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红毛斑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鳞翅目:斑蛾科)是榕树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朱红毛斑蛾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卵粒聚集排列成连续线状;幼虫共6龄;雌雄成虫可通过触角鞭节颜色、腹末有无毛须和腹部腹面体毛颜色加以区分。在广西1年发生2~3代,以第2代预蛹期幼虫及蛹和第3代低龄幼虫越冬。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交配高峰期为13:00-18:00;产卵高峰期为11:00-15:00;幼虫仅为害榕属植物叶片,当食料缺乏时还会为害其枝条韧皮部;越冬幼虫喜欢在位于地表突出的根系附近或杂草丛下化蛹越冬,极少数在土壤表层0~10mm处做蛹室化蛹。自然条件下发现2种朱红毛斑蛾的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2.
红铃虫的雌雄,不但成虫的雌雄容易区别,就是老熟幼虫或蛹的雌雄也可以区别开来。 成虫:后翅,雌者具有翅韁三根;雄者只有一根。雌蛾尾端园孔较雄者宽而长,雌者呈杏仁状;而雄者则呈梭状(图1)。雌蛾生殖器的产卵器为柔软的几丁质并盖有硬毛。生殖板心脏形。交配囊具  相似文献   

3.
尖翅小卷蛾[Bactra lanceolana(Hǔbner)]是席草上的重要害虫,2004-2007年对浙南地区尖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尖翅小卷蛾越冬代成虫初见4月中旬初前后,全年发生7-8代,本田期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高,危害损失最重,其次是第3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席草苗内越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有较强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停在草茎上,多数头朝下,尾朝上;雌雄性比1:1.2,寿命长短与温度、湿度、雌雄性别等关系密切;成虫一般在原田活动,羽化、产卵多在晚上,以夜晚24:00前居多;羽化后当晚交尾,产卵前期多数1d;卵粒大多产在粗壮植株中下部位、席草茎的凹槽上,自上而下产卵,亦有产在叶鞘上;卵一般在上午孵化,其孵化时间、孵化率高低、卵历期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关。幼虫侵入、化蛹部位多在地面茎基部,中高龄幼虫还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相似文献   

4.
尖翅小卷蛾[Bactra lanceolana (Hübner)]是席草上的重要害虫,2004-2007年对浙南地区尖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尖翅小卷蛾越冬代成虫初见4月中旬初前后,全年发生7~8代,本田期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高,危害损失最重,其次是第3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席草苗内越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有较强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停在草茎上,多数头朝下,尾朝上;雌雄性比1∶1.2,寿命长短与温度、湿度、雌雄性别等关系密切;成虫一般在原田活动,羽化、产卵多在晚上,以夜晚24:00前居多;羽化后当晚交尾,产卵前期多数1 d;卵粒大多产在粗壮植株中下部位、席草茎的凹槽上,自上而下产卵,亦有产在叶鞘上;卵一般在上午孵化,其孵化时间、孵化率高低、卵历期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关。幼虫侵入、化蛹部位多在地面茎基部,中高龄幼虫还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相似文献   

5.
斑雅尺蛾Apocolotois arnoldiaria(Oberlhiir)在辽宁朝阳危害水腊绿篱.该虫在朝阳市每年1代,以蛹在枯枝叶内越夏,以卵在寄主枝干上越冬.5月份是幼虫为害期,也是最佳的防治时期.采用人工、生化、化防措施均有效控制其危害.又因该虫在权威资料中没有幼虫及寄主的记载,连雌成虫是否有翅都没有记录.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雌成虫、幼虫、卵的特征及寄主树.  相似文献   

