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丽蚜小蜂雌性生殖系统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拳试验是关于丽蚜小蜂的个体发育的初步研究。在温度平均23.2℃、光强6—7千勒克司、16小时光照、相对湿度70—80%的实验室条件下,描述了丽蚜小蜂由卵发育到成虫每天的形态和大小,并测得其卵期3.3±0.2天,幼虫期6.6±0.2天,预蛹期1.4±0.2天,蛹期5.3±0.4天;其黑蛹前幼虫期5.3±0.2天,黑蛹后幼虫期1.3±0.2天;丽蚜小蜂在黑蛹内羽化,停留1.6±0.2天后破壳而出;在温度平均为26.7℃下,丽蚜小蜂成虫寿命为23.5±1.3天,繁殖力128.9±6.9粒/雌、繁殖率5.5±0.2拉/雌/日。  相似文献   

3.
丽蚜小蜂防治大棚西红柿白粉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霞  张民  李民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140-141
温室中应用丽蚜小蜂生物防治白粉虱,不仅方便简便,易行,而且降低成本,减少蔬菜中农药残留,并且改善大棚生态环境,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生物防虫技术。  相似文献   

4.
丽蚜小蜂防治一品红白粉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粉虱是一品红生产中常见害虫之一。为了减少化学药剂的危害,增加单位面积产值,进行释放白粉虱的天敌丽蚜小蜂控制白粉虱危害一品红试验,结果表明:每300 m2挂置1片黄色诱虫板检测白粉虱成虫数量,当检测诱虫板上粘附白粉虱成虫5头时,连续两次以150 000头/hm2的密度释放丽蚜小蜂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与化学防治方法比能节约77.1%防治成本,而且防治方法简便、环保和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5.
温室白粉虱是温室内主要害虫之一。为了减少化学药剂的危害,提高产品安全性,通过丽蚜小蜂的天敌防治方法和黄板诱杀的物理防治方法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就丽蚜小蜂的最佳释放时机、释放密度、黄板悬挂高度、黄板防治效果等四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每株番茄上有0.5头温室白粉虱时,连续两次以150000头/hm2的密度释放丽蚜小蜂进行生物天敌防治,即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有效率可达95.6%。同时使用黄板诱杀这一物理防治方法,也可有效减少温室内白粉虱数量,并且确定了植物顶端上方5 ̄15cm处是白粉虱较活跃的区域,因此黄板应尽可能多的覆盖这一区域,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天敌产品的大量推广应用,农药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备受关注。采用药膜法测定了7种农田常用杀菌剂对丽蚜小蜂的急性毒性,并参考各杀菌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期为田间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嘧菌酯对丽蚜小蜂成蜂的毒力最大,其LC50分别为0.07、7.82 mg·L-1;吗胍·辛菌胺、咪鲜胺和春雷霉素对丽蚜小蜂的毒力次之,其LC50分别为36.60、38.16、89.49 mg·L-1;乙蒜素和咪鲜胺锰盐对丽蚜小蜂的毒性较低,其LC50分别为362.93、1 006.76 mg·L-1。因此,在开展丽蚜小蜂对粉虱类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建议减少或停止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和嘧菌酯,吗胍·辛菌胺、咪鲜胺、春雷霉素、乙蒜素等杀菌剂可在施药后间隔一定时间再释放丽蚜小蜂控害;咪鲜胺锰盐对丽蚜小蜂较为安全,可在施药当天放蜂控制虫害。  相似文献   

