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调研旨在调查当前国内哺乳犊牛强化饲喂的实际效果调研以大型牧场哺乳犊牛作为对象,分析强化饲喂犊牛60日龄断奶体重及体尺指标。结果显示:在较高的饲养管理水平下,强化饲喂可以显著提高犊牛断奶时的体重及体尺等指标且不影响犊牛健康,获得显著优于传统饲喂模式下的培育效果,为实现后备奶牛13月龄达到初配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后备奶牛从出生到首次产犊泌乳之前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牧场都希望后备奶牛能尽早地配种、产犊,以更快地投入生产,产生经济价值,使得后备奶牛适时配种和产犊成为了奶牛饲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平均初配月龄为14.1月龄,平均初产月龄为23.8月龄,并且从2015-2019年,平均初配月...  相似文献   

3.
后备牛蛋白质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培育优质泌乳奶牛,研究不同生理阶段后备牛日粮的最佳蛋白质水平。采用生长比较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屠宰试验研究蛋白质水平对后备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0~2月龄哺乳期犊牛,代乳粉中粗蛋白水平22%为宜;②3~4月龄断奶犊牛,开食料中粗蛋白水平20%最佳;③8~10月龄后备母牛,在日粮消化能为13.17MJ/kg时,粗蛋白水平约12%,蛋白能量比为37.9:1(g/Mcal),可满足ADG为0.9kg/d时的生长需要。结论,蛋白水平对后备奶牛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后备奶牛健康生长对其未来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调研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是导致后备奶牛发病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6.0%和38.4%.而后备奶牛中发病最多的为哺乳犊牛,占比达51.4%.目前,哺乳犊牛发病率正在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43.3%降至2019年的25.4%.此外调研发现,造成后备奶牛被动淘...  相似文献   

5.
了解哺乳犊牛的营养需要,是牧场对哺乳犊牛进行精细化饲养,节本增效的关键。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哺乳犊牛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需要量研究,并对第八版奶牛营养需要相关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发现,在犊牛哺乳期,相比于日粮能量水平,许多研究重点关注日粮蛋白水平,哺乳期代乳粉蛋白适宜水平集中在21%~27%,开食料适宜蛋白水平集中在18%~24%,我国规模化牧场开食料蛋白水平平均值为21.4%。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对于哺乳犊牛维生素的需要量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哺乳犊牛维生素E和D的需要量以保障犊牛健康发育,维生素A、D、E每日需要量分别应为6 600IU、2 100IU、125IU。同时哺乳期矿物质元素的需要量公式进一步更新,以精确满足犊牛的需要并防止过量供给。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分析了兰州某大型牧场2009~2018年奶牛真胃移位发病情况,结果发现,该牧场2009年、2016年的奶牛真胃移位发病率比较高,分别达到6.24%、5.19%,发病原因与奶牛产后掉膘、胎次、犊牛性别、发病时间、犊牛初生重、遗传、围产期饲养管理、精饲料投入水平等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探究荷斯坦奶牛后备牛阶段影响其头胎产奶性能的因素和后备牛最佳生长模式。试验以我国西北地区某万头牧场2 236头荷斯坦后备奶牛为研究对象,以生长发育、疾病、繁育等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聚类、差异性比较和相关性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最优聚类结果显示为三类,分别定义为优等水平后备牛(EH:25%)、良等水平后备牛(GH:21%)和中等水平后备牛(MH:54%)。产犊前患病总天数、断奶重、产犊前患病次数、出生到断奶的平均日增重(ADG1)等4个变量为影响后备牛头胎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且在类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初生重、断奶重、ADG1、断奶到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ADG2)、6月龄到12月龄的平均日增重(ADG3)、初配年龄(AFB)、初产年龄(AFC)等与305 d产奶量和高峰奶量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试验筛选出了有利于头胎牛生产性能达到最佳的后备牛生长模式:平均断奶体重达到103.25 kg,AD...  相似文献   

8.
1饲养 牛群按泌乳牛、干奶牛、犊牛、后备母牛、青年母牛分群舍饲,并配置相应牛舍,以满足牛群正常周转需要.舍外设运动场,运动场内设遮阳棚、干草架.成年母牛泌乳期305天,干奶期60天,产前15天进产房,产后15天出产房.犊牛出生后立即母子隔离,5天内喂初乳,15天内喂母乳,15天后喂混合常乳,犊牛2月龄断奶,哺乳初期每栏1头,单栏饲养.哺乳后期和断奶犊牛小群栏养,后备母牛群养,青年牛、干奶牛、泌乳牛在舍内用颈枷固定牛位.  相似文献   

