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随着新疆林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果农间作的种植技术以及栽培技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果树间春播谷子栽培抗逆性较强,使用较广。从2016年开始,新疆就开始了果树间春播谷子种植的示范,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谷子高度适中,其产量也较高。本文通过对果树间春播谷子播种前的准备情况,播种后田间的管理问题以及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新疆谷子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莎车县光热资源丰富,适合选用一年两熟栽培模式,典型种植制度为果粮间作模式。为了选出适合果树间作下的复播作物,引进复播耐阴小麦品种,进行了复播小麦品种对比试验,为今后复播小麦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果农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收获后复播经济作物的途径,2016年引进并开展了复播食葵示范,取得成功。食葵667米~2产量156.96千克,经济效益1 100元。本文总结了莎车县果农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收后复播食葵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泽普县春播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在1500公顷左右,目前,该县已发展成为新疆最大的早熟马铃薯生产及种子繁育基地。马铃薯作为泽普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带动泽普县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南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核桃等主要果树树龄和树冠不断增大,对"果粮间作"模式下各农作物的生长影响也逐渐增大。为协调林果业与马铃薯产业共同健康发展,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制定和总结了一套适合"核桃—马铃薯"间作模式下的春播马铃薯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莎车县大果甜樱桃已成为特优果品品牌代名词,牢牢占据了新疆水果的高端市场。2009~2015年,莎车县产地收购价一直保持在50~100元/千克的高价位,667米~2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民种植大果甜樱桃的热情空前高涨,以莎车县米夏乡为中心,大果甜樱桃的栽培面积也由原来的不足6.7公顷,发展到现在的200余公顷。在莎车县甜樱桃栽培管理中,主要存在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配置不合理、浇水  相似文献   

6.
辽宁西部朝阳地区适合发展林果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下作物种植经济效益,探讨了4种林(果)粮间作栽培模式,苹果与小麦间作、苹果与红薯间作、桃与谷子间作、大枣与大豆间作。经效益分析表明,苹果与红薯间作纯经济效益最好,桃与谷子间作纯经济效益次之,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间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谷子是豫西地区主要秋粮作物,探索谷子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是提高谷子种植效益、活跃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改变谷子传统种植方式,发展有机谷子生产,我们于2017夏季安排了不同谷子品种有机栽培品质提升试验示范,为我县有机谷子生产选用优良品种和技术集成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有机栽培试验示范方法在新安县南李村镇赵玉村新玉种植合作社,选用14个品种,设三次重复,每个小区0.3亩,随机排列。四周设  相似文献   

8.
苹果园间作套种模式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苹果园大都采取宽行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果树定植后的1~4年时间一般很难取得经济效益。适当进行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幼龄果园中富余的光、温、土地等资源,促进幼龄果树的生长,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作者简要总结了目前主要的苹果园间作套种栽培模式,为合理选择间作套种的作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科学合理实施设施果树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和棚室资源,增加效益,已得到果农的认可和欢迎。本文通过试验选择适宜本地区果树间作的花生、洋芋、生姜等品种,筛选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的优越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林果业是新疆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南疆特色林果主产区。巴旦木是喀什地区主要栽培的果树品种之一,尤其在莎车县目前种植面积已达数万公顷。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传统巴旦木施肥方法对促进其生长作用面临着技术瓶颈。为此,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几年在莎车县实施了巴旦木肥效试验研  相似文献   

11.
轮台县杏麦间作小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农间作以不影响果树生长发育为前提,轮台县杏树面积已超过1.3万hm2。杏麦间作是轮台县杏农间作的一个重要栽培模式,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塔里木盆地杏农间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2008年在轮台县试验点对杏麦不同间作类型光、温、水、肥利用特征及间作区微气候环境资料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对不同间作类型杏、  相似文献   

