观察其病理和组织病理变化,与猪Classer's病痛变进行比较.并同时对死亡豚鼠进行细茵分离,分离菌经PCR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在接种14 h后试验组豚鼠(5/8)出现死亡,死亡豚鼠剖检时出现了与猪Classer's病相似的病变;主要组织器官组织学变化以炎性细胞浸润、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渗出等变化;并通过细茵分离培养,在豚鼠大脑、心血、肺、肝、脾和肾主要器官中分离到Hps血清5型茵.实验结果表明豚鼠可以作为Hps的感染动物模型.这一结果为研究其致病机制、诊断和免疫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旨在对甘肃某羊场小尾寒羊疑似绵羊痘进行确诊,并深入探讨其病理变化特点。对临诊疑似患绵羊痘的小尾寒羊进行了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和PCR检测确诊,并对6只病羊进行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如下: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显示6例病羊样品均为阳性;同时,对2例病羊样品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绵羊痘病毒(SPV)58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小尾寒羊所患疫病为绵羊痘。病理剖检显示,病羊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充血,局部有红斑和坏死,尾部常有感染化脓形成溃疡;消化道黏膜,尤其舌和瘤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痘疹与坏死病灶,局部甚至形成糜烂或溃疡。肺膈叶以及肝、脾等常有痘疹和坏死病灶。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肺痘疹病灶主要呈现渗出-增生结节和坏死-增生结节变化,病灶内血管、细支气管等周围常有大量绵羊痘细胞,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变消化道黏膜局部,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增生、水泡变性,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有大量绵羊痘细胞,其细胞质内包涵体明显。肝、脾、肾也有程度不等坏死-增生结节变化。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肺泡上皮细胞肿大,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集,线粒体程度不等肿胀、嵴断裂、空泡化,可见细胞质内包涵体。研究证明,除局部皮肤病变外,消化道黏膜和肺等实质器官的痘疹病变是患绵羊痘小尾寒羊具代表性的病理变化,尤其痘疹病灶中大量绵羊痘细胞的出现具有证病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鸭副粘病毒人工感染鸭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鸭副粘病毒致病机理及病理组织变化。本研究将20日龄非免疫健康建湖麻鸭60羽,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鸭皮下接种1:5稀释的鸭副粘病毒WF00D株SPF鸡胚绒尿液0.5mL/羽,对照组鸭皮下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并分别置于25℃隔离环境下饲养与观察。于接种后第4d、8d、12d、16d和第20d,两组均随机取4羽鸭进行剖检,观察各器官的大体病变,同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鸭除个体发育呈明显差异外,内脏器官在观察期间均有较轻微的炎性水肿或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器官充血或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颗粒变性;超微病理学变化主要为细胞器变性,胞浆局灶性坏死、线粒体空泡化、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研究表明其病理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研究为鸭副粘病毒流行规律的探究及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Wistar大鼠30只,用手术移植的 方法把自体子宫内膜组织2块分别移植到壁 腹膜与子宫系膜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 鼠模型。术后4周,再次开腹,观察异位内膜 的存活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及病理 学变化。结果发现腹膜和子宫系膜处移植内 膜的成活率及病灶的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 >0.05),腹膜处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 显著轻于子宫系膜处病灶(P<0.01),移植 物外观呈囊状,表面有血管,光镜下观察见子 宫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和血管,与正常 在位内膜相比腺体减少。该模型复制方法简 便,成功率高,是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较理想 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Radiation pneumonitis developed within the radiation treatment field in three dogs with soft tissue sarcomas located on or adjacent to the thoracic wall. Radiographic signs compatible with a diagnosis of radiation pneumonitis developed from one (n = 2 dogs) to two (n = 1 dog) month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rapy. The initial radiographic sign was an alveolar infiltrate in all three dogs. At subsequent examinations at variable time periods after treatment, radiographic findings included: bronchiectasis (n = 3 dogs), alveolar infiltrate (n = 2 dogs), decreased lung volume (n = 2 dogs), and unstructured interstitial opacification (n = 1 dog). Necropsy examination of one dog at fourteen month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radiotherapy showed evidence of pulmonary fibrosis within the irradiated lung. Necropsy examination of the second dog did not show any evidence of radiation induced changes. It is possible that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did not include irradiated lung. No clinical signs tha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radiation pneumonitis were observed in any dog. It appears that approximately 25% of the lung can be safely irradiated to high doses, if indicated, in order to deliver an adequate dose of radiation to a primary tumor site.  相似文献   

19.
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讨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将24只SPF雌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PBS组,LPS模型组,重组UBC13蛋白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和25μg/只),每组6只。LPS模型组与各蛋白剂量组腹腔注射20 mg/kg LPS,PBS组腹腔注射等体积PBS;注射结束1 h后,各蛋白组按相应剂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重组UBC13蛋白,PBS组与LPS模型组注射等体积PBS。给予蛋白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肺脏、脾脏、胸腺及肝脏组织,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脏、脾脏、胸腺和肝脏中IL-1β、TNF-α、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肺脏中i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综合评价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LPS诱导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LPS模型组小鼠肺脏、脾脏及肝脏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均出现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LPS模型组肺脏、脾脏、胸腺和肝脏中IL-1β、TNF-α、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肺脏中iNOS mRNA相对表达量也极显著升高(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UBC13蛋白高剂量组肺脏、脾脏和肝脏中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肺脏、肝脏、脾脏中IL-1β、TNF-α、IL-6及肺脏中iNOS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胸腺中TNF-α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IL-6 mRNA和IL-1β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鼠源重组UBC13蛋白可下调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