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研究了退化草地围封后恢复过程中翻耕,耙地和人工补种(羊草+豆科)措施对土壤水分与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措施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封育5a土壤表层有机质增加了0.54%;封育8年增加了1.06%,土壤全氮全磷亦有明显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了3.2%;围栏内封育2a后,翻耕措施对增加土壤水分,养分均高于人工补种(羊草+豆科)和对照;封育8a,各种措施之间有趋同性,但羊草+豆科措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及田间试验 ,探讨了粗有机物质的两种不同施用方式以及不同耕作与覆盖措施对澄城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中施用粗有机物质 ,兼有阻止上部土壤水分下渗与保蓄下部土壤水分两种作用 ;土壤水势与温度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关系 ,其直线方程的斜率即为水势的温度效应 ,施用有机物质 ,尤其是集中施用 ,能降低下部土壤的水势温度效应值 ;在当地土壤、气候及技术水平等条件下 ,旋耕是目前比较适宜的蓄水保墒耕作方法 ,而免耕则不宜提倡 ;采用夏闲期并苗期秸秆覆盖 ,能有效提高耕层土壤水分的数量水平和能量水平 ;在某些情况下 ,能量指标比数量指标更适于用来表述土壤的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3.
黑土坡耕地水保措施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对黑土坡耕地水保措施下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坡耕地土壤水分呈现中等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水土流失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可达2 km,采取水保措施可逐渐减弱其空间异质性,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可缩短到100 m以内。不同水保措施对减弱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程度表现不同,其中梯田和地埂植物带最为显著。合理使用人工水保措施是黑土坡耕地高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农业的最佳技术措施,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土壤水分效应的评价方法。【方法】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为代表,选择了免耕休闲、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组合覆盖和传统耕作5种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系统研究,采用TOPSIS法评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水分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综合水分效应的优先顺序为:组合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传统耕作休闲裸地。【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佳农业技术措施为组合覆盖,采取组合覆盖措施不仅明显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而且保护土壤水环境,实现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盐渍土中的水盐动态进行定量分析是提出适宜于宁夏银北地区盐渍土调控措施的基础工作。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模拟初步研究表明,将有限体积法应用到求解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计算中,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春季土壤含水率模拟曲线在纵断面较为一致,地表蒸发量对0.2~0.6m的土壤含水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很注意土壤水分状况,许多耕作措施的运用,都着眼于调节土壤水分。农民把土壤水分状况习惯的称为土壤墒情,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田间验墒和根据墒情安排农事操作(耕作,播种,中耕等)的丰富经验。一、土壤墒情类型及其特征农民根据不同墒情土壤呈现的颜色及特征,把土壤墒情区分为黑墒、褐墒、黄墒、灰墒及干土等类型。  相似文献   

7.
一、防御干旱的主要耕作措施 1、环境控制: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环境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和耕作治理,可通过这三方面的治理措施改善气候和土壤水分条件。生物治理可通过建造防护林带、种植牧草等,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干旱威胁;工程治理是修建灌排水库等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耕作治理是通过深耕、深松、伏秋耕翻、中耕深松等松土抗旱保墒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高产油茶成林地适宜保墒措施,调查观测不同保墒措施下油茶林地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夏季林地0~20 cm层与20~4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只有春季的75.2%与83.3%,夏、秋季土壤0~20 cm层的含水量波动幅度最大;4种保墒措施中各季节均以茶壳覆盖的土壤水分含量高,比对照增加12.24%;覆盖稻草可明显提高夏季、冬季土壤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春、秋季滴灌能显著改善林地20~40 cm的土壤水分,比对照分别提高25.03%与19.12%;秋、冬季生态膜覆盖的林地20~40 cm土壤水分较高;稻草覆盖可显著提高0~20 cm层土壤水分。油茶试验区上半年降雨量占到全年的68.29%,春季降雨占近一半,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与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浅沟坡面红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7年5月到2008年1月期间,供试土壤为红壤及坡面坡度为15°条件下,利用定位观测数据,探讨了天然降雨条件下浅沟侵蚀小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降雨、土壤质地、等高绿篱、浅沟地形等四个因素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区坡面0-45 c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与降水变化一致,降水是影响浅沟坡面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原因;绿篱对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因存在季节性的差异,雨季等高绿篱措施对提高浅沟坡面0-45 cm土层含水量作用显著,旱季则相反;土壤质地和浅沟微地形也是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都不如降雨和绿篱的影响显著,种植绿篱有利于保持坡面水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易涝地区土壤水分状况的形成规律和特性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降雨分布的年际和年内的不平衡性和地表迳流来水和去水的不平衡性,是形成土壤水分过多的主要原因,人为措施可以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并提出蓄排结合、全面规划、机械排水、地下粗砂层蓄水、围堤治涝和农业措施等调节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土壤水分是作物所需水分的最主要来源,其供应状况左右着农作物收成的丰歉.