12.
通过葡萄、草莓间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田间试验研究,探索了大棚葡萄园套作草莓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且试栽示范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从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栽培要点等方面介绍了葡萄、草莓间作栽培模式,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省内外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晋谷25号新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多抗、适应性强、在水、旱地及肥、瘦地生产栽培条件下均表现了显的增产效果。加快推广应用该品种、对提高山西及全国春播早熟谷子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合辽宁省的最佳谷子与绿豆间作模式,比较了谷子与绿豆不同间作模式对谷子和绿豆产量、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保障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奠定重要基础。结果表明,谷子与绿豆4∶2间作模式的谷子株高达135.8 cm,茎粗达0.65 cm,茎秆质量为10.1 g,穗长为21.5 cm,单穗质量为18.3 g,总体上均显著高于2∶1间作和单作谷子,间作模式还能够激活谷子抗氧化酶活性;间作绿豆的根长和株高增加,且谷子与绿豆2∶1间作模式大于4∶2间作模式,间作绿豆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粒数、百粒质量均低于单作绿豆。谷子与绿豆4∶2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最高,纯利润可达22 185.93元/hm~2,相比单作谷子增加27.1%,相比单作绿豆增加3.95倍。  相似文献   

15.
谷子大豆间作对谷子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较好的谷子大豆间作模式,选用谷子农大8号和大豆晋豆25号作为试验材料,在不施氮肥的基础上设置谷子和大豆间作比例为6∶0(T1)、2∶4(T2)、3∶3(T3)、4∶2(T4)4个处理,检测不同间作比例对谷子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合理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谷子株高、茎粗、叶面积,同时提高谷子干物质积累,在间作比例为2∶4(T2)、3∶3(T3)处理下产量显著提高,其中,谷子和大豆间作比例为2∶4时,谷子产量最高,为6 716.27 kg/hm~2,增产效果最明显,间作效果最好。谷子和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育出适合山西省春播谷子中晚熟区及北方春播谷子中晚熟区高产稳产新品种。[方法]采用高稳系数分析法对参试谷子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长农41号谷子新品种平均产量为4 131.90 kg/hm~2,变异系数相对小而稳定,平均高稳系数值为最大。[结论]长农41号属高产稳产性品种,适宜在山西省春播谷子中晚熟区以及北方春播谷子中晚熟区的相应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果园牧草栽培技术李先芳郭孝陈桂荣(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45)方立红(河南省水利学校目前,农村大多数果园都呈单一果树或果农间作的栽培模式。单作果园因绿色面积小、光合作用时间短,资源利用率低;而间作果园往往因作物品种搭配不当,作物和果树...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较好的谷子大豆间作模式,选用品种‘农大8号’和‘晋豆25号’作为谷子和大豆的试验材料,在不施氮肥的基础上,设置谷子和大豆间作比例为6:0(T1)、2:4(T2)、3:3(T3)、4:2(T4)、0:6(T5)共5个处理,检测不同间作比例对谷子和大豆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间作各处理条件下,大豆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而谷子的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升高趋势,其中T2处理显著提高;间作条件下谷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提高,T2处理综合表现最好,而大豆的光合指标则显著下降;间作处理下谷子的胞间CO2浓度下降,大豆则有一定上涨;在间作模式下谷子的产量升高2%~9%,T2处理产量最高,大豆产量下降29%~33%。T2、T3、T4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间作处理具有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表现最好,结果对谷子大豆间作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果树间作饲草大麦+夏播花生高效模式 随着绿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舍饲、半舍饲已成为草食家畜养殖发展的趋势,为解决春季家畜青饲草量不足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2001年,在北京市怀柔县九渡河镇局里村进行幼果树间作饲草大麦、夏播花生示范获成功,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果树发芽晚、落叶早,年树体生长时期比较短,与谷子间作共生期一般70~80 d。通过适当提前谷子播种时间,使其在板栗、核桃树展叶遮荫前充分生长,利用果树与谷子生长的时间差,进行错时、错季种植,科学调节好果树与谷子之间争肥、争水、争光的矛盾,可实现果粮双丰产。1播前准备1.1平整土地。谷子种子小,发芽力弱,精细整地是确保全苗的关键。春季耕层解冻后,及时耙耧土地,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无大土坷垃,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