7.
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是生物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好方法,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与丽蚜小蜂(E. formosa)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寄主植物,温室白粉虱为寄主昆虫,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以10 : 0、8 : 2、5 : 5、2 : 8及0 : 10进行混合释放,每20 d抽样1次,调查浅黄恩蚜小蜂、丽蚜小蜂及粉虱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2种寄生蜂以不同比例混合释放60 d后,丽蚜小蜂在寄生蜂中的百分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同比例混合释放或单独释放,均能将粉虱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5 ES﹕5 EF混合释放后,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的百分率始终高于83%,对温室白粉虱表现出长期稳定的控制效果。【结论】在温室白粉虱作为重要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并不能竞争取代丽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的存在没有干扰粉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工繁殖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放蜂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丽蚜小蜂放蜂量和不同放蜂点对新疆地区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为今后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不同放蜂量实验设置3个处理,依次为5000、10000、20000头/棚;不同放蜂点实验设置3个处理,依次为4点、8点、12点;对照设置1个棚.[结果]在标准面积的温室中,放蜂点为10个点,随着放蜂量的增大,丽蚜小蜂对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越好,20 000头蜂的处理虫口减退率最高,达48.31;.放蜂量为10 000头,不同放蜂点处理下,8个放蜂点的防治效果要好于其他处理,虫口减退率达41.84;.[结论]在标准面积的温室中,放蜂点设置为10个,放蜂量越大,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效果越好;放蜂量设置为10 000头,8个放蜂点的处理对防治温室白粉虱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疆喀什设施蔬菜种植区人工繁殖丽蚜小蜂的扩散功能,为利用人工繁殖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设置三个重复处理,放蜂数量均为2 000头,放蜂点设在温室大棚的中部,以放蜂点为中心点,对距离中心点东西方向2、4、6、8m处植株作插牌标记,放蜂后3d,采集标记植株叶片,带回室内观察寄生率,分析扩散距离与寄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丽蚜小蜂释放后第3d,寄生率由中心点向东西两侧呈降低趋势,放蜂中心点和距中心点2m处被丽蚜小蜂所寄生的白粉虱若虫寄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中心点83.94;、2m处为80.79;和77.36;,而与距中心点4、6和8 m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距中心点8m处平均寄生率最低,为11.46;和3.17;.[结论]在温室条件下,人工繁殖丽蚜小蜂由放蜂中心点向两侧扩散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放蜂后3d丽蚜小蜂的扩散范围集中在半径2m的范围内,有部分个体扩散距离可以达到4 ~6 m,有极少数个体扩散距离可以达到8 m.  相似文献   

11.
丽蚜小蜂防治设施番茄烟粉虱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释放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效果。[方法]在不同地点释放丽蚜小蜂,放蜂后按规定时间分别调查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数量以及丽蚜小峰成虫羽化数量和被粘死数量。[结果]放蜂第3周和第4周,两地对烟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1%、90.9%和77.4%、94.6%,控制成虫效果分别为35.1%、61.2%和58.0%、76.0%;21 d(3周)后,成虫平均羽化率为89.4%,粘死率为7.2%,实际出蜂率为82.2%;控制烟粉虱的效果在放蜂后第2周开始显现,第4周能有效发挥防治作用。[结论]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效果较好,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烟粉虱发生初期,提前10~15 d放蜂,且应增加10%的放蜂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烟粉虱繁育丽蚜小蜂中温度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昼夜恒温和变温对烟粉虱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恒温箱中设置17,20,23,26,29℃等5个恒温处理,在变温箱中设置以17,20,23,26,29℃为中心、振幅为10℃的5个变温处理,分别研究烟粉虱的繁育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烟粉虱存活比率提高;同一日平均温度条件下,昼夜变温处理和昼夜恒温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变温处理有利于在偏低温度下抑制烟粉虱繁育,而在偏高温度条件下促进烟粉虱繁育。第二部分是在666 m2自控温室中通过大样本观察,统计得出了烟粉虱发育到1龄所需的积温为(258.8±16.6)℃,发育到3龄所需的积温为(441.2±21.2)℃;丽蚜小蜂寄生于3龄烟粉虱到出现褐蛹的积温为(363.4±34.1)℃。  相似文献   

