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柱层析从野玫瑰色素中分离出2个组分,利用纸层析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合一定的化学方法和有关文献,进行初步鉴定。其中,组分I为纯度较高的花色苷,分别为:芍药色素-3-葡萄糖苷和飞燕草花色素-3-葡萄糖鼠李糖苷;组分Ⅱ推测为黄酮类物质,结构待定。  相似文献   

2.
观赏植物花色的分子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基因工程改良花色是一条重要的育种途径之一.观赏植物的花色素由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及其他色素组成,且类黄酮是大多数花色形成的决定性色素群.目前,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已经解析,经过该途径合成的天竺葵色素苷、矢车菊色素苷和飞燕草色素苷是形成有色花的主要色素物质,其中飞燕草色素苷是重要的蓝色花色素成分.本文归纳了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花色的最新进展,尤其对于蓝色香石竹以及蓝色月季的分子育种进行了介绍.此外,基于目前对花色关键结构基因功能的了解,本文分析了蓝紫色花、白色-浅粉色花、黄色花、橙红色-红色花以及彩斑的花色呈色机理,并提出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这些花色的分子策略,即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其异源表达或抑制内源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花色的改变.此外,本文还对基因资源的选择,转基因后外源基因与内源基因的互作关系以及转基因植株花色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定向改良观赏植物花色性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2种不同花色薰衣草间花色苷成分及含量差异性,探索薰衣草花色与花色苷的相关性。以‘新薰二号’(蓝花)和‘YXA-05’(白花)2种薰衣草花器官为研究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测定2种薰衣草花器官中花色苷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新薰二号’和‘YXA-05’2种薰衣草花冠中总花色苷含量分别为42.24μg/g和35.96μg/g,均含有6类花色苷,分别为矢车菊素、芍药花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锦葵素和天竺葵素。其中‘新薰二号’含有39种花色苷‘,YXA-05’含有37种花色素苷‘,新薰二号’含有6种‘YXA-05’中不存在的花色苷,而‘YXA-05’含有4种‘新薰二号’中不存在的花色苷。可见,2种薰衣草中花色苷的种类丰富,且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薰衣草花冠的颜色与其花色素苷的成分和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花色素苷是影响花色的主要色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是花色素苷合成的关键酶基因.本研究以云南地方彩色马铃薯品种‘剑川红’和‘转心乌’,外引品种‘黑美人’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方法从其块茎表皮中克隆到DFR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三个彩色马铃薯的DFR基因编码3...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发挥酿酒优良品种‘品丽珠’、‘西拉’和‘黑比诺’不同营养系的优点,为选育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营养系提供依据,分别以‘品丽珠’3个营养系、‘西拉’2个营养系和‘黑比诺’2个营养系成熟果实为材料,取样测定其单穗重、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皮肉比(果皮与果肉质量比)、出汁率,示差比色法测定果皮中的总花色苷含量,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和原花色素含量。结果表明,‘品丽珠’、‘西拉’和‘黑比诺’果实品质存在品种差异,各营养系间也存在差异。‘黑比诺115’果皮和果肉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黑比诺667’种子中较高;‘西拉100’果皮总花色苷、原花色素、果肉单宁和种子总类黄酮含量较高;‘品丽珠327’果皮总花色苷、果肉总酚和单宁、种子中原花色素含量较高,‘品丽珠c214’种子中总酚、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较高,‘品丽珠409’果皮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果肉中总类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葡萄浆果的颜色是由花色素苷的量来决定的,UFGT控制花色素苷的合成,Myb相关基因通过时空表达调节UFGT,从而使花色素苷在葡萄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表达.不同葡萄品种调节花色素苷的合成的强度和模式的差异造成了有色葡萄品种的果皮有多种颜色,白色葡萄品种果皮是由于没有花色素苷的合成.Myb相关基因家族主要有八个成员,其中MybA的三个种类VlmybA1-1,VlmybA1-2和VlmybA2以及MybB的两个种类VlmybB1-1和VlmybB1-2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紫甘薯原料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采用溶剂提取法制备紫甘薯花色苷并采用大孔树脂进行纯化,全波长扫描结果表明,蒸汽爆破处理后紫甘薯花色苷的最大吸收波长由531 nm变为527 nm。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对爆破和未爆破处理的紫甘薯提取所得的均为花色苷,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不同。紫甘薯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花色苷的抗氧化性与质量浓度呈正比。蒸汽爆破预处理后,紫甘薯花色苷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而还原力基本不变。采用牛津杯法检测紫甘薯花色苷的抑菌性,结果表明紫甘薯花色苷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0.125,0.25,0.25,0.062 5 mg/mL。  相似文献   

8.
