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坦洋工夫红茶是我省特有的传统出口产品,以外形优美,香高味醇,色泽红润而驰名中外。近年来,福安市坦洋茶场根据市场需求,新开发了特种坦洋工夫红茶“金针王”,“炒红”等,深受消费者青睐,每kg售价100—200元,双双荣获2000年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金奖。为此,本文就特种坦洋工夫红茶“金针王”制作工艺作个初步探讨。1鲜叶原料以福安菜茶、福鼎大毫、福安大白为佳,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2萎凋特种坦洋工夫红茶萎凋主要采用室内自然萎凋。萎凋室要求地势凉爽,南北…  相似文献   

2.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曾以产地分布广、产量高、出口量多、品质优而名列"闽红"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产品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相似文献   

3.
红茶是当今世界的主销茶类,全世界80%的饮茶之人喜欢红茶。而福安市是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市和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近几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带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坦洋工夫红茶是闽红三大工夫之一,其以外形细秀匀整,金毫显露;香气清醇甜和;滋味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的优异品质和明显的地理特征而享誉海内外。坦洋工夫独特的品质风味来自于其特别的地理条件和制作工艺。坦洋工夫制作工序细腻,其工艺流程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萎凋和发酵这两个工序。萎凋是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基础,而发酵过程则是形成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关键,笔者将就坦洋工夫红茶的制造技术与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清菊 《中国茶叶》2010,32(3):10-12
福建省福安市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市和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带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祖枝 《中国茶叶》2019,(7):49-51,56
福建省福安市产茶历史悠久,传统名茶坦洋工夫红茶曾风靡国内外。近年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花果香坦洋工夫红茶,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本文对花果香坦洋工夫红茶进行简要介绍,并根据其加工特点、品质特征和市场反馈,结合烘焙加工设备现状,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一种初制采用自动翻板式干燥机(选用生物质燃料)烘干,精制采用炭焙工艺的烘焙方式,对改进福安市花果香坦洋工夫红茶烘焙方式,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坦洋金针”是在“坦洋工夫”基础上新近研制成的红茶新产品。近年来,由于受到工夫红茶市场疲软这一趋势的影响,历史上享誉国内外的“坦洋工夫”,生产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为了使这一历史名茶能够发扬光大,1991年我们在传统工夫红茶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福建茶叶》2010,(3):91-91
福建省南方佳木茶业有限公司简介 福建省南方佳木茶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福建省福安市,具有三十多年的专业生产“坦洋工夫”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公司秉持“科技创新,质量先行:传承文化,打造品牌”的现代企业理念,在锐意开拓的商路历程中,  相似文献   

9.
坦洋工夫初制加工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咸丰元年(1851年),坦洋工夫首创于福安市坦洋村而得名,以其圆紧乌润、清鲜甜和、桂圆香气的特有品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闻名海内外,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并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近年来,福安市为了挖掘坦洋工夫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茶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的政策措施,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中国证明商标”,被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确认为“中国申奥第一茶”,  相似文献   

10.
人工神经网络在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主要评定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坦洋工夫红茶等级与其主要评定指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了对坦洋工夫红茶等级的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所构建的坦洋工夫红茶评审专家预测系统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实用性强,克服了许多人为误差,提高了茶叶评审的速度,评茶人员只需具备一定的茶叶审评知识,就能正确地对坦洋工夫红茶的等级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1.
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原产地。2006年福安市恢复坦洋工夫品牌建设以来,成绩斐然。然而,近年来,全国红茶发展迅猛,给坦洋工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在加剧。为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坦洋工夫品牌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正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原产地。2006年福安市恢复坦洋工夫品牌建设以来,成绩斐然。然而,近年来,全国红茶发展迅猛,给坦洋工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更激烈。为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我们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坦洋工夫品牌的转型升级。1坦洋工夫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坦洋工夫经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课题小组评估价值19.5亿元,为国内最具经营力品  相似文献   

13.
坦洋工夫红茶采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起源于福安市坦洋,产于福安、寿宁、周宁、霞浦、柘荣等县市,具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外有着独特市场和消费群体。它以其优美的外形、醇厚的滋味而驰名。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黑油润、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汤色金黄明亮、叶底红亮色,冲泡多次色香味犹存。  相似文献   

14.
我场是久负盛名的"坦洋工夫"发源地之一,现有茶园面积1800亩,主要有茶树品种福云6号、丹桂、九龙袍、春兰、大毫、毛蟹等,长期以来,我场主要是生产出口"坦洋工夫"红茶.2004年3月我场与省农业厅农垦局签订了农业丰收计划"生物农药制剂的增效技术在茶叶上推广应用"合同,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对深加工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提高茶叶产品技术档次和质量、增加茶叶附加值、弘扬传统名茶"坦洋工夫"红茶,开发名牌产品,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在实施过程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郑乃辉 《中国茶叶》2007,29(4):37-38
坦洋工夫是历史上福建著名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之一,其品质素以外形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均匀光滑见长。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获金奖。这一历史名茶几经沉浮,今天,又开始备受市场追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分析工夫红茶鲜叶萎凋、发酵等关键技术要求,总结工夫红茶萎凋、发酵等生产实践和相关研究进展情况,为提高工夫红茶品质、保证质量稳定、促进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闽东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开发、应用和茶叶加工水平都走在全省前列。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闽东茶叶产品和茶树品种结构过于单一,已不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势在必行。这是国内、外市场所决定,也是关系到21世纪闽东茶叶的兴衰。一、闽东茶业结构现状1、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状况闽东历史上以生产红茶、绿茶为主,红茶占主要部分。形成了“坦洋工夫”“白琳工夫”著名品牌的红茶和“天山绿茶”系列。但到了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紧张和国际茶叶生产结构的变化,红茶产品销路严重受阻。六十年代末,我区实行“红’改“绿”工程,只保留极少…  相似文献   

18.
天山红工夫红茶是宁德市蕉城区近年来继“天山绿茶”公共品牌之后,又一新创建的红茶品牌。而高香型天山红工夫红茶又是天山红工夫红茶极品中的极品.其品质特征:外形条索肥壮紧结,色泽乌褐油润,内质香气馥郁悠长;花香显露,具密甜花果香;滋味甜醇爽口、汤中显香、汤色金黄明亮清澈、叶底肥壮、呈新铜红色。具独特的韵香和品质风味,饮后齿颊留芳。在历次各种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荣获全国金奖及福建省名茶,尤其是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名茶评比活动中,一举荣获四个金奖。其优异的品质赢得茶叶界专家们的赞赏和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畅销国内外,已成为闽红工夫红茶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几个坦洋工夫红茶产品的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内含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的测定,探讨坦洋工夫红茶品质与主要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坦洋工夫红茶茶汤滋味的浓度与水浸出物、茶多酚、茶红素的含量有关,茶汤滋味的鲜爽度与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多酚的含量有关,茶汤的红浓度与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有关,茶汤的亮度则与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有关,香气与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福建是红茶的发源地,坦洋工夫是"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随着茶树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和市场需求变化,市场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本文综述了茶树新品种在坦洋工夫红茶加工中的应用和工艺创新进展,旨在为我国新型红茶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