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菜场有两家卖干海带的,都是按把卖。左边一家的标签上写着:“海带.每把1元。”右边一家写的是:“整海带,1.2元一把;边块海带,0.8元一把。“从外表看,左边那家的海带跟右边的差不多,还便宜,于是人们多买左边那家的。可没多久,左边那家的生意渐渐不行了.右边的却好了起来。顾客暗中相互转告:左边那家的海带面子光.里边却包着碎片,这不是蒙人吗?还不如买右边1.2元一把的,全是整张的海带.两毛钱贵得明白。也有不图看相、求实惠的.就选0.8元一把的买。  相似文献   

2.
在忻州市的菜市场有两家卖干海带的小贩,都是按把卖。左边菜老板李老板家的标签上写着:"海带每把3.5元。"右边菜老板米老板家写的是:"整海带,4元一把;边块海带,3元一把。"从表面  相似文献   

3.
两家小店     
雅琴 《北京农业》2010,(6):17-17
在一条马路上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家,右边一家。两家相隔不远,每天的顾客也相差不多,生意都很红火,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家总比右边那家粥店多出几百块钱的收入。  相似文献   

4.
两家小店     
<正>在一条马路上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家,右边一家。两家相隔不远,每天的顾客也相差不多,生意都很红火,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家总比右边那家粥店多出几百块钱的收入。一  相似文献   

5.
<正>有两商家按把卖干海带,李老板按每把3.5元卖出,米老板则分为整海带,4元一把,边块海带,3元一把卖。李老板家3.5元的海带跟米老板家4元的海带差不多,又便宜5毛钱,故客源较多。  相似文献   

6.
整人如整己     
一天,有一家商店换了主人,老板姓刘,开始改卖早点,生意十分红火。  相似文献   

7.
对比卖得快     
赵松娥 《农家致富》2006,(15):18-18
小学门口一左一右两个年轻人,担着蝈蝈在叫卖.看起来连笼子都差不多的蝈蝈,左边的年轻人每只要价5元,不肯还价,右边的年轻人要价4元.有人还价3.5元也卖。虽然有的家长觉得3.5-4元一只蝈蝈还是贵了些.但是相对于5元一只是便宜。于是,右边年轻人的蝈蝈很快就卖得差不多了,而左边的年轻人一个上午几乎没有卖出几只,可他看上去并不着急。  相似文献   

8.
《农村百事通》2011,(10):67-68
刘老板曾为了生计主动下岗,开了一辆“倒骑驴”存市场上卖菜、卖鱼、运送服装。两年后,他用积攒下来的七千多元钱和妻子一起开始做服装生意,后来又改行做水果生意.可是都没赚到什么钱。  相似文献   

9.
一对年轻人小区的大门口,有两个年轻人的报摊,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他们都以同样的价格卖同样的报纸,对买报的人同样都是笑脸相迎,可是人们都到左边去买报。  相似文献   

10.
在山西省忻州市一个小型的集贸市场,同时有四五个卖猪肉的摊点,但每天唯有张大叔的摊点买猪肉的人最多,当然他也赚得最多.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这个集贸市场,每天清晨7点多,张大叔的猪肉摊就会被家庭主妇"团团包围",进行"抢购",而其他猪肉摊前的问津者却少得可怜.每天,都是当张大叔猪肉摊上的猪肉卖完了,其他猪肉摊上的生意才会好一些.  相似文献   

11.
<正>成都市的沈德阳靠着最简单的手艺——削竹签,成功地从成千上万个卖麻辣烫的老板手中分了一杯羹,用小小的竹签串出了财富。几年前,沈德阳的一个亲戚在县城开了家麻辣烫店,生意不错,但经常为买竹签发愁,于是他便帮这个亲戚削了一批竹签。后来,他发现,很多卖麻辣烫的老板们都有这个需  相似文献   

12.
在重庆市著名的磁器口步行街上,有8家店铺同时经营一种产品——麻花。生意最好的这一家老板叫陈昌银。别看他做麻花生意的时间不长,每年纯利润已经达到100万元,成为磁器口步行街上的风云人物。谁能想到,如今每年赚100万,号称磁器口“麻花掌门人”的陈昌银,最初创业时只有50元钱。  相似文献   

