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多种方法对1997年湖南澧县八十Dang遗址出土的782粒800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一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相似文献   

2.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相似文献   

3.
1 概况我国的栽培稻分为籼、粳两大亚种 ,北方稻区栽培的是粳型品种。由于北方冬季寒冷 ,栽培的粳稻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翌年春季不能发芽出苗。但近几年在辽宁稻区出现了一种以杂草形式生存的一年生北方野生稻 ,这种北方野生稻农民称其为“疯稻子”。北方野生稻在田间生长繁茂 ,营养生长期与当地栽培稻不易区分 ,在出穗后才能鉴别。野生稻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三种类型。早在公元前 2 0 0年的《淮南子·泰族训》中就曾对南方的野生稻有过记载。据推测它的产生是多年生野生稻与栽培稻渐渗杂交的结果。多年生野生稻生存通常…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现存的七省(区)的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其中广西普通野生稻6份,东乡野生稻5份,广东、湖南各2份,福建及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各1份)及28份栽培稻地方品种的叶绿体DNA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28份中国栽培稻被分成三类,C1、C2和C3。其中C2叶绿体基因组类型仅有1份材料,为一个籼稻品种。两个主要类型C1和C3分别对应于粳型和籼型,说明中国栽培稻在叶绿体基因组存在籼、粳分化。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叶绿体DNA用同样3种内切酶酶切,共产生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与栽培稻中的C1和C3相同,其中C1类型占主要,为94.1%(16/17),具C3型叶绿体基因组的野生稻为1份广西材料。此外没有检测到新的类型。这说明在中国普通野生稻中也存在对应于栽培稻籼型和粳型两种不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而且是以对应于粳型的C1型叶绿体基因组类型材料为主。从大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与粳型栽培稻相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可以推测粳稻起源于中国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野生稻资源及其在水稻抗性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野生亲缘种,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栽培稻品种进一步改良的天然遗传种质资源库。其中,野生稻的抗病抗虫性、耐旱耐寒性等,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本文综述了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了其在水稻抗性育种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1概况 我国的栽培稻分为籼、粳两大亚种,北方稻区栽培的是粳型品种.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栽培的粳稻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翌年春季不能发芽出苗.但近几年在辽宁稻区出现了一种以杂草形式生存的一年生北方野生稻,这种北方野生稻农民称其为"疯稻子".北方野生稻在田间生长繁茂,营养生长期与当地栽培稻不易区分,在出穗后才能鉴别.  相似文献   