6.
葡萄透翅蛾的习性与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葡萄透翅蛾足1年发生1代,一生只交配1次。其羽化、求偶、交配、产卵、孵化等生理活动都在白昼进行。初孵幼虫在孵化后2小时左右蛀入葡萄嫩茎,此后在茎内生长、越冬、化蛹直至羽化,防治困难,是葡萄生产的大患。本文根据葡萄透翅蛾习性特点,提出运用性引诱剂测报蛾情、抑制交配,把幼虫消灭在发生或为害之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后,在田间与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由于二者寄主种类、发生规律和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鳞毛较为疏松,且单块卵量明显少于斜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有白色Y纹,第8腹节具方形黑点,而斜纹夜蛾幼虫亚背线内侧各体节均有1对三角形黑色斑纹,且第1腹节和第8腹节较大;草地贪夜蛾蛹臀棘无倒钩或弯曲,而斜纹夜蛾臀棘末端有弯曲或倒钩;草地贪夜蛾成虫体型小于斜纹夜蛾,其雄蛾前翅环形纹黄褐色、肾形纹灰褐色、剑状纹不明显、顶角具较大的白色块斑,而斜纹夜蛾雄虫前翅环形纹白色、外横线与亚缘线间具泛紫色斑纹、剑状纹明显。和斜纹夜蛾相比,草地贪夜蛾大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自残习性。除此之外,两种害虫的迁飞、交配、繁殖等生物学习性有较高的相似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田间卵、幼虫、蛹和成虫密度监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苹果金纹细蛾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苹果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在鲁中南地区1年发生5~6代,以蛹在苹果落叶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是开始再现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达盛期。成虫羽化后于次日清晨5:00~6:00开始交配,持续交配1.5~3h,交配后不久在叶片背面产卵,单个散产,平均单雌产卵40余粒。幼虫孵化后直接景入叶片内取食叶肉,并非苞内化蛹。在15~30℃,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4~2007年的研究发现,在尖翅小卷蛾常见的预测方法,即赶蛾法、灯诱法、查卵法中,以赶蛾法最佳;尖翅小卷蛾的防治,应采取集中育秧、灌水杀蛹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采取治成虫控幼虫,治秧田保大田,狠治1代,巧治2代的防治策略,并要求连片统一防治,以提高对尖翅小卷蛾整体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稻水象甲是水稻上重要检疫性害虫,其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水稻,可造成严重危害。形态特征成虫:身体灰褐色,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长2.6mm~4.4mm。头部黑色复眼1对,喙向下弯曲,触角膝状。前胸背板中间黑色斑纹延伸至鞘翅后部。卵:珍珠白色,圆筒形,两端略向一侧弯曲。幼虫:幼虫四龄,白色无足。头部褐色。腹部2~7节背部有成对钩状呼吸器。蛹:幼虫在茧中化蛹,茧土黄色,附于根部。  相似文献   

11.
苹果天社蛾是晉中果区后期害虫。以5龄幼虫为害最重,取食量約占整个幼虫期总食量的90%左右。幼虫期平均为31.2天。以蛹在寄主树下距主干1米以內,土深2—12厘米处,做土室越冬。越冬蛹分布的密度因寄主而不同。成虫羽化出土与7、8月份降雨量及越冬蛹深度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榆叶梅最爱好,杏树、苹果次之。此虫年只一代。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达盛期。卵7月初出現,8月上旬为盛期。幼虫7月中旬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达盛期。9月下旬幼虫逐渐老熟入土化蛹越冬。防治药剂以25%DDT乳剂、50%可湿性DDT、6%可湿性666 150—300倍液效果为佳。要求把幼虫消灭在4龄以前;也可結合秋耕挖蛹,注意果园植物的配置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hiasmia saburraria richardsi(Prout,1908)]是新发现的为害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重要食叶类害虫。通过室内饲养结合野外采集调查,详细描述了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两性鉴别特征。结果如下: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腹节后缘中央,平均长度为165μm,两侧平坦,无凸起,并且生殖孔与肛门间的距离明显大于雄蛹;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腹面中央,平均长度为155μm,生殖孔两侧各有1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成虫体长较雄成虫粗短,前翅长较雄成虫短,腹部末端圆筒状;雄成虫腹部末端稍尖。  相似文献   