13.
1.化整为零某农民从南方运回500捆优质甘蔗,每捆20根,每捆100元,但卖了整整一个上午,好话说了一大堆,也没有卖出一捆。后来,他将每大捆甘蔗分成4小捆,每捆5根,要价30元,有人给25元也卖。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完了30捆甘蔗,并且算起来比大捆卖价还要高些。就这样,大捆化小捆,短短三天,500捆甘蔗就卖个精光,并且还多赚了400元。2.免费品尝农民田某种了"特早熟90—0A号柑橘,一开始以为此物稀罕能卖上好价钱,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菜市场里有几家卖豆制品的摊点,可总是只有A店的价格比旁边店铺便宜许多吗?不是,几个店铺的价格都差不多;是所卖产品的质量比别人的好很多吗?也不是,大家的进货渠道相似,质量也相近有独特的促销手段吗?更不是,小本生意利润本来就低,哪能搞什么促销呀。原来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这个店主无论顾客买什么东西都主动少收一毛钱。例如顾客买豆腐,电子秤上显示为1.7元,他就会说:“就收1.6元吧。”就这小小的一毛钱让他获得了顾客的信赖,使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一毛钱”的成功促销@林红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编辑,你好!我是武汉读者张新茹。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盘活时尚雨靴店的文章后,深有感触,决定给贵刊写信。说说我目前的困难,希望贵刊能给予我帮助。 2009年8月,我看见一家叫“杉国演义”的情侣服装店。生意很好,虽然价格不便宜,但衣服质地和款式都很好,我想如果能挂在网上卖,平均售价在150元左右,应该会有市场。于是我去跟该店老板谈进货,谁知这是一个加盟品牌。我想,如果是全国性品牌,在网上抬价肯定没有市场。因此我到本地服装批发市场进了一批单衣,同一款式有不同颜色和尺码,完全可以搭配成情侣装。于是我火速找了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临街店铺,取名为“一线牵”,简单装修后就开业了。店铺租金、转让费和首批进货一共不到5万元。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菜市场里有几家卖豆制品的摊点,可总是只有A店主的生意火爆,该摊点前总是围着不少人等着称商品。是A店的价格比旁边店铺便宜许多吗?不是,几个店铺的价格都差不多。是所卖产品的质量比别人的好很多吗?也不是,大家的进货渠道相似,质量也相近。是有独特的促销手段吗?更不是,小本生意利润本来就低,哪能搞什么促销呀。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的刘某打工多年,有了一些积蓄,于是在长沙市开了一家小吃店,但生意冷冷清清。开店一年多,刘某亏损万余元,无奈之下,只好将店子转让给了同镇的周某。周某接管后,仍然卖小吃,然而生意却红红火火。同是一个地方,同是一个店铺,同样经营小吃,为何一家欢喜一家愁呢?  相似文献   

18.
王燕  薛有明 《新农村》2008,(10):35-35
编辑同志:2007年我在深圳一位姓马的小老板家里当保姆,双方口头约定月工资为800元,如法定节假日不休息,则按国家的规定领取加班工资。我从2007年国庆节至今都没有休法定节假日,加班费算起来已有1000多元。我多次催索加班费,马老板就是不给。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家有个人姓杨,人们都叫他老杨.老杨在镇上摆地摊卖菜.自菜摊开张以来,他总是比别人卖得多. 我常回老家,也经常去买菜,对老杨菜摊的生意总比别人好感到很是好奇,于是便问老杨,他则笑了笑说:"你自己看吧!"我于是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走到了另外一个菜摊观察,只见那个菜老板正向一位大爷夸耀自己的蒜头,说自己的蒜头是全镇最好的,也最便宜.大爷半信半疑,说:"你当然说自己的蒜头好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菜老板嘿嘿一笑,说:"那是当然,别人的蒜头就是没有我的个大,又没有我的辣."大爷呢,岁数大了,菜老板如此一说,反而有些反感了.  相似文献   

20.
化整为零。有一位农民从南方运回500捆优质甘蔗,每捆20根,售价10元钱,但是卖了整整一个上午,好话说了一大堆,也没有卖出一捆。后来,他将每捆甘蔗分成4小捆,每捆5根,要价3元钱,有人给2.8元他也卖。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完了30小捆甘蔗,而且算起来比大捆卖还划得来。就这样,大捆化小捆,短短三天,500捆甘蔗卖了个精光,并且还多赚了400元钱。免费品尝。农民田某推销某种新品种特早熟柑橘,一开始以为这种水果稀罕定能卖上好价钱,不料一天只卖出几公斤。原来柑橘是酸味水果,加上皮色是青绿色,消费者误以为是未成熟的柑橘,因而不愿购买。为消除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