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适时捕捞秋季,当水温降至12~15℃时捕捞泥鳅最为适时。池塘养殖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内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于田侧沟道中形成数道"田埂"。待油菜秆溢出甜  相似文献   

2.
徐山 《农家致富》2004,(21):40-40
秋冬季,当水温降至12~15℃时捕捞泥鳅最为适时。池塘中养殖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中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田侧沟道中形成数道“田埂”。待油菜秆溢出甜质香味时.泥鳅闻味而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泥鳅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水泥池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泥鳅营养丰富,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生活水温为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当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即钻入淤泥中度夏;水温降到5℃以下时,潜入泥土小冬眠。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平均日生长速度为0.2g左右。人工养殖条件下,泥鳅与其他鱼类相比其群体生长速度较快。泥鳅可作为一种淡水名优鱼类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4.
<正>近来年,泥鳅在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的需求增多,这推动了泥鳅人工养殖的兴起,很多省人工养殖的面积逐渐扩大,而且成为了一个地区重要的致富来源。但因为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不成熟,很多人经验不足,在养殖的过程中常常忽视技术要点。基于这种状况,本文通过研究泥鳅的习性,从而提出一些泥鳅养殖的技术要点,以期养殖户能够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养殖方式,推动泥鳅养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对泥鳅习性的阐述泥鳅的体型细长,表面为灰黑色,中  相似文献   

5.
夏秋两季泥鳅大量上市,故价格较低,这时收购一些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利用池塘设置网箱或建池等方式,进行泥鳅暂养,到元旦春节期间价格高时出售,每千克差价一般在3~5元以上,效益相当可观。1.鱼篓暂养可用一只口径25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鱼篓放入静水中,每篓放泥鳅7~8千克。如在微流水中暂养,可放10~15千克。鱼篓置于水中要有1/3露出水面,以便泥鳅呼吸。2.网箱暂养网箱可按2米×1米×1.5米制作。网箱应放置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河道或池塘中。暂养密度视水温高低、网目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暂养30~40千克。以上两种方…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泥鳅池塘高效健康养殖集成技术充分利用版纳州热区资源,按照"做大养殖业、发展热区淡水鱼"目标,大力开发名特优水产品,发展热区生态特色。伴随着人们对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资源不断减少,大部分的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泥鳅养殖。1台湾大鳞副的特性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幼鱼阶段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成鳅以摄食植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  相似文献   

7.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靠5对发达的触须摄食,触须的尖端有能辨别饵料气味的味蕾。泥鳅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喜欢在傍晚或半夜间以及日间安静时觅食,人工训化后可改为白天摄食。摄食高峰期为上午7时~10时和下午4时~6时,夜间10时~12时是另一个摄食高峰期。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泥鳅摄食量也不同,水温在25℃~27℃之间时泥鳅的食欲旺盛,此时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水温低于8℃或高于35℃时,泥鳅不食也不动,分别进入越冬和越夏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数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及不同pH值(5、6、7、8、9)下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pH值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的变化均也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泥鳅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28℃,最佳pH值为6.6~7.2。  相似文献   