7.
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花培创新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栽培与野生稻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在药得的芬粉植株中,经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野生稻抗病性强,米质优特性,又具有栽培稻丰产性的稳定品系。研究表明,栽野稻杂交花培育种技术是克服栽野稻杂交后代稳定难,育种周期长和加速野生稻优异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云南药用野生稻的高光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药用野生稻由于原生境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在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许多优异性状,是改良和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的宝贵基因资源。针对药用野生稻生长势强、生物量积累速率快的性状,对云南药用野生稻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两种野生稻和两种栽培稻相比,云南药用野生稻净光合速率较高,特别是羧化效率和光饱和点均为其余品种的2倍以上,具有高光效潜能,为发掘其中的高光效基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对栽培稻的两个籼型品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种间杂种F1的外稃表面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外稃表面的显微特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并初步概述了三种野生稻的乳突特征。栽培稻与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外稃显微特征受亲本影响,其中乳突座间距、列宽主要受野生稻亲本影响;底座以上的峰突特征如峰距、峰数则表现为栽培稻亲本的特征;乳突分布密度表现为超亲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作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具有诸多的优良性状,如野生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对各种逆境的耐受性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野生稻优良基因的发掘和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野生稻保护和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rice with novel traits in China can increase rice productivity, but transgene flow to improved or weedy ric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maximum frequencies of transgene flow from glufosinate-resistant rice to improved rice cultivars and weedy rice.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i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s with three replicate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2009 and 2010 at 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China. Glufosinate-resistant japonica rice 99-1 was the pollen donor. The pollen recipients were two inbred japonica rice (Chunjiang 016 and Xiushui 09), two inbred indica rice (Zhongzu 14 and Zhongzao 22), two indica hybrid rice (Zhongzheyou 1 and Guodao 1), and one weedy indica rice (Taizhou weedy rice). The offspring of recipients were planted in the field and sprayed with a commercial dose of glufosinate. Leaf tissues of survivors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the transgene. The frequency of gene flow ranged from 0 to 0.488%. In 2009, the order of gene flow frequency was as follows: weedy rice 〉 Chunjiang 016 〉 Xiushui 09 and Zhongzu 14 〉 Guodao 1, Zhongzheyou 1 and Zhongzao 22. Gene flow frequencie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2009 than in 2010, bu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rice materials. Gene flow frequency was the highest in weedy rice followed by the inbred japonica rice. The risk of gene flow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years and year-to-year variance could mask risk differences among pollen recipients. Gene flow was generally lesser in taller pollen recipients than in shorter ones, but plant height only accounted for about 30% of variation in gene flow. When flowering synchrony was maximized, as in this study, low frequencies of gene flow occurred from herbicide-resistant japonica rice to other cultivars and weedy rice. Averaged across years, the risk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来,中国水稻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水稻生产发展历程,将我国水稻生产分为波动阶段、快速增长、调整下降和恢复提高四个阶段。文章阐述了四个阶段的水稻生产及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单季稻和双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针对水稻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对安徽省103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和稻曲病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分别有5份和9份,占13.59%;表现中感的有25份,占24.27%;表现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33份和31份,占62.14%。对稻曲病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分别有6份和7份,占12.62%;中感的有55份,占53.40%;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29份和6份,占33.98%。对两种病害均能达到抗病或中抗的只有3份,分别是G优6号、Y两优1500和协优118。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与田鱼共生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南方稻作区土地效率不高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但是,关于再生稻和田鱼共生的技术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探索了在稻鱼系统中再生稻栽培技术的2个核心步骤:留茬高度和主茬密度。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的留茬高度应该在40 cm,主茬移栽时选用单本插和宽行窄株(33 cm×17 cm)的株行距可以保证头茬和再生茬产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稻鱼(鳅)耦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田养鱼(鳅)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实验对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碾磨品质、蒸煮品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探究稻鱼(鳅)种养耦合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每一模式都种植两个水稻品种,中早39和H优518.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在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率都显著提高,碱消值显著提高,并且垩白度、垩白粒率都下降(其中H优518组的下降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稻鳅种养耦合模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显著提升,垩白度、垩白粒率显著降低,碱消值提升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从整体上看稻田生态种养组合的稻米品质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有着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调整稻米结构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调整稻米品质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实施调整应重点发展优质杂交稻,并根据城乡消费水平与习惯分两个层次三个阶段完成。2000~2002年,主要满足农民对新品种产量高、涨饭、口感有改进的要求,对城市居民供应口感好、第2顿饭松散的大众化优质米;2003~2005年,向城市居民供应部颁二级优势米;2006~2010年供应部颁一级优质米。并对划分两个层次三个阶段的理由及调整操作方案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中稻+再生稻”组合是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是头季与再生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尚不清楚。明确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可为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两优6326等12个适于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为材料,在当地高产栽培条件下,依据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将其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米质的差异。【结果】 1)与头季稻相比,12个组合的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2)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再生季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类型高10.7 %,比头低再高类型低1.75 %。3)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结论】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的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国家调低稻谷保护收购价后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状况,湖南、湖北、江西和河南4省水稻专家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稻区2018和2019(预测)两年水稻总体种植面积持续缩减,主要是湖南和江西“双改单”和种植结构调整所致,而湖北和河南面积略有增加。稻区内2018年稻谷销售进度明显滞后于上年同期,稻谷价格也不同程度下跌。这主要受国家保护价下调影响。而优质稻谷销售进度和价格受影响较小,其流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化。2018年水稻种植人工、地租、化肥和总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地租和人工成本增加是总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2018年稻米加工企业稻谷收购量、收购价和稻米批发价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区内优质稻和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比均为64%;籼稻面积占比97.6%。不同水稻种植技术应用比例表现为抛秧>手插和直播>机插;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稻渔模式迅猛发展。同时,稻区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下降,订单农业发展风险重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修缮主体不明确,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偏低,稻渔模式无序发展隐患大,农民卖粮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区域稻米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政府调整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政策和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对再生稻和稻渔模式发展的引导,加大科研攻关投入。  相似文献   

20.
  峰等 《中国稻米》2014,(1):94-96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黄淮及长江流域粳稻区的重要病害。以圣稻105、圣稻16、圣稻813、圣稻134、大粮202等5个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品系)与武21621、圣武糯0146、S19、1037、8311等7个感病品种杂交配制17个杂交组合,F1代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为:8个组合未发病,另外9个组合不同程度发病,病丛率14.3%~50.0%,病丛的平均病蘖率17.4%~75.0%。相同抗性亲本与不同感病亲本、不同抗性亲本与相同感病亲本所配组合F1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