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原木检验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木检验中检尺径进舍方法、劈裂材检算方法及原木评等中漏节计算方法三个方面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原木检验的修改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人工杉木近熟林采用挖伐与砍伐造材对比试验表明,挖伐因增加材长,检尺径向干基部下移30—40cm,使砍伐造材的杉原条有30%株数村长检尺进位,20%株数径级进位。其出材量提高7.56%、出材率提高5.18%。每公顷商品材增收7131.3元,增长率为9.18%;扣除采伐、更新成本,挖伐仍比砍伐每公顷平均净增2692.65元。  相似文献   

3.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度间伐林分活立木材积与对照和强度间伐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相似文献   

4.
原木径级检量的规定在执行中暴露出“木材截面大,而检尺径反而小”等不尽合理的现象。这种问题集中表现在短径自26cm 以上、长短径之差3cm 的非圆形原木。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原木检尺径进级不舍理情况,探讨了检尺径的不合理确定对原木材积和销售价格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非圆形原木径级的检量中短径进舍和平均径进舍比较合理的界线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杉木树干曲线方程,利用胸径和树高估计树干任何部位的带皮、去皮直径,从而估测出材材种、出材量。经检验,标准地出材量的估测精度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凤旁林场的杉木老林中,一棵棵粗壮挺拔的杉木令人惊叹不已。老杉木林树龄25年以上的有1.8万亩,其中胸径24厘米以上的占90%以上,每亩的出材量达33立方米,在广西的商品杉木林中独一无二。二十多年来,凤旁林场坚持“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发展杉木产业,建成了桂西北面积最大的杉木大径材林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7.
杉木林间伐强度材种出材量和经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磉下林场10年生杉木林中进行抚育间伐强度试验,1996年10月结束,历时20年.采用定位研究,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揭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材积依照径级的分布规律呈正态分布,有一个峰值,偏向小径级位置.林分大径材材积及其比例随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小径材则相反,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材积无显著性差异.林分活立木出材量大致占总出材量90%~95%,间伐木和枯损木约占5%~10%,间伐不能有效提高林分总出材量及伐后20年间定期增加值.强度间伐能比对照极显著增加大径材出材量,小径材则相反,中度和弱度间伐大径材出材量比对照也有显著增加,但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出材量无显著性差异.30年生林分总产值、活立木产值及其20年间定期增加值均以强度>中度>弱度>对照;强度间伐极显著大于对照,中度和弱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间伐林分活立木产值及其定期增加值显著大于对照的原因系大径材产值增加的结果.伐后20年间,依照林分年平均产值及其定期年平均值的变化,从经济上分为4个时期,即上升期、高峰期、高峰延续期、下降期.研究提出以木材产品市场价值及其相应经济效果确定杉木林主伐期,可望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并以此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主伐期:对照24 a、弱度和中度30 a、强度30~35 a.  相似文献   

8.
本文编制出的杉木立木出材量表,适合湖南产杉区的杉木立木原条出材量的估计。出材量表分三部分内容:干材出材量、梢材出材量和废材出材量。为了适合部颁立木材积表或区域内立木材积表,又采用百分数估计出材量法。对生产单位或设计部门指导生产和经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度间伐林分活立木材积与对照和强度间伐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1.
杉木原条出材量(率)表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杉木产区中带,调查和收集了194块标地(其中皆伐标地39块)和4821株(胸径6~40cm)材料。根据国标GB8415-84和GB8416-84的规定进行现场造材。选用v=a·Db·Hc及V=a+b·D+c·H模型,编制了杉木原条规格材及小条木(非规格材)单株立木出材量(率)表。利用比降数法,编制了10~22指数级林分原条出材率表。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三次多项式干曲线方程分别编制了立木规格材出材量表,包括枝杈的总产材量表。在实地样地调查时,分别以胸径和材种高度两个因子确定规格材出材量,用总体出材率和规格材出材率的差值确定剩余非规格材出材量的方法。与材种出材率表法相比,该方法建立在样地每木调查的基础上,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段峪河林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油松样地的立地因子、林分因子与出材量进行分析,并将树种组成和龄期2个哑变量引入油松林分水平间伐出材模型。结果表明,龄期(0.62)、胸径(0.73)、林分密度(0.63)与林分出材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树种组成(-0.48)、坡度(-0.77)与林分出材量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由此确定了3个初始油松林分水平间伐出材模型,均能在间伐强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较好地预测林分出材量。通过优化改进,最终确定了2个油松林分水平间伐出材模型,分别为VC=b×Age+c×DBH+d×SD和VC=b×Age+f×AL+g×TH。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杉原条是指材长5 m以上、中央血径8 cm以上、梢端直径足6 cm的只经修枝剥皮,尚未按一定尺寸加工造材的伐倒杉木。对此,林业部1961年3月1日颁发并执行了部标LY105—60《杉原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历经二十多年的使用,在生产的实施中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现象,降低了该标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影响了木材利用率和经济价值的提高。现就有关问题剖析如下,以供修订标准时参考。一、径级检量的问题标准的检验规则中规定:“中央直径应从根部斧口(或锯口)量至检尺长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监测3种初植密度桉树人工林16 a的生长情况,分析其材种出材量及经济效益,为培育桉树中、大径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和分析桉树人工林3种初植密度1 250、883、667株·hm-2 16 a的生长数据,计算材种出材量,同时分析平均生长量、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结果 ]密度1 250株·hm-2与密度883、667株·hm-2的胸径生长均差异显著(p 0.05);不同密度间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p 0.05)。中径材出材量及其年均出材量在7~12 a和第16年以密度883株·hm-2的林分最大,7~12 a密度667株·hm-2 1 250株·hm-2,第16年密度1 250株·hm-2超过密度667株·hm-2。密度883株·hm-2在第16年开始出现大径材。密度1 250株·hm-2的轮伐期为7 a,密度883、667株·hm-2均为9 a。9 a时密度1 250、883株·hm-2的净现值达到峰值,密度667株·hm-2在8 a时达到峰值,密度1 250、883、667株·hm-2的最大净现值分别为30 994、40 193、31 288元·hm-2,对应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37%、41%、42%。[结论 ]初植密度883株·hm-2有最高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以及较高的生长潜力,667株·hm-2次之,1 250株·hm-2最低。  相似文献   

17.
对森林采伐过程中设计出材量与实际出材量客观存在的误差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对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伐区原条出材量决定于采伐区的蓄积量与原条的出材率,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为制定木材生产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影响出材量的客观因素,并采用科学计算方法。文中采用“一元材积表”,并给出了在不同的调查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的不同合理地使用“一元材积表”,以确保原条出材量设计的准确性,为指挥木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威布尔分布函数为基础,采用参数预估法,建立马尾松人工林林分产量预估模型。在测得林分年龄、株数和优势木平均高后,应用该模型即可预估出现实林分和未来林分的蓄积量和出材量,同时还能求出蓄积量和出材量在林分径阶内的分配情况。该模型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信息,在林业生产上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华北落叶松次生林中,胸径达5cm的林木可出椽材,12cm可出檩材,22cm可出原木。受较高优先级材种影响,椽材和檩材出材量随径级增长而增长到一定阶段后逐渐下降,形成一条左侧急升,右侧平缓下降的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3cm和23cm处。用4次多项式分别拟合椽材、檩材出材量与胸径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93,原木出材量与胸径的关系为直线式,相关系数0.92。拟合的.总出材量与胸径之间的关系为幂函数式,相关系数0.998。用拟合总出材量计算的各径级出材率一般为0.73~0.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