9.
邹聪 《农家顾问》2011,(7):48-48
泥鳅的人工养殖必须把成套技术放在首位,采用专业设备和专用饲料。真正意义上的泥鳅养殖,必须同时涵盖泥鳅的亲本培育、苗种繁育和商品泥鳅人工养殖,缺一不可。但现在许多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野生真泥鳅日益枯竭,开展适合广东水土气候条件的真泥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势在必行。试验采用人工催产、人工受精、增氧流水孵化、动物性饵料培育等技术手段,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真泥鳅鱼苗规模化人工生产技术体系。从试验结果可知,雌性真泥鳅亲本的催产率最高可达85.42%±2.95%,真泥鳅卵子受精率最高可达93.33%±0.47%,受精10天后的真泥鳅鱼苗存活率可达到45.25%±1.54%。试验数据将为真泥鳅在广东地区的推广养殖(包括在稻田中的养殖)及真泥鳅野生资源的逐步恢复奠定较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 ,耐低氧 ,分布在水田、池塘、湖泊水域中 ,适宜稻田喂养。湖区稻田养鳅就是充分利用水田资源 ,通过增放泥鳅苗种 ,加强投饲管理 ,实现水稻、泥鳅互利的一种人工种养新模式。1 养殖意义 1.1 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泥鳅的养殖和药用价值较高 ,出口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泥鳅呼吸代谢活动规律和变化特点,利用静水密闭式方法研究温度及其突然变化对泥鳅耗氧率(OCR)、排氨率(AER)和窒息点(AP)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泥鳅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温度为10~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逐渐升高,在30℃时开始下降;窒息点则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泥鳅氧氮比(O/N)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呈"V"型变化,但均高于8且低于24,说明泥鳅主要以蛋白质为供能物质,其次为脂肪。在突然变化后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的耗氧率呈上升趋势,而排氨率和窒息点则出现了"W"型的变化趋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再升高,与恒温条件下相比,突然变化后的同比温度组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均发生了增加。说明在泥鳅的养殖管理过程中应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以免引起泥鳅耗氧率增加,对低氧的耐受能力下降而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1999,(4)
利用稻田养殖泥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余杭市农科所于1998年进行稻田养殖泥鳅试验,4月18日亩放养泥鳅苗50公斤,到当年11月18日收获时,每条泥鳅长达10厘米左右,泥鳅亩产达391.5公斤;早稻亩产为368公斤,晚稻亩产为402公斤,获得了粮食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现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泥鳅多生活在淡水或湿润环境中,适应中性或弱酸性的水质或底质。泥鳅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24~27℃,当水温低于5~  相似文献   

14.
泥鳅养殖成功与否疾病防治至关重要.现就泥鳅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作一介绍. 1 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对泥鳅危害大,大多由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红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孔雀石绿消毒.治疗可用每立方米水10g四环素浸洗或在饲料中加入适量氯霉素做成药饵投喂;也可用每立方米10~20g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浸泡病鱼10~20分钟,或用每立方米水溶解20g呋喃奈斯,药溶15~20分钟,或用0.04%(药物占泥鳅体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泥鳅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普及,很多市场上都出现了商品泥鳅,深受人们青睐。泥鳅是一种小型杂食性淡水鱼类,其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目前泥鳅养殖业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主要以人工养殖业为主。  相似文献   

16.
<正> 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补血益气、壮阳利尿的功能。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人工饲养泥鳅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致富门路。现将人工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简介如下。1 苗种的繁育 泥鳅为雌雄异体。成熟的泥鳅,雌性肚大腹圆,胸鳍较短,前端圆滑,呈扇形;雄性胸  相似文献   

17.
苗其军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38-138,91
进一步研究泥鳅的人工养殖,探讨泥鳅繁殖、苗种培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泥鳅资源,挖掘泥鳅养殖业的潜力,科学合理的养殖,使得泥鳅这一自然资源不断增值,拓宽泥鳅养殖业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18.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鳅是分布广、数量多的杂食性淡水食用鱼,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有较高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态特性、食性、生长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全面介绍了泥鳅亲鱼的选育、人工催产以及苗种培育技术,为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泥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具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展,市场购买力度的逐年上升,促进了人工养殖泥鳅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通常泥鳅在自然水域中生病的情况很少,但因养殖过程中水质、饲料等情况有所变化,会导致泥鳅发生一些病症,而这些病症会严重影响泥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泥鳅养殖户要十分注意泥鳅的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基于此,对导致泥鳅产生疾病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河溪中的泥鳅越来越少,人工养殖已成为当前泥鳅最主要的养殖繁育方式。在泥鳅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放养密度,进行科学合理地投喂与施肥,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才能使泥鳅健康生长,少发生病害,使养殖效益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