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XIII、再生稻株对促芽肥的吸收积累黄育民,李义珍,蔡亚港,柯碧娥,蔡宝盛(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91;武夷山市星农技镇村站,武夷山354300;福建农大实习生)前报研究了再生稻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及其适宜的施用量(2...  相似文献   

2.
水稻再生丰产技术研究 Ⅳ再生稻留茬高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留茬高度试验结果表明:①汕优63留茬35厘米,再生穗较多,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协调发展,产量最高;②再生穗的主要着生位置是地上部节位,夺取再生稻高产必须保留倒2节位腋芽,根据汕优63地下部腋芽着生自然高度,明确汕优63适宜的留茬高度是32—37厘米。  相似文献   

3.
4.
5.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北部山区的武夷山市黄村(27°39'N,118°08'E,海拔220米)从1989年开始发展再生稻,历经4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技术经验不断丰富(表1)。但是,在大致相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下,农户间再生稻产量仍然悬殊甚大。为明确再生稻高产特征,找出现实生产中限制高产的主要因素,建立水稻再生高产栽培综合技术,1992年对黄村不同产量水平的汕优63再生稻田,进行产量构成和栽培技术的追踪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通径统计方法,分析了再生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和各节位再生穗产量对总体再生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再生穗数对再生稻总粒数的通径最大(P穗=1.206),而总粒数对再生稻产量的通径最大(P粒=1.023),再生穗数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因素;2.稻秆上各节位再生穗中,以地上部第2、3伸长节位的穗数最多,穗也最大,对产量的贡献也最大(P_2=0.4261,P_3=0.7164),第4伸长节位的变异很大,具有人为调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Ⅱ水稻再生成穗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40—1、汕优63、特优63、威优64、盐籼203等品种各节位的再生穗数和产量,结果表明,再生穗数一般为头季稻穗数的150%以上,最高的可达到246.3%。40—1的再生穗数为头季稻的199.2~246.3%,汕优63为156.5~193.9%,威优64为212.9%,特优63为165.9%,威优64、盐籼203有54.8%~32.0%,40—1有20.9%的再生穗来自地下部非伸长节,而特优63、汕优63分别只有0.5%和13.6%;威优64、盐籼203地上部最高成穗节位为第3节位,以1、2两节位成穗最高,40—1、汕优63、特优63地上部最高成穗节位为第4节,汕优63、特优63的主要成穗节位是第2、3节,40—1的主要成穗节位是3、4节;再生穗较多的节位再生穗的产量结构性状较好。相反的较劣。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生育期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重叠,穗子短小,每穗粒数仅为头季的1/3~1/2。为揭示再生稻穗粒形成规律,探索培育较大再生稻穗的可能途径,进行本研究。研究方法 1992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黄村基点进行本研究。在“汕优63”一立头季田和3立不同产量水平的再生季田,成熟期各随机取5丛有代表性的稻株,考察各节位穗数,从中按节位穗数比例各随机取10~30个穗子,在  相似文献   

10.
本系列研究曾根据福建山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模式,初步拟出再生稻适宜发展地区。为探明安全蓄养再生稻的纬度、海拔临界线,作出再生稻气候生态适应性区划,本文对5年来多点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对福建省山区再生稻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初步区划,明确适宜种植的品种(组合)和宜栽时段。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8起在福建山区的沙县西霞(26°30'N,117°35'E,海拔550米),武夷山市溪洲(27°39'N,118°08'E,海拔220米)和武夷山市黄村(27°40'N,117°58'E,海拔220米)进行。以汕优63为试验材料,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设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高产再生稻的生长发育,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形成规律,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本项研究。研究方法于1992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黄村试验基点对汕优63高产再生稻田进行定位追踪。记载头季与再生季的主要生育日期,于头季移栽期、分蘖高峰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头季收割后,再生季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随机取有代表性的稻子5丛,按比重法测定绿叶面积,分茎、叶、鞘、穗、稻茬  相似文献   

12.
天优673是中种集团福建农嘉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天丰A×福恢673配组的杂交稻新品种,2011年福安溪柄镇引进作再生稻试验、示范,表现再生能力较突出,可进一步示范、推广,总结了其作再生稻的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应用连续解剖镜检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水稻潜伏芽再生发育规律、生育期变化,并讨论了再生稻宜栽的生态环境,结果明确: 1.水稻再生潜伏腋芽于头季稻抽穗后22天少量进入幼穗分化,平均于头季稻抽穗后27天进入幼穗分化。穗发育历时34天,一、二次枝梗及颖花分化历时只8天,明显短于头季稻。这是再生稻穗小的形态学原因。 2.再生稻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同时进行,生育期稳定,一般为60—70天。 3.根据福建山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模式,明确再生稻适宜发展地区为:北纬25°在海拔500—650米,北纬26°在海拔450—600米,北纬27°在海拔400—550米,北纬28°在300—450米。  相似文献   

14.
Ⅱ优516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南恢516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优等特点。2008--2010年南平市延平区引进作再生稻试验栽培,介绍了该品种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江世华  熊洪 《再生稻》1996,(1):17-20
本文研究了施用促芽肥,发苗肥的配比,喷施激素和二镒割桩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稻增施促芽肥,发苗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实粒数的增加,显著提高单产。2.明确了“九二0”核酸制剂,细胞分裂素喷施的适宜时期,对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明显的功效,再生稻具有一定的作用。3.二次割桩较生产上所采用的一次割桩技术,可以起到减轻干旱对再生芽伸长与发苗的影响,再生稻发苗多,有效穗数增加,产量高。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超高产优化集成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再生,又收成一季稻谷的水稻。一次插秧,两次收获,省工、省本、高产、高效,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稻作。  相似文献   

17.
种植再生稻是闽北山区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山区光照、气候条件,推广种植再生稻有利于增产增收,节本增效。文章根据资料和实践介绍了再生稻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以前几报研究,再生稻有赖地上部茎生腋芽的萌发成穗,再生腋芽在头季抽后27天左右进入一次枝梗分化,于头季抽穗后20天施用芽肥对腋芽的萌发再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芽肥对于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阐明芽肥生理效应,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2年在福建省北部山区的武夷山市黄村基点进行,供试品种为汕优63。头季稻齐穗后20天施芽肥。设缺N、低N(2公斤/亩)、中N(4公斤/亩)、高N(8公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更省工省本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扩大抛秧的应用领域,福建省从1995年起进行了抛秧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先后在尤溪、泰宁、莆田、长泰、云霄等地进行试验示范。现将初步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情况(一)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再生稻区,海拔280m,选择在地形开阔,肥力中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中进行。(二)试验设计1995年进行再生稻(抛栽)—一养鱼试验,面积1.15亩;1996年进行抛秧再生稻—一养鱼和湿润秧手插再生稻—一养鱼简比试验,面.积5.3亩。两年均采用作畦栽培,并开十字纵横主沟,畦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