13.
咖啡透翅天蛾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透翅天蛾是湖北省桅子花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宜昌1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蛹在寄主树下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发生于8至9月;幼虫共6龄,四龄后取食量约占幼虫食量的95%。第一代发生于6至7月,且为害重,第二代发生于8至10月。据观察该虫天敌12种,其中赤眼蜂、草蛉、蜘蛛是优势种群。化学防治以2000倍青虫菌6号液剂和40%氰戊菊酯8000倍液于幼虫一至二龄时喷雾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棉鈴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在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一年主要发生3代,少数2代或4代。从第2代起开始出現部分滞育蛹,第3代蛹绝大多数滞育,仅少数可在当年羽化。早春有效活蛹数与当年第一代的卵量成正相关。凡5—7月的降水量在3.7—20.5毫米,温湿度系数在1.52—2.14之間者,发生就重。发育速度、繁殖力与幼虫期食料有密切关系。受害作物玉米重于棉花,陆地棉重于海島棉,晚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各代均为害玉米,而为害棉花从第二代起开始。六六六烟剂防治玉米上的棉鈴虫效果良好,未防治区玉米籽粒損失为防治区的2.6倍。飞机噴药粉防治玉米上的棉鈴虫比防治棉花上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柑橘长卷蛾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观察214头柑橘长卷蛾蛹和18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黑色纵裂,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裂缝较短,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较明显,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有一黑色纵裂,裂缝较长,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雌蛾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雄性成虫腹部末端短钳状具环形毛丝。  相似文献   

16.
张显川 《植物保护》1966,4(3):111-111
核桃举肢蛾为害核桃果实,常常引起大量落果或使果色变黑。据1963—1965年野外观察及室内饲养,核桃举肢蛾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1—2代,完成两代的占80%以上。越冬幼虫于4月底5月初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于5月初。5月中发现幼虫蛀果为害,5月下至6月上为蛀果盛期。这  相似文献   

17.
<正>刺蛾是茶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茶树刺蛾主要有扁刺蛾、绿刺蛾和黄刺蛾等,对茶叶造成一定的为害,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1发生与为害1.1扁刺蛾扁刺蛾以幼虫取食叶片,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桑、苹果、柑桔、蓖麻、豆类等多种植物。1.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8mm,翅展26~35mm,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一年发生4~5代,第一代和第五代发生在棉田外寄主植物上。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始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10.6℃和46.2日度,幼虫9.0℃和245.9日度,蛹12.8℃和144.7日度,全世代11.7℃和454.1日度。雌蛾交配率50%左右,多数交配1次,交配了的雌蛾平均产卵千粒以上。幼虫食料种类对幼虫的发育速度,脱皮次数,幼虫体色,蛹的素质和雌蛾生殖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幼虫在自然日长12小时左右和温度20℃左右发育,化蛹后处在19℃以下的温度下,出现50%左右的滞育蛹。田间越冬的蛹4月中旬至5月羽化,越冬蛹期平均202~210天。田间种群消长属第三代多发型。7~8月降雨适量,分布均匀,对棉铃虫发生有利。近年来由于棉区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的变化,棉铃虫的发生趋向减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一点缀螟Paralipsa gularis(Zeller)在云南省德宏州玉米田的发生情况,采用五点取样法在连片种植的夏玉米田块对一点缀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用随机抽样法研究其在玉米田秸秆和当年仓储的玉米果穗中越冬情况,并观察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一点缀螟在德宏州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和果穗中越冬,其中主要以第2代幼虫进行为害,玉米果穗平均被害率达24.3%。一点缀螟雌蛾体长及翅展分别为18.7 mm和30.2 mm,雄蛾分别为13.6 mm和28.2 mm;雌、雄蛾前翅外缘末端均有6个小黑点,雌蛾前翅中央有1个黑斑,雄蛾有2个黑斑;卵为散产,椭圆形,长、宽分别为0.6、0.4 mm;幼虫初为乳白色,大龄渐变为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5.9 mm。在室内条件下,一点缀螟的发育历期为52.5 d,其中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分别为7.5、26.4、10.0、8.6 d。  相似文献   

20.
瓜藤天牛又叫蛀藤虫 ,是潜山县瓜蒌上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瓜藤天牛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 ,啃食藤茎 ,致使植株生长受阻。为害重时 ,蛀孔上部藤茎枯死 ,瓜果不能成熟 ,造成产量锐减。1 发生特点本县地处长江中、下游 ,瓜藤天牛 1a发生 1代 ,主要以幼虫在葫芦科作物的藤茎内越冬。每年 4月下旬开始化蛹 ,化蛹高峰在 5月上、中旬 ,蛹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 6月上旬 ,先羽化的成虫为害瓜苗 ,成虫为害可持续到 7月底 8月初 ,卵散产于瓜蒌的藤茎上。卵 5~ 7d后孵化 ,孵化出的幼虫从节部侵入 ,啃食藤茎 ,蛀成不规则的隧道 ,被蛀食处有黏液外流 ,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