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甘蔗镰刀菌(Fusarium sacchari)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甘蔗梢腐病的药剂,本研究测定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甘蔗镰刀菌菌丝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的毒力作用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镰刀菌的菌丝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明显,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均为2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3℃;最适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均为8。在供试碳源和氮源中,最适合甘蔗镰刀菌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的碳源和氮源则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在室内毒力测定的8种供试杀菌剂中,50%咪鲜胺锰盐、25%氰烯菌酯和50%多菌灵对甘蔗梢腐病菌具有强的毒力,其EC50依次为0.083、0.271和0.380 mg/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1 2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中生菌素、70%恶霉灵和20%粉锈宁等药剂的800倍液均梢腐病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防治效果均为96.00%,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防控甘蔗梢腐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棉花红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 PSA培养基,最适温度范围 20~25℃, 最适pH值7.0~9.0,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紫外线对该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的利用以硫酸铵和氯化铵最佳。产孢量在温度25℃、pH 7.0、紫外线照射80 min、查彼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 9.0、湿度86%以上。总之,该菌属于中高温、高湿、中性偏碱性菌。  相似文献   

3.
大豆炭腐病是大豆重要病害,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本试验研究了引起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菜豆壳球孢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温度为35℃;pH范围为3~12,最适pH值为5;在含有120 mmol/L KClO3的PDA培养基上呈致密型生长类型.用蔗糖、PEG 60...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百香果产业中多发病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与防治问题,在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采集茎基腐病病株,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测序方法鉴定分离病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同时检测系列杀菌药剂对病菌生长及其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从百香果茎基腐病病株中分离获得的8个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离体和活体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致病力较高的菌株为FP6、FP7、FP2,其次为FP1、FP3、FP8、FP4,最低为FP5。不同药剂处理对病菌的生长及致病力均产生影响,其中30%苯甲嘧菌酯处理的抑制效果为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百香果茎基腐病病理学、百香果抗病育种等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旨在明确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组成及优势病原菌的流行趋势。对2015-2017年在山东省采集的138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对优势病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发生发展规律。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真菌共有18种,其中镰孢属的拟轮枝镰孢菌分离频率为67.39%,为山东省优势病原菌;其次为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为10.87%;禾谷镰孢复合种、木贼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7.97%,5.80%,0.72%;木霉属的哈茨木霉分离频率为7.91%;青霉属的草酸青霉分离频率为6.52%;曲霉属黄曲霉和黑曲霉的分离频率分别为2.17%和5.07%。基于EF-1α基因序列构建了山东省2015-2017年拟轮枝镰孢菌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山东省菌株与河北省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89个拟轮枝镰孢菌菌株可以分为2个大群,其遗传距离较小,为0.002~0.016,表明山东省2015-2017年的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河北省和山东省拟轮枝镰孢菌菌株的遗传距离较小,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育种、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山东省临沂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ZHG01,经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研究不同培养环境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ZH-G01平皿菌落正面呈白色丝绒状,未产生色素;背面略微发黄,分生孢子5个细胞,纺锤状,中心3个褐色异色胞,顶部具有3~4根附属丝;菌株ZH-G01 ITS序列与GenBank中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菌株ZH-G01鉴定为新棒状拟盘多毛孢(登录号为MN559410)。菌株ZH-G01伤根接种后30 d草莓植株地上部萎蔫,中柱中心和不定根呈褐色,根部病组织可再次分离菌株ZH-G01。该菌株在25℃、pH 4.0~10.0条件下,培养于PDA、胡萝卜琼脂培养基中长势较好;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对木糖醇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对尿素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 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6):5435-5441
本课题组在桂林市分离到一株野生蘑菇,为开发利用该野生蘑菇资源,通过ITS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野生蘑菇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通过平板培养法,分析了不同营养因子对该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维生素中,最适菌丝体生长的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无机盐为氯化钾,最适维生素为VB1,适宜浓度为6 mg/L。  相似文献   

9.
大豆炭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冶大豆炭腐病,对最近在北京和天津两块大豆田发生的疑似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在PDA培养基病原菌上分离物生长较快,菌落灰色,产生大量直径为49.8~111.4 μm的黑色菌核.接种表明,选择的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合丰25的幼苗致病,且各分离物从病株上重新分离率为100%.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5个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区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5个分离物与菜豆壳球孢菌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为97%~99%.用菜豆壳球孢菌的特异性引物MpKF1/MPKR1进行检测,在5个分离物中均扩增出350 bp的特征片段.基于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和分子特征,鉴定这5个分离物为菜豆壳球孢菌.该病害在华北地区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两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确定马铃薯窖储主要真菌病害马铃薯干腐病的致病菌株,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具有典型马铃薯干腐病症状的薯块中分离获得了2个镰刀菌菌株,通过生物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根据测定菌株的生长速度、菌丝形状、菌落色泽、基物表面色泽等初步确定2个致病菌株为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两菌株对离体块茎的致病率分别为41.05%和72.20%.2.个菌株的ITS序列与GeneBank中的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的完全一致,相似度均达到100%,也验证了依据传统特征的鉴定结果.明确了黄色镰刀菌为我国马铃薯干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1.
豇豆茎基腐烂病是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豇豆的一种严重病害,致病菌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的测定,被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这一鉴定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在紫外照射2 h后全黑暗22 h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33~38℃;最适培养基是PDA;最适pH是6~7;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淀粉、磷酸氢二铵。  相似文献   