13.
研究和利用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防治十分必要。丽蚜小蜂是温室白粉虱的专性寄生天敌,对温室白粉虱控制效果突出。为明确越冬番茄温室利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的关键技术,以普通的化学农药防治为对照,比较了不同益害比(2∶1、4∶1和6∶1)放蜂对白粉虱的控制效果,以及3月5次放蜂与11月2次放蜂+翌年3月5次放蜂(放蜂益害比均为6∶1)对白粉虱数量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益害比放蜂处理的温室白粉虱数量均低于对照,尤以6∶1处理控制白粉虱效果最好;3月放蜂处理能将温室白粉虱数量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且效果与11月放蜂+翌年3月放蜂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衡水越冬番茄温室内使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时,应将释放天敌集中在年后温室温度刚开始回升、害虫发生数量较少时进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丽蚜小蜂不同释放密度和不同释放时间对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白粉虱平均虫口密度为0.5头/株时,丽蚜小蜂释放密度保持在150000头/hm^2。、分3~4次释放对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可高达95.4%。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发育、存活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箱内测定了5种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寄生、生长发育、存活以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间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差异显著,5种寄主植物中,丽蚜小蜂在番茄上的寄生率最高(84%),其次为菜豆、烟草、棉花,黄瓜上寄生率最低(26.9%)。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有较大影响,寄主植物间差异显著,但对其存活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温度及低温贮存天数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成虫羽化率的影响,为贮存和指导田间适期释放丽蚜小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0.0±0.5)、(15.0±0.5)、(25.0±0.5)、(30.0±0.5)℃]对被丽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 Gennadius)褐蛹成虫羽化率的影响;测定丽蚜小蜂褐蛹在(10.0±0.5)℃下低温贮存10、15、20、25、30 d后分别放入(25.0±0.5)、(30.0±0.5)℃恒温培养箱后的成虫羽化率。[结果]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羽化率和羽化速率相应提高,在(10.0±0.5)℃下10 d羽化率仅为15.3%,而在(30.0±0.5)℃下7 d羽化率即达92.5%;低温贮存20 d后,在(25.0±0.5)℃和(30.0±0.5)℃下羽化率可分别达92.9%(11 d)和90.9%(7 d),而贮存25 d后羽化率只有31.2%和41.8%(11 d)。[结论]温室温度应在20℃以上时放蜂,且放蜂时应增加10%放蜂量;丽蚜小蜂褐蛹低温贮存时间最长为20 d。  相似文献   

17.
丽蚜小蜂及配套措施联合控制技术对温室粉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丽蚜小蜂应用技术中一些配套措施的作用,在越冬番茄温室内,进行了丽蚜小蜂及配套措施联合使用控制温室粉虱效果的试验。以传统农药防治为对照(CK),研究了3项措施联合使用技术(释放丽蚜小蜂+温室安装防虫网+适时清除底部老叶)、未装防虫网(释放丽蚜小蜂+适时清除底部老叶)、未清除底部老叶(释放丽蚜小蜂+温室安装防虫网)对温室粉虱成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联合使用的温室11月~翌年6月粉虱数量持续低于2头/株,未装防虫网的温室(释放丽蚜小蜂+适时清除底部老叶)3月下旬~6月中旬粉虱数量从0.90头/株增加至11.99头/株,未及时清除底部老叶的温室(释放丽蚜小蜂+温室安装防虫网)2月底~4月中旬粉虱数量从0.25头/株迅速增长至8.93头/株,农药防治的温室(CK)自3月以后粉虱数量持续在3~5头/株。3项措施联合使用对温室粉虱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农药防治。释放丽蚜小蜂、安装防虫网和适时清除底部老叶3项措施联合控制技术,能够较好地防治越冬番茄温室粉虱,且控制效果可持续作物整个生长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设施条件下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与黄板联合使用对番茄上烟粉虱的控制作用,探讨设施农业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方法]每株烟粉虱成虫不超过3头,若虫不超过2头左右释放,每5-7 d释放一次,连续释放5次,每次5 000头/667 m2.[结果]丽蚜小蜂平均出蜂率均在84.5;以上,最高寄生率达73;.从起始释放到其建立种群历时约35 d,约两个月后控制烟粉虱种群.丽蚜小蜂在番茄上的分布调查表明:垂直方向上,在番茄生长旺盛期,丽蚜小蜂主要分布于植株的中下部;而当番茄生长中后期,丽蚜小蜂随着烟粉虱分布的上移逐渐分布于植株中上部;水平分布由东向西(棚室进门向内)依次表现为高→低→高→低→高的规律性.[结论]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为主结合黄板诱杀对番茄上烟粉虱防治效果显著.黄板可有效地降低烟粉虱成虫数量而对丽蚜小蜂的诱杀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