蔓越桔是一类富含花青素的小浆果,但其花色苷组分及含量尚不清楚。为明确中国目前引进蔓越桔品种的花色苷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以9个蔓越桔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DAD)对其花色苷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同时根据花色苷含量特征对蔓越桔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9个蔓越桔品种总花色苷含量变化范围为9.140 3~34.620 2 mg/100g,且均含有6种单体花色苷;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总花色苷含量以及单体花色苷比例之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品种在相对距离为5的水平上,可将其分成3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史蒂文’,第Ⅱ类群为‘森特维尔’,第Ⅲ类群包含‘博蔓’、‘奥斯通’和‘克劳利’等7个品种,该研究将为蔓越桔品种的加工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果实成熟时表现不同颜色的甜樱桃品种(黄色品种‘佐藤锦’,红色品种‘拉宾斯’),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分析其果实生长中花色苷主要成分及含量,采用RT-PCR克隆‘佐藤锦’的一个MYB基因,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Pac MYBA基因在两个品种甜樱桃果实生长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拉宾斯’果实转色后花色苷的积累上升趋势明显,成熟后花色苷含量高且组分由单一的一种逐渐丰富为3种;‘佐藤锦’果实转色后花色苷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且花色苷组分单一;二者在转色后Pac MYBA的相对表达上升趋势明显,成熟时‘拉宾斯’Pac MYBA的相对表达远高于‘佐藤锦’。本研究对解释甜樱桃果实生长过程中色泽变化及推测Pac MYBA对甜樱桃果实花色苷起正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植物合成花色素苷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色素苷决定着花卉、果实及彩叶植物叶片的颜色,对植物的观赏性有着重要价值,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对于外界环境影响植物花色素苷合成的研究已有相关报道,但都是一些综合性的阐述。对于光照影响植物花色素苷的研究,缺乏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论述。依据国内外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在阐述植物花色素苷合成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光照这一外界环境因子,综述了光照时间、不同光质及光照强度对于植物花色素苷合成的影响。指出了对于一般植物,光照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其合成花色素苷;在不同的光质中,对合成花色素苷最有效的是蓝光和紫外光;对于一般植物,光照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合成花色素苷。还分析了目前关于植物花色素苷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元宝枫无性系秋季叶片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表现型无性系叶片呈色机理,以3个不同叶变色类型的(绿、红、黄)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的无性系(G-绿、R-红、Y-黄)植株为试验材料,于2011年10月19日—11月11日叶片转色期间分别测定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叶片在转色前存在较低含量花色素苷,叶片转红是大量合成花色素苷的结果,元宝枫无性系叶片颜色与花色素苷和各色素比例有关,叶片呈色不同主要由基因型决定。不同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系R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花色素苷的合成可能受高可溶性糖含量的诱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品种蓝莓花色苷的组成特点,以40个品种蓝莓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蓝莓果实中花色苷种类的数量及其相对含量。试验中共检测到14种花色苷,平均含量为841.40μg/g,但不同品种蓝莓花色苷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蔓蓝莓果实花色苷种类丰富,含量高,果实品质优良;矮丛蓝莓较为普通;高丛蓝莓花色苷种类少且花色苷含量低,果实品质较差。"M7-1"品种蓝莓花色苷含量最高,花色苷种类最丰富,表明可以通过育种和筛选技术获得花色苷含量高且种类丰富的优质蓝莓品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pH对多叶羽扇豆花色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5种不同土壤pH的蓝色多叶羽扇豆(Lupinus polyphyllus ‘Nanus Russell Gallery Blue’)为材料,对其花色、花色素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花色测定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分光色差计,色素定性及定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PAD)和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随着土壤pH的降低,花朵翼瓣亮度L*值、色相a*值、彩度C*值逐渐降低,色相b*值逐渐升高,总花青苷、叶绿素含量升高;旗瓣中总花青苷也逐渐升高,其他各检测结果无明显相关性。推断土壤酸碱性影响蓝色多叶羽扇豆花瓣中花青苷的含量,从而影响花色的深浅。  相似文献   

14.
