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新陆中68号为供试棉花品种,对同一品种棉花设置了3种不同种植模式,在田间管理措施相同条件下,进行不同种植模式大田对比试验示范。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以行距配置为76厘米等行距、株距13厘米种植模式产量较高。本试验示范的开展为阿克苏地区提高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南疆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对株、行距距配置的响应,以两种穗型品种为材料,设定行距、株距配置为 15 cm×1.7 cm、12.5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 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  相似文献   

3.
选择新冬18号作为供试品种,通过滴灌冬小麦"#"字型播种方式、宽窄行条播、沟植沟播、等行距条播四种播种方式,结果表明,小麦"#"字型播种方式在产量上较其他方式较高,宽窄行条播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单一选择新冬18号作为供试品种,通过滴灌冬小麦"#"字型播种方式、宽窄行条播、沟植沟播、等行距条播四种播种方式,结果表明,小麦"#"字型播种方式在产量上较其他方式较高,宽窄行条播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正> 一、材料与方法(一) 田间试验方法试验于1986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田进行,供试材料为20个叶形不同的品种,其中18个是辽宁、吉林种植的品种,2个是外引种(日本的"十胜长叶"和美国的"Amsoy") 详见表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行长3米、行距60厘米、株距15厘米. (二) 室内测定方法测定于8月份大豆结荚期进行,所测项目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为促进我区早熟大豆选种和生产的需要,特引进优良大豆新品种作对比试验,对其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品种供试品种3个,新大豆7号、北豆20号、阿豆1号(对照)。2.试验设计每个参试品种作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长7米、宽3米,面积21米2,行距50厘米,株距2~3厘米,折合每667米2保苗2.8万株左右。  相似文献   

7.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和硕县气候条件下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适于鲜食和加工的玉米新品种,同时探索出鲜食玉米最佳播期配置及鲜食玉米栽培管理新技术。二、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加压滴灌覆膜种植方式,供试玉米品种有超早甜糯、珠贝粒奶油、京科甜183,其中超早甜糯试验面积0.67公顷,珠贝粒奶油玉米试验面积0.2公顷,京科甜183试验面积0.27公顷。各供试品种株距25~30厘米,行距为(50+20)厘米,膜间距65厘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对生物菌肥在棉花上的试验,测定施用生物菌肥对棉花产量、品质等的影响,为生物菌肥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条件试验在31团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地进行,面积4.1公顷,土质为沙壤土,前茬棉花。供试棉花品种为鄂杂-5,株行距配置为(66+10)厘米×13厘米,精量播种,667米2播种量1.2千克。4月7日播种,4月17  相似文献   

9.
赵勇 《农村科技》2011,(3):33-33
一、材料与方法 1.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29团农试站2斗5农,土壤肥力中等,5月11日播种,供试品种为巴棉3号,667米。播种2千克,采用膜下软管灌溉,株行距(60+10)厘米。  相似文献   

10.
一、品种选择选择株型紧凑、果枝短、油条少、结铃集中、吐絮集中、不落絮品种。北疆较适合机采品种有:新陆早22号、新陆早36号、新陆早42号、新陆早45号、新陆早48号等。二、株行距配置及产量结构依据目前几种主要机型要求:1膜6行播种机行距(10+66+10+66+10)厘米;2膜12行播种机单膜行距(10+66+10+66+10)厘米;5膜20行播种机单膜行距(10+66+10)厘米。机采棉种植行距必须是(66+10)厘米配置,接行  相似文献   

11.
在相同水肥管理条件下,比较3个花生品种花育52号、豫花9326、开农706分别在(65+25)厘米×11厘米、(65+25)厘米×13厘米、(65+25)厘米×15厘米、(65+25)厘米×17厘米4种株行距配置模式下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花生品种全生育期为138~143天;4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各参试花生品种经济性状差异明显,豫花9326品种优势最明显;花育52号适宜选用(65+25)厘米×15厘米株行距配置模式,豫花9326适宜选用(65+25)厘米×11厘米株行距配置模式,开农706适宜选用(65+25)厘米×15厘米株行距配置模式,在适宜模式下参试花生品种均表现出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春油菜新品种引进与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我区春油菜育种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春油菜新品种作对比试验,对引进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品种供试品种6个,分别为NX65001、SS2、9K200、CH9678、ART-1310、新油17号(CK)。2.试验设计每个参试品种作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试验小区宽2米、长5.55米,小区面积11米2,行距30厘米,株距10厘米,667米2保苗2.22万株。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试验目的明确棉田施用2次脱叶剂后棉花的脱叶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二、试验条件1.供试作物供试棉花品种为中棉49号。2.环境条件试验地选择在33团农试站3-9南1毛1条,前茬棉花。2013年3月28日播种,采用双大膜覆盖,株行距配置为(66+10)厘米×9.5厘米;667米2理论保苗18 460株,实际保苗14 768株,收获株数10 382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我连种植棉花6 812亩,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行距配置方式对产量进行对比.其中3401亩是采用3膜12行,平均行距43.3厘米,株距12厘米,666.7米2理论株数12 831株;另外3 411亩采用3膜18行的配置方式,行距20厘米+20厘米+50厘米+20厘米+20厘米+65厘米,平均行距31.6厘米,株距12厘米,666.7米2理论株数17 581株.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验证施必丰叶面肥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二、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于2012年5月1日~8月1日,在温泉县安格里格乡巴特浩图呼尔村实施,试验地面积2.7公顷。三、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新冬18号。供试叶面肥为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8种不同脱叶剂和乙烯利不同用量的配比进行对比试验,筛选较好的脱叶剂,以期为南疆棉区找到最佳的脱叶剂品种,实现棉花高产高效。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30团2连3-7条田,前茬水稻,土质为砂壤土,采用幅宽1.52米地膜,配置滴灌带。精量播种,株行距(66+10)厘米,667米2保苗18 275株,灌溉方式为1管4行。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中3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产量的新途径。以‘郑单136’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同一种植密度下8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增产效应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最佳的株行距配置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比对照增产6.7%。而在抗病性、植株性状等主要农艺性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产量,建议‘郑单136’在鄂北岗地常规种植模式下将株行距配置改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  相似文献   

19.
我站服务地区的甘谷等地的水地小麦,在灌浆以后往往易于倒伏,影响产量甚巨。为了测定冬小麦冬春灌水时间的迟早与次数的多少,对倒伏和产量的关系,以作栽培管理的佐证,乃进行本试验。一、试验经过本试验是自1955年开始至1956年止共进行二年,供试品种,播种行距,方法及小区面积等二年内均相同。供试品种为碧蚂一号小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苏玉20产量的影响,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需要。[方法]以苏玉20为供试品种,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开展种植密度和行距试验。采用裂区设计,2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配置50、60、70、80、80+40 cm为副处理。通过对10个处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结果]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6.0万株/hm2密度处理,7.5万株/hm2密度处理苏玉20的单产比6.0万株/hm2密度处理增产达1 404.9kg/hm2。60和7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明显。行距处理显著影响植株的倒伏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空秆率;在等行距处理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植株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增加苏玉20的种植密度到7.5万株/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采用60~70 cm等行距种植,既可实现该品种的高产,又能保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