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感官审评和发酵适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判别依据,对发酵样品进行儿茶素总量、GA、EGC、L-C、EGCG、EC、ECG、TFs、TRs、TB等10 项品质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通过动态聚类分析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内在联系,将试验样品分类判别,并与感官审评对发酵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影响分类的品质成分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品质成分和感官审评的2 种分类中发酵不足、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样品的Jaccard 系数分别为Jb=0.82、Js=0.59、Jg=0.65;品质成分对分类作用的影响作用大小为:EC>儿茶素总量>EGCG>ECG>L-C>GA>EGC>TB>TFs>TRs;品质成分在不同类别中的含量呈现线性变化。根据不同发酵程度工夫红茶品质成分间的差异,采用动态聚类的方法进行发酵适度判别可行,且分类结果较为理想;不同发酵程度的工夫红茶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含量变化、茶黄素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黄素是影响红茶茶汤滋味鲜浓度和汤色明亮度的重要物质。其与红碎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0.875。因而,探明茶黄素在通气“发酵”过程中的转化规律及对形成红碎茶品质的关系,以及最有利于茶黄素转化、积累的通气“发酵”技术条件,对于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提高红碎茶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发酵”技术条件下的通气“发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黄友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22-226
为促进金花菌茶产品的开发,通过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分析比较不同茶类、不同绿茶原料对金花菌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原料中以红茶发酵的金花菌茶感官品质最佳,菌香浓郁,绵滑感强,但内含物质含量以晒青发酵的最高;不同绿茶原料中以杀青揉捻叶发酵的金花菌茶品质最佳,汤色橙黄尚明,滋味浓醇绵滑,内含成分丰富。这说明在不同茶类中以红茶为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感官品质的形成,晒青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理化品质的形成,而以杀青揉捻叶为原料发酵金花菌茶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茶叶全氮量与红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轸  夏涛 《茶业通报》1992,14(3):40-41
茶叶品质检验,迄今国内外一直沿用以实物标准样为依据,以感官评审为主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试图寻找理化检验来评定茶叶品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工夫红茶是我国独特传统红茶,品质和风格不同于红碎茶。1987年湖南农学院何文斌、施兆鹏等人报道了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并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对工夫红茶等级与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工夫红茶内质要求,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只有优质茶  相似文献   

5.
用于制红茶的鲜叶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其中以儿茶素类最为重要,含量占茶叶的17—30%干物,内有L—EEGCG(9—13%),L—ECG(3—6%),L—EGC(3—6%),L—EC(1—3%)其它儿茶素(1—2%)。这些儿茶素及其投食子酸酯是形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类的前导物。茶黄素及其没食子酸酯是构成红茶品质的重要成分,对红茶茶汤滋味的鲜强度和汤色的明亮度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儿茶素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氧化的影响,采用自然萎凋的萎凋方式,通过监控萎凋叶含水量,设置轻萎凋、中萎凋和重萎凋3个不同处理,探索不同萎凋程度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感官品质总分表现为中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重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的汤色和叶底得分最高;萎凋期间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生成了聚酯型儿茶素和少量的茶黄素类,揉捻和发酵期间儿茶素含量逐渐下降,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萎凋程度处理表现为,轻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多且保留量大,生成的茶黄素多,重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少且保留量小,生成的茶黄素也少,中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和茶黄素和生成量介于轻萎凋和重萎凋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萎凋时间对云南CTC红碎茶加工过程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萎凋槽萎凋方式,探索萎凋2、4、6、8、10 h处理下CTC红碎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和品质成分的变化,以及对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萎凋期间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之降低,萎凋叶PPO和POD活性与含水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揉切和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被氧化,形成茶色素,含量逐渐降低,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成品茶茶黄素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茶黄素含量与茶叶感官审评汤色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整体来看,萎凋处理 4 h、萎凋叶含水量69.4%时制成的CTC成品茶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江苏丘陵地区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对比分析了当地主要栽培的10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和成品红茶的物理性状、加工性能、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品种所制红茶中‘福鼎大毫’、‘福鼎大白’、‘金观音’、‘龙井43’及‘白叶1号’的(TF+TR)/TB值超过1.05,茶汤的香气、滋味及明亮度好,‘浙农113’和‘楮叶齐’外形美观,内质也相对较好,均适制工夫红茶;‘乌牛早’、‘龙井长叶’及‘群体种’则因发酵性能较差和品质成分不协调而不适制工夫红茶。适制红茶的品种中,‘金观音’外形品质较差,但是香气突出;‘白叶1号’发酵性能较差,但是鲜甜度高,两者的品质风格都较为独特,适宜开发特色红茶。  相似文献   

9.
