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二茬模式不同栽种期对茭白第1茬孕茭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种期的提前,茭白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极显著提高。其中9月15日栽种的茭白翌年春季生长旺盛,早期分蘖增多,提前15 d进入分蘖高峰;植株增高4~7 cm,壳茭质量增加9~21 g;茭白采茭时间提前3~7 d,采茭盛期提前4~8 d,采茭末期提前1~4 d;每墩孕茭苗9.7个,孕茭率90.7%;每667 m~2产量为1 425 kg,产值8 265元,经济效益增幅达35.5%~113.8%。 相似文献
2.
3.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多茬茭模式不同育苗方法对夏茭孕茭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薹管定植育苗和育苗定植相比,利用常规单季茭收获后次年匍匐茎上的芽萌发直接作为夏茭种苗的育苗方法有效苗数充足、田间分布均衡、生长进程加快,采茭始期提早2~3d、采茭盛期提早3~4d、采茭末期提早1~2d;孕茭苗数、孕茭率、产量和产值极显著增加(与薹管育苗孕茭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极显著差异);每667m2产量1891kg、产值12291元,经济效益增幅21.9%~70.4%。虽茭白个体略小,但仍在市民认可和喜欢的范围内,对销售价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种茎大小对山药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山药种茎大小对产量的影响,按大小把山药种茎分成9个等级种植,分别编号为A:10~25 g/个、B:25~50 g/个、C:50~100 g/个、D:150~200 g/个、E:250~300 g/个、F:350~400 g/个、G:450~500 g/个、H:550~600 g/个、I:650~700 g/个。结果表明:种茎越大,总产量越高。当种茎重量达到一定值后,总产量增加趋缓,可供出售的商品产量则下降。通过比较,认为种茎重量在350~600 g/个范围内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6.
7.
对在海拔高度200~1 000 m 地区栽培的单季茭的生长和孕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栽培的茭白萌芽期、出叶和株高增速峰值均比低海拔处明显延迟。高海拔处茭白萌芽较低海拔处需要更多5 ℃以上的有效积温;各海拔处茭白出叶速率和株高增速与有效积温间呈正相关。各海拔高度孕茭先后顺序为:410 m > 650 m > 1 008 m > 815 m。各海拔处茭白的孕茭期均发生在气温适宜孕茭的时间段内。因此,海拔高度对茭白生长和孕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来实现的,高温抑制茭白黑粉菌的正常生长及代谢可能是茭白夏季高温条件下难以孕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浙茭3号是以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为原始材料,定向系统选育而成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夏、秋季采收始期分别比浙茭2号晚约5d和2d,夏季壳茭产量33000~36000kg/hm2,秋季壳茭产量21000-24000kg/hm。,全年产量比浙茭2号增产7.34%,肉质茎个体较大,光滑细嫩,品质优。 相似文献
9.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采割嫩茎供食。在芦笋有休眠期的地区,一般都于春夏季采割,嫩茎抽生所需的养分大部分依靠根株中所积累的贮藏养分。我国华南等地芦笋生长季节长,无明显休眠期,根株积贮养分少,都行国母茎采收,借母茎枝叶的光合产物来弥补贮藏养分的不足,直接供应撤茎的抽生,且全年行春、秋两季采收。 近年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浙江等地,也在推行留母茎采收。这对缩短养育根株年限,提早投产,夺取幼龄植株高产,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有些地区为了提高当年产量,也采取闽、… 相似文献
10.
11.
以不同采收期茭白果实为材料,研究了茭白的含水率、VC、总糖、蛋白质和硝酸盐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茭白含水率随采收期延长呈下降趋势,数值范围为92.8%~94.5%;总糖含量则随采收期延长从0.97%增加至2.03%;V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含量范围为55.8~102.0 mg/kg;蛋白质含量在茭白幼嫩时最高,达23.6%,延长采收期则含量下降,范围为17.7%~20.0%;硝酸盐含量随采收期延长而增加,含量范围为0425 mg/kg.说明不同采收期对茭白品质有较大影响,可根据品质营养要求适当调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不同栽培介质中茭白对铅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在不同栽培介质中对重金属Pb2+胁迫的反应,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苇末基质和土壤两种栽培介质进行不同浓度Pb2+的胁迫处理,测定了其生长过程中部分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产品器官中Pb2+残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护酶活性、自顶叶起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均随Pb2+胁迫浓度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则逐步增加;苇末基质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而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则显著高于土壤栽培;产品器官肉质茎中的Pb2+残留含量较低,苇末基质处理同比均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表明在苇末基质中栽培茭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新型肥料生物菌肥对大白菜产量以及抗病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生物菌肥提高了秋季大白菜的综合抗病性和商品品质,大白菜的产量与生物菌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667 m2施用量以35~40 kg为宜。 相似文献
16.
茭白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茭白品种‘蒋墅茭’和‘葑红早’为试材的研究表明: 在肉质茎膨大之前, 植株茎蘖各部位的总糖、还原糖、淀粉积累量持续上升, 短缩茎中积累量最高; 肉质茎膨大开始时, 各部位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 以短缩茎的下降量最大, 认为膨大前叶片的光合产物在短缩茎和叶片中积累以短缩茎为主,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孕茭前14C 同化物在短缩茎的分配率较大, 上位叶片、叶鞘也有较多积累, 肉质茎膨大过程中, 大量的14C 同化物在肉质茎中积累。饲喂叶片光合产物除供应自身茎蘖外, 还向植株其它各部位输送。 相似文献
17.
诱导获得了双季茭白龙茭2号的愈伤组织,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茭白品种和诱导获得的2种茭白愈伤组织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筛选获得的12条ISSR和7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21条清晰条带、20条多态性条带,其中茭白品种材料与愈伤组织的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3.30%和13.22%.正常茭白的3个品种之间未检测到多态性;正常茭白与野茭间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31%;但愈伤组织与茭白之间的基因组多态性为11.57%.表明组培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组多态性明显高于正常田间无性繁殖产生的变异,茭白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茭白的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8.
北京秋季在日光温室内以厚皮甜瓜-特白为试验材料.采用吊蔓、单蔓整枝栽培进行6月23日、6月29日、7月2日和7月5日4个播种期试验.比较甜瓜的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厚皮甜瓜生育进程和产量影响明显.最适播期为6月29日,此时播种,产量最高,各项指标优良;6月23日和7月2日播种次之,7月5日播种第3,但对甜瓜坐果节位、果形指数和品质均影响不大."十一"前后采摘以7月2日播种为好,虽然产量不如6月29日播种的高,但甜瓜果实发育正常,品质良好,果实熟性和商品性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