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行业动态     
湖北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成立2022年9月21日,湖北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在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计量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是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研究的支撑机构,将按照“政府主导、电网企业组织,政企协同、用户实施”的原则,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市场+行政”电力需求响应政策支撑体系;开展电力需求响应、用户负荷分析、节能降耗等电力负荷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需求侧负荷的调节功能,推动负荷管理向友好柔性、市场调节型的“科学用电”转型;通过电力需求响应模式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确保客户用电安全。  相似文献   

2.
国外点滴     
英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 ,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 ,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 ,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压低高峰负荷、拉高低谷负荷、削峰填谷、技术性节电 ,以灵活的方式适应系统的负荷增长。英国 Cyclo Control公司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是利用现有高、中、低压电网 ,集中控制任意终端设备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 ,该系统使用现有的 5 0 Hz或6 0 Hz的电网来传递信号 ,在零交叉点区域内把电力网电压波形调制为二进制信号 ,…  相似文献   

3.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客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是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针对目前影响县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因素提出一些对策,供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4.
冯修刚 《农电管理》2005,(12):22-23
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建设、环保、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目前,县级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对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县级电力需求侧管理还停留在开展一些表面性工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观点摘编     
专家建议:以需求侧管理缓解电力紧张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电力短缺的重要特征是负荷高峰时段最严峻,若采取进一步加大电源建设的办法,短期内无助于缓解电力短缺,如果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削峰填谷”方式消化高峰负荷,则可有效降低高峰时段电力需求约10吉瓦,大大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据专家介绍,实施需求侧管理成本相对很低,节电成本约每千瓦时16 美分。需求侧管理的推广应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存在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和资金支持不力、用户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但还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估算,在去年我国各种迎峰度夏措施中,电力需求…  相似文献   

6.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电力控制技术为基础,以需求侧管理、用电检查、电度计量、营业电费等业务知识为支撑的信息处理和实时监控系统。是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采集客户端实时用电信息的基础平台。能否利用和如何利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搞好农村配网设备的安全管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主要分析中山市用电结构,论述了近几年电力供应紧张期间,中山市电力的调度与需求侧工作以加强负荷预测管理为重点,并开展地方源侧管理及客户侧的错峰用电工作,在全市开创错峰用电预警系统,使得90%—95%的客户自觉参与错峰轮休,日错峰负荷达到4~30万千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拉闸限电的可能性,减小了错峰用电对中山市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1供电服务需求背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力客户层次发生了深度变化,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由于当前农村配电线路相当一部分仍是第一、二期农网改造的线路,超范围供电、线路线径小、用电负荷大、未端低电压等现象依然存在,电网升级建设与客户用电负荷需求未得到同步发展,客户服务需求和持续供电基础存在差异,给供电服务带来了较大压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客户用电需求,微信应用能够弥补供电基础薄弱和传统服务模式的不足。微信  相似文献   

9.
梁波  周恒  徐伟  王哲 《农村电工》2020,(1):57-57
智能小区在满足场所和空间要求的同时,为住户提供了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依托先进的电力负荷管理和通信技术,实现小区能效高效清洁管理和服务智能互动,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本刊编辑部特邀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技术专家,从智能小区的定义及主要建设内容、智能小区运营管理平台、智能小区在电力行业的典型建设应用等方面介绍智能小区的建设应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能源〔2 0 0 3〕4 6 9号文 ,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用电侧管理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制定加强用电侧管理方案各地要根据电力供需情况 ,在夏季用电高峰前 ,制定本地区用电侧管理的方案。削减或转移电网高峰最大负荷 ,提高电力负荷率 ,以便缓解电网峰谷差矛盾。要认真研究电力负荷和电力需求 ,提高电力负荷的预测水平。把握其变化规律 ,提出有效的措施。对电力需求的分析 ,要重点研究电力负荷对气温、电价、用电结构、供电可靠性、供电保证率和电能质量等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提出本地…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电气化》2016,(6):40-40
正近日,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负荷批量控制调度操作、恢复送电操作等管理规定已完成编制,目前正面向各地调征集意见。此前,该公司11个地调均在调度自动化平台上完成了负荷批量控制功能模块的建设,并完成相关部署和测试。这意味着,负荷批量控制技术在国网浙江电力得到全面推广。调度负荷批量控制,即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预  相似文献   

12.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通过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优化用户的电力使用状况或方式,降低高峰负荷,节约电能,实现最低成本的电力服务,使电力企业和用户双方都能够获得效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启事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通过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优化用户的电力使用状况或方式,降低高峰负荷,节约电能,实现最低成本的电力服务,使电力企业和用户双方都能够获得效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供电企业要改进服务思路,转变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服务需求。本文基于当前电力客户服务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客户侧集约化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做法等,旨在为供电企业在电力客户服务,尤其是高压供电客户服务方面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立在现代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电能计量技术和电力营销技术基础上,以专网通信技术等为主要通信平台,具备用电异常信息报警、远程多功能自动抄表、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为提高供电企业的智能化供电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正逐步从控制转向管理,从限电转向服务,并逐渐成为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宿迁市首个自主拓展县级政府能源托管项目、首个"全电景区"、首个"全电厨房+智能商旅"酒店……众多能源项目成功落地的背后,彰显了国网江苏宿迁供电公司全面实施"供电+能效服务"的工作成果。该公司创新实践,加强传统供电业务和新兴能效服务融合,推出"供电+能效"综合能源整体"打包"服务,针对不同用电类别、行业特点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易落地能效服务产品组合方案,强化客户前端服务能力建设和后台技术支撑,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品质,全方位挖掘潜力、降本增效,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力客户侧的用电安全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对客户侧安全用电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治理思路,是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电力客户侧安全用电管理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电力客户安全用电的服务窗口,是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供用电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供电企业"诚信、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18.
售电侧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平台是集现代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能计量技术、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和电力营销技术为一体的准实时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中,"服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产品的附属品,而是产品另一种形式的体现,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体现。供电公司可以通过电力需求侧双向互动服务系统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固定服务变为更加灵活的服务、从距离服务变为服务到家,最终达到贴心服务,由此来提高电力公司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意识,提高电力公司的社会认知度,彰显出电力公司作为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本系统是在智能电网下的新一代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OFDM平台上搭建的,具有成本低、容量大、通信速率高、支持双向通信、性能稳定等特点,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4月2日,国网河北电力营销中心积极推动电力平台与政府平台对接,完成"网上国网"在河北政务服务网入驻。此举是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实现市场营销数字化发展、智慧化服务、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举措。目前,河北政务服务网实现了用电客户业扩新装、更名过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