花色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的一类以黄酮核为基础的化合物,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护视力等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保健行业。但是,由于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因素较多,极大地限制了花色苷的加工与应用,因此广泛探究花色苷稳定性性质非常重要。通过综述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点关注提高花色苷稳定性的方法,同时阐述花色苷降解前后的生理功能变化,为提高花色苷的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3GT)能催化无色的花色素生成有色的花色苷。本研究采用RT-PCR法从彩色马铃薯中克隆了3GT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3GT基因编码44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信号肽但无跨膜结构域,还有一定的亲水性,定位于细胞质。同源比对表明3GT与茄子等茄科植物同属一簇,亲缘关系最近,与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亲缘关系较远。3GT蛋白主要的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且只有一个功能结构域,即氨基酸序列中的93~407区段,它与UDP-glucoronosyl、UDP-glucosyl transferase的功能结构域相匹配,因此,3GT属于UDPGT型糖基转移酶超家族的一员。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3GT相对表达量和花色苷含量均是块茎高于叶片,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花色苷含量较高的器官,其3GT的相对表达量也较高,说明花色苷的积累与3GT的表达正相关。本研究可为花色苷积累的生化及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的调控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HPLC—DAD—ESI—MS法鉴定黑树莓中花色苷组分含量及其分子结构。黑树莓中花色苷的含量为90mg/100g干质量,依据保留时间、紫外光谱、分子碎片和离子碎片等信息,从黑树莓中共鉴定出4个组分,分别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五碳糖苷、矢车菊素-3-丙二酰六碳糖苷和一个矢车菊素衍生物。  相似文献   

17.
微氧处理对干红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微氧处理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分析了单宁、花色素苷、盐酸指数、明胶指数和 PVP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微氧处理可以促进游离态花色素苷向结合态转化,促进单宁聚合 等;相关分析表明单宁、盐酸指数、明胶指数间两两相关,游离花色素苷与其他指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蓝莓花色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花色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功能性水溶色素,它作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着色剂应用于食品、药品及化妆品当中。近年来,蓝莓因富含花色苷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笔者系统论述了蓝莓花色苷的结构种类,不同蓝莓品种的含量,pH、金属离子和其他因子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及传统溶剂提取与辅助分离技术等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其结构稳定性是制约蓝莓花色苷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深入研究花色苷降解机制的同时应开展提高其稳定性及综合加工利用等尝试,为进一步开展蓝莓等富含花色苷的越橘类浆果加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花色研究基因新资源:瓜叶菊蓝色花形成相关基因PCF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色素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研究一直是花色分子育种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F3’5’基因是蓝色花卉育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PCR—RACE技术从瓜叶菊中克隆到了F3’5’H同源基因PCFH(GenBank登录号:AY791885),为新异花色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0.
彩色马铃薯品种块茎富含花色苷,是天然色素的潜在来源.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分析了云南地方彩色马铃薯品种“剑川红”和新选育紫色品种“师大6号”块茎中所含花色苷的主要类型.结果表明:“剑川红”花色苷主要为天竺葵素类衍生物,“师大6号”的花色苷主要为矮牵牛素和芍药素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