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而大气降水量年际不同而且季节分布不均,每导致土壤水分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发生旱、涝灾害.因此,开展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在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约束的日益趋紧,各国在农业用水方面都尽力开源和节流,以缓解水资源压力。国外农业用水的开源措施主要有建设大型调水工程、雨水收集利用、废水处理后再利用以及咸水淡化利用等;主要的节流措施包括采用工程节流、灌溉节流、农艺节流和配套节水技术等。国外农业用水开源趋于多样化、农业节水材料趋于高新化、节水灌溉技术趋于精准化。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应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布局优化,加大对非常规水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节水上的应用研发,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棘及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研究的结果表明 ,该地区灌木林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相当低 ,在生长季中的大多数时间 ,林地的土壤水分均处于难效状态 ,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 ,在生长季中 0~ 5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量达 82 9mm ;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剩余量表明柠条对于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最高 ,其 0~ 5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生长季中的剩余量仅为 15 .9m m ,沙棘林地为 94 .8m m。  相似文献   

15.
针对雷州半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的特点,论述了该区旱地甘蔗节水的主要农业技术措施及其效果;提出了“提高蔗田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高效利用土壤水分;改革栽培制度,适水种植”等环节集成的节水综合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甘谷县一年两熟区进行了垄膜沟灌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谷县两熟区,适当的秸秆还田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增加玉米生物产量和土壤水分,是种植地膜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秸秆还田量为8 000 kg/hm2时,平均产量达到最高,为9 706 kg/hm2,较对照增加18.7%;土壤水分最高,垄上为13.60%,垄沟为14.48%,可在生产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土壤干层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研究土壤干层对植被生态与土壤水分的影响奠定基础,运用文献调研法对土壤干层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与危害等方面进行总结剖析,明确当前恢复土壤水分及修复土壤干层主要措施,在人工植被恢复建设中,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植被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人工集流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少土壤干层发育.并提出如何高效率恢复土壤水分,防止土壤干层进一步发育仍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西部引进2年生准常绿灌木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Pursh)Nutt)分别定植于含水量不同的陶瓷花盆土壤中,通过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研究其生长和生物量的分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严重限制了四翅滨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单株高度、分枝数、侧根数和叶片数量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单株生物量降低,其中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平均苗高为47.3 cm,分别是中度、无、重度土壤水分胁迫的1.13、1.31、1.34倍;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平均地茎为14.76 mm,分别是中度、无、重度土壤水分胁迫的1.16、1.47、1.50倍;中度、重度和无土壤水分胁迫比轻度土壤水分胁迫的叶干重生物量降低了23.99%、51.76%、47.97%;中度、重度和无土壤水分胁迫比轻度土壤水分胁迫的茎干重生物量降低了15.43%、50.52%、49.59%。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光合产物积累从中下部叶片向中上部叶片转移。各构件生物量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而降低,其变化幅度大小为:侧根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主根生物量,反映了四翅滨藜对土壤水分胁迫响应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韩丙芳  马红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33-1934,1961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双环法测定了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鱼鳞坑、水平沟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实施5年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结果]鱼鳞坑、水平沟措施使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显著增加,这与地表干扰导致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有关。水分入渗过程适合用Philip入渗公式模拟。[结论]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可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