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柞蚕微粒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丁杰  问锦曾 《蚕业科学》1992,18(2):88-92
从辽宁柞蚕分离出的两种微孢子虫,经光镜和电镜形态、寄生习性的研究结果,确定为柞蚕微粒子虫新种和修氏内网虫,在中国柞蚕微粒子病蚕中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在柞蚕微粒子病检测方面所做的工作,综述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病理、检测技术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柞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一种昆虫对某一病原的感受性不仅存在着地域差异,同时还存在着品系及品种间的差异,不同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三谷贤三郎,1930),在家蚕品种中抗性强的ID50值是抗性弱的100倍,这种感受性强弱可遗传给后代,认为在不同家蚕品种之中存在不同的微粒子病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5.
杨旭 《中国蚕业》2014,(3):63-64
为提高柞蚕制种中微粒子病的检查效率和镜检人员的技术水平,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镜检室人员组成分工及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查方法,从源头上严把蚕种质量关,彻底消灭柞蚕微粒子病源,确保蚕农用上优良、放心的柞蚕种,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四川蚕业》2015,(4):41-42
本文针对四川省通江县柞蚕种场微粒子病发生现状,阐述了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介绍了防控微粒子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阐述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的蚕、蛹、蛾、卵四个完全变态中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通过三级繁育体制和制种时镜检阻断蚕种带毒(胚种传染)及1~2龄迟眠蚕显微镜补正检查,及时淘汰病、弱蚕,以降低经口传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微粒子病对柞蚕的危害和近年来河南省微粒子病的发病情况,对河南省微粒子病回升原因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刚志锋 《北方蚕业》2006,27(4):34-35
柞蚕种微粒子病毒率的高低,决定下代蚕种质萤,影响蚕种场的效益和信誉,关系着放养柞蚕的经济效益和柞蚕生产的兴旺发达。方城县是河南省主要柞蚕基地县之一,现有柞坡3.4万hm^2,年产柞蚕茧100万kg。前几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微粒子病严重回升,1997年全县保种茧三万kg,基本没有合格种茧,微粒子病毒率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发展。面对微粒子病严重事实,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强化种子基地建设,狠抓蚕种源头,加强种子管理,规范操作技术的柞蚕种子工程,严格质量标准,狠抓落实,蚕种质量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0.
1 常规检查发生误差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中国柞蚕业开始引进法国巴斯德博士创立的单蛾产卵显微镜检查微粒子病技术。直到今天,这项技术还是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关键措施。然而,近80年的研究实验表明,单纯依靠一次性的显微镜检查淘汰,对微粒子病的控制往往不够稳定。在  相似文献   

11.
柞蚕抗菌肽D杀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文楚  戴祝英 《蚕业科学》1991,17(3):163-168
本文研究柞蚕抗菌肽D对水稻白叶枯病细菌及番茄、烟奇、马铃薯青枯病细菌的杀菌作用及其机理。在37°C,pH6.8条件下,最低有效剂量2ng/1×10~5活菌。通过电镜观察,抗菌肽D对大肠杆菌及白叶枯病细菌的作用,首先使其外壁层及细胞质膜损伤,尤以菌体两端更为明显。此后形成喇叭状缺口,内容物呈囊状挤出胞外而致死。抗菌肽作用的菌体表面形成微管通道,钾离子大量渗出,但菌体外形在短时间内不致崩坏。  相似文献   