12.
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的分类问题,为利用生物学因子控制此病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在涪陵地区利用传统的病害研究手段,完成了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形态学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瘤芥休眠孢子囊萌发受温度、湿度、pH、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其萌发在温度、湿度、pH等因子下有最适值。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在16~18℃,最佳点在17℃;最适pH 4.0~5.2,最高萌发率出现在pH 4.4;最适湿度在75%~85%,最佳点在80%。  相似文献   

13.
甜瓜镰孢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甜瓜镰孢根腐病在甜瓜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中都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甜瓜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对该病病原菌腐皮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筛选甜瓜镰孢根腐病抗性种质资源和选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是:该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是10-40℃,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pH值5-10范围内都能良好生长;能够很好地利用多种碳源;较适宜的氮源为硝态氮,铵态氮不适于该病原菌的生长。该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是100%,在相对湿度小于90%的条件下不能萌发;分生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30℃;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10min。  相似文献   

14.
麻疯树枝枯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及致病性,笔者通过形态和分子的方法鉴定出麻疯树枝枯病病原菌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其是一种新病害,因此采用文字和插图方法对病害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引起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在此基础上完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病原菌是一种弱致病性真菌,在温度为28~30℃,pH值为6~7,培养基以葡萄糖、蔗糖、酵母粉为营养源的条件下利于病原菌营养生长;在温度为20~30℃,pH值为7,湿度在90%~100%,灭菌水的条件下病原菌孢子都能够正常萌发,其中光照刺激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测定还发现,病原菌对丙唑-多菌灵最敏感,而对苯醚甲环唑、链霉素、百菌清、乙蒜素、丙环唑、环胺类农药不敏感。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表明其非常适合干热河谷地理环境,能够在土壤和枯枝落叶中广泛存在。因此,预测病原菌在干热河谷环境中初侵染接种体数量大,一旦大量寄主受伤,雨水充足病害极易爆发成灾,建议防治病害一方面要消除寄主树势衰弱的诱因,减少病害发生侵染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15.
王瑞文  李玲  郭赟  黄艳  张新叶 《种子》2017,(5):40-43
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对不同家系毛红椿种子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全光照条件下均会抑制种子活力;光照16h条件下毛红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苗高显著高于其它光照处理;宣恩5号、宣恩4号、宣恩6号3个家系种子发芽率高于其它家系;宣恩4号家系种子发芽势最高,出苗最整齐;建始家系幼苗生长最快,苗高最高.宣恩1号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6.
恩施红椿种子发芽率及苗期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保护湖北乡土红椿资源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以恩施红椿7 个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发芽率、1 年生苗木成活率、苗高、地径等生长性状及叶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红椿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均较低且在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差异显著,平均发芽率为38%,平均成活率为21%,XE-4家系发芽率和成活率最高。苗高、地径、冠幅、枝数、叶片数、复叶长度、叶片鲜重等7 个指标在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差异显著,遗传力与遗传变异系数较高,属于中高度遗传,变异丰富具有选育潜力且能稳定遗传。地径与冠幅、叶片数、叶片鲜重、叶片干重极显著相关。综合考虑,初步筛选出XE-2、XE-4、XE-5 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7.
沙田柚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田柚果腐病是近年为害沙田柚柚果的主要病害。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将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可生长的pH范围为4~11;该菌能有效利用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7种供试碳源,以果糖最好;能利用甘氨酸、亮氨酸等8种供试氮源,以甘氨酸最适,无法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的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进行病叶病原分离鉴定。本研究对福建省寿宁县福瑞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的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方法(rDNA-ITS和TUB序列)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菌丝体在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及致死温度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病原菌分离株经形态特征观测及rDNA-ITS和TUB序列分析比对,将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原菌分离株鉴定为半知菌门、丝孢纲、弯孢属、间型弯孢霉(Curvularia. intermedia)。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此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 8、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及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酵母粉及硝酸钠;光暗交替不影响菌丝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2℃。分离鉴定了福建省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害的主要病原菌是弯孢霉,其生物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对环境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安徽亳州地区凤丹根腐病病原菌种类,观测了凤丹根腐病症状,通过对其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性、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分离得到1种纯化菌株,其形态学特征与已报道的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一致。在健康凤丹根部接种该分离培养的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在Gen Bank进行同源性BLAST比较,该病原菌rDNA-ITS序列与4个已登录的茄病镰刀菌聚为一类,登录号为HQ176440.1、EU327190.1、HQ839783.1、JX524023.1。结果表明导致亳州栽培凤丹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