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膏蛋白含量,TF、咖啡碱、儿茶素、GC、EGC、EGCG较高。凤庆滇红茶膏茶红素、总糖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祁红毛峰营养素含量和活性成分均介于四川蒙顶和凤庆滇红之间。四川蒙顶红茶宜作为红茶茶膏加工原料。色差分析a值、b值、△E、Cab、Sab与汤色得分相关系数较高,能更好地反映茶膏汤色状况,可作为茶膏汤色品质衡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有重要影响,是红茶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大工序与工夫红茶品质的关系作了综述,分析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目前研究的细微差别,以期为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工夫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黑树莓果汁和牛乳为主要原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黑树莓酸奶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树莓果汁7%、蔗糖8%、发酵时间6 h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下,生产的黑树莓酸奶酸甜可口,组织细腻,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以独蒜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优化黑蒜加工工艺和对黑蒜品质的影响。以微波预处理功率、微波预处理时间以及黑蒜制备处理时间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并分析黑蒜的品质。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黑蒜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投放6个大蒜,微波处理功率490 W,微波处理时间12 s,黑蒜制备时间10 d时(其中前120 h温度为80℃,后期温度为70℃),相对湿度60%~80%之间,制备的黑蒜中总酚含量为(7.71±0.06) mg/g。在该条件下制备的黑蒜与不经微波预处理的黑蒜相比,总酚、还原糖及总酸含量有极显著提高,蒜氨酸变化不显著,感官评分较高。因此,微波可以用于黑蒜制备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以杜仲叶与新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漂烫、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工序研制出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以茶叶的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漂烫工艺参数为: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2 min;萎凋工艺参数为:萎凋温度30℃,萎凋湿度20%,萎凋时间3 h;人工揉捻工艺参数为:轻压10 min-重压10 min-轻压10 min;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95%,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品质、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14.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苦荞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乙醇回流提取苦荞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苦荞粉粒径100目,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5(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达44.68±2.29 mg/g。胶囊成型工艺中,以粉体的吸湿率、颗粒的成型率、休止角和堆密度等为评价指标,确定苦荞黄酮粉与辅料微晶纤维素质量比为1.5∶1,以85%乙醇为润湿剂进行制粒,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胶囊产品抗潮湿性能强,流动性好,符合生产要求。考查产品临界相对湿度,确定生产环境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7.85%以下。根据中国药典方法,对研制产品进行水分含量、装量差异及崩解时限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均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15.
以硬度、咀嚼性作为评价玉米面条品质的指标,对发酵玉米面条的最佳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发酵时间、发酵粒度、发酵温度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玉米面条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发酵时间为2.51 d,发酵粒度为30.18目,发酵温度为34.65℃时,制备的面条品质最好,此时面条的硬度为4 537.7 g,咀嚼性为2 756.32 g。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修正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粒度为30目,发酵温度为35℃,经验证在此条件下,面条的品质与理论值较为接近。修正后的发酵玉米面条最佳制备工艺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蓝灰链霉菌产尼莫克汀的发酵工艺。通过摇瓶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时间、温度、溶氧及接种量对蓝灰链霉菌发酵产尼莫克汀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8天的蓝灰链霉菌孢子适用于制种,并以甘油管法低温保存建成工作细胞库,但保存时间应不超过2个月;将工作细胞库中的菌种接入种子培养基中,置于28℃培养28 h,种子质量较好。摇瓶发酵的较优条件是容量为250 mL的三角瓶中装有发酵培养基50 mL,以5 %的比例加入培养好的种子液,将发酵瓶置于25℃以250 r/min的转速发酵8天,尼莫克汀产量可达164.90 μg/mL。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制一款酸奶新产品,以牛奶、膨化燕麦、熟黑芝麻、异麦芽酮糖醇为原料,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膨化燕麦黑芝麻酸奶的配方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膨化燕麦黑芝麻酸奶最佳配方为燕麦添加量6.9%、黑芝麻添加量3.3%、异麦芽酮糖醇添加量13.5%,最佳发酵时间为5.8 h。通过9点快感标度法对消费者接受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制的酸奶更受消费者喜爱。该研究丰富了酸奶制品品类,对燕麦、黑芝麻的开发利用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发芽糙米粉和小麦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采用直接发酵法制成米面包。工艺中通过添加转谷氨酰胺酶(TG)和谷朊粉提高面包品质、增加发芽糙米粉的添加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发芽糙米米面包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转谷氨酰胺酶(TG)0.15%,谷朊粉12%,发芽糙米粉22%,水55%(以小麦粉和发芽糙米粉的总量为基准);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5 h,醒发时间60 min,烘烤温度(底火)220℃(180℃),烘烤时间22 min。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真菌α-淀粉酶和葡萄糖氧化酶对比萨饼品质的影响,以确定比萨饼制作工艺的最佳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制作比萨饼的最佳工艺条件: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90 min,真菌α-淀粉酶添加量为4 mg/kg,葡萄糖氧化酶添加量为3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