12.
天蚕、柞蚕线粒体DNA(mtDNA)的限制性酶切电泳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陈元霖 《蚕业科学》1995,21(2):111-113
采用差速离心和碱变性法,以9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对天蚕和柞蚕mtDNA进行了单酶切分析,发现这两种蚕的mtDNA在分子长度和酶切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还对天蚕、柞蚕、蓖麻蚕和家蚕的mtD-NA限制性酶切电泳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天蚕、柞蚕线粒体DNA(mtDNA)的限制性酶切电泳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陈元霖 《蚕业科学》1995,21(2):11-113
采用差速离心和碱变性法,以9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对天蚕和柞蚕mtDNA进行了单酶切分析,发现这两种蚕的mtDNA在分子长度和酶切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还对天蚕、柞蚕、蓖麻蚕和家蚕的mtD-NA限制性酶切电泳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我国不同地域ApNPV的特征性状。试验表明:(1)不同地域的ApNPV对河南柞蚕、蓖麻蚕的致病性有差异;(2)不同地域ApNPV-DNA经EcoRI酶解,电泳图谱相似;使用salI内切酶酶解时,在琼脂糖电泳图谱中的C、G、O、Q、U和P等片段,不同毒株之间有差异;(3)河南云阳株(HY)病毒粒子多肽由16种蛋白亚基组成;病毒DNA为线形环状结构,周长4.76×10~5,计算DNA的分子量为:91.4×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15.
柞蚕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免疫扩散和脂蛋白染色方法证实柞蚕印黄原蛋白系雌性所特有.卵黄原蛋白的免疫学一致性也得到确定.柞蚕卵黄原蛋白在进人预蛹期开始出现于雌体血淋巴中.在整个蛹滞育期间.卵黄原蛋白含量约为血淋巴总蛋白的50%;在成虫发育期印黄原蛋白含量剧降,与此同时.卵黄蛋白含量则激增,约占卵黄总蛋白的80%.卵巢摘除导致血淋巴印黄原蛋白含量剧增.  相似文献   

16.
陈连忠  陆汉 《蚕业科学》1990,16(3):149-151
天蚕制种技术的关键,是提高天蚕蛾的交尾率.采用盒内交尾、笼内交尾、罩内交尾和自由交尾等方法进行试验调查.结果,以自由交尾为最佳,交尾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胡萃  何占演 《蚕业科学》1989,15(4):212-216
本文报告了以新鲜白栎为饲料,对于蚕各项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全幼虫期的食叶面积,食叶重量分别为307705.67平方毫米和36897.95毫克,蚁蚕体重为2.86毫克,熟蚕5267.43毫克,为蚁蚕的1841.76倍.相对摄食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均随虫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消化量则相反,近似消化率开始逐渐上升,以三龄为最高,尔后逐渐下降,以末龄为最低,全幼虫期合计,幼虫近似消化率为28.33%;各龄近似消化率平均为45.53%.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的酶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采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引导的点突变方法,去掉了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ATT),经系列克隆组建了pApM740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nt+141(BamHI)。系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分别将nt+2~+140,nt+9~+140、和nt+37~+140切掉,组建了pApM740、741、748和736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克隆位点分别为nt+1、+8和+36(均为BamHI切点)。将IL-4、DE基因分别克隆到pApM740、741、748和736载体中,并进行了转染表达实验:(1)将载有DE基因的上述四种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cNPV_(WT)DNA共转染Sf9细胞、经免疫抗体荧光检测,供试4个载体所载DE基因均得到表达;(2)将pApM741-IL_4和pApM748-IL_4重组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pNPV_(WT)DNA共转染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待多角体出现后,用PCR法检测病毒基因,证实IL-4基因已整合到ApNPV DNA基因组中;(3)将pApM748-DE重组载体质粒DNA与ApNPV _(WT)DNA共转染柞蚕蛹获得成功。对病蛹病毒DNA进行PCR检测,证实DE基因已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取病蛹体液,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E蛋白,证实DE蛋白确已被表达。从而初步建立了柞蚕NPV载体—昆虫细胞宿主和柞蚕NPV载体—柞蚕蛹活  相似文献   

19.
朱江  陈长乐 《蚕业科学》1990,16(3):158-16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离子交换纤维素柱层析和薄层扫描等方法鉴定、纯化了柞蚕卵黄磷蛋白,并考察了该蛋白质在卵形成和胚胎发育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发育卵巢和成熟卵内存在着一种卵黄磷蛋白(Vtn),其前体是雌蛹血淋巴内的卵黄原蛋白(Vg),该蛋白质具有雌特异性.(2)Chino等的方法也适用于以柞蚕卵为材料纯化Vtn,初步纯化的Vtn亚单位分子量是200KDa.(3)后蛹期,发育卵巢中可溶性总蛋白和Vtn的相对百分含量都迅速上升,至卵粒成熟期达最大值.(4)胚胎发育前期,卵可溶性总蛋白和Vtn的相对百分含量基本维持原水平;胚胎发育后期,二者都急剧地减少;孵化时卵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和Vtn的相对含量分别降至刚产下时的50%和1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