9.
犊牛的饲养关乎牧场发展的未来,因此如何饲养犊牛,减少死亡率和发病率,确保犊牛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就哺乳犊牛的饲养管理操作加以阐述,为下一阶段后备牛达到理想的体尺和体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哺乳犊牛处于奶牛生长抗逆性最差的阶段,对于饲养管理和环境具有更高的需求.但是哺乳犊牛的饲养模式及其环境管理一直存在模式选择不合理、环境控制机械化程度低、空气质量较差等问题,导致犊牛的患病率增加,甚至会增加犊牛死亡率、延缓生长、延长初次受胎成功的时间,从而影响奶牛场的整体效益.哺乳犊牛常用的饲养模式为舍内群养、舍内单栏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牧场逐步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后备牛的培育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犊牛健康管理是牧场成败的关键,但如何做好犊牛健康管理,成为制约奶牛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本文对河南洛阳生生牧业有限公司的犊牛健康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旨在了解犊牛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大型牧场应用的犊牛管理模式,促进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字化资料管理奶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   4后备牛生长发育指标   奶牛从出生到产犊最好应达到两个指标,即体重达到600kg、体高达到1.42m.目前,国内大部分牧场的后备母牛主要在身高和体重方面达不到标准.由于前6个月的饲养管理跟不上,体高就达不到标准,而奶牛的体重达不到标准则是因为奶牛在7月龄时饲养管理没有跟上.如果犊牛的饲养管理跟不上,断奶的应激反应会很重.在犊牛的饲养期,饲喂大量的粗饲料,则会明显增加犊牛的排泄速度,进而影响犊牛的体高和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王晓玲 《中国乳业》2021,(10):101-106
随着奶牛养殖方式的快速发展,牧场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经产牛的高峰产奶量与发达国家已相距不远,但头胎牛的高峰产奶量是我国牧场的短板。犊牛作为牧场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生长发育情况会直接影响牧场未来整体的生产水平。受传统养殖观念影响,在犊牛饲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导致犊牛成活率低,日增重低,疾病高发,严重影响后备牛的培育质量。本文通过系统性研究犊牛培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相关的技术措施,以期提高牛群整体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总体的奶牛育种水平低于欧美等奶业发达国家,所以一直以来,在我国后备种公牛的培育上大都采取以引进欧美国家的活体种公牛为主,自主培育为辅的育种方针,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牛群,提高我国奶牛整体的遗传水平.截至2003年,我国已从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引进优秀纯种荷斯坦种公牛近600头,这些优秀种公牛每年生产大量的优质冻精,大大促进了我国奶牛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奶牛养殖方式的加快转变,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已经成为奶牛养殖的中坚力量。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显著提高。犊牛作为奶牛场后备力量,其早期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会直接影响牧场生产性能的提升与养殖效益的增加。犊牛一般指出生后至6月龄的小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奶牛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常规粪便漂浮法,对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奶牛养殖牧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农户的约3000头奶牛进行了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奶牛球虫病总平均感染率为9.54%,其中犊牛的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7.59%,育成牛的平均感染率为10.62%,青年牛的平均感染率为7.68%,泌乳期牛的平均感染率为2.28%;养殖农户奶牛球虫病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4.58%,最低为7.39%;养殖牧场奶牛球虫病平均感染率最高为6.67%,最低为2.73%;养殖农户奶牛球虫病平均感染率,均高于养殖牧场和养殖小区奶牛球虫病的平均感染率。经过初步形态学鉴定,该地区优势虫种为邱氏艾美耳球虫(E zurnii)、牛艾美耳球虫(Ebovis)和阿沙卡等孢球虫(isospora akscaica)3种。  相似文献   

17.
正2008—2018年,全国奶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高度重视牛奶质量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全国奶业走向质量提升和单产提升的双提升战略道路。笔者对河南省洛阳市38家奶牛养殖场户的经营模式,奶牛品种、数量、单产、饲料、新技术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洛阳奶业情况。一、调查情况牧场32家,小区6家,牧场化率达84%;奶牛品种:1.3万头奶牛中99.8%为中国荷斯坦牛;目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 ,大庆三环奶牛场每年均发生一种以犊牛运动障碍致使犊牛陆续淘汰的疾病。本病主要发生在该场的四牧场和一牧场。据初步调查 :每年大约有十几至二十几头发病 ,发病率约占新生母牛犊的 3.5 % ,发病犊淘汰率为 1 0 0 % ,严重地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 ,给牧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对此病进行了病因调查 ,从实验室检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等结果来看 ,本病为犊牛铜缺乏症。1 流行病学调查1 .1 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主要发生在刚断奶的犊牛 ,一般 2~ 3月龄发病 ,5月龄以上的犊牛很少发病 ,育成牛和成奶牛不发病 ,两牧场 1 9…  相似文献   

19.
综合快递     
《北方牧业》2008,(10):14-15
<正>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承担的"农业部荷斯坦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后备公牛健康生长由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承担的"农业部荷斯坦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河北项目区工作自2006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首批奶牛胚胎于2006年12月开始移植,并分步进行了实施。目前,首批移植的胚胎所产犊牛已8月龄,各项生长指标正常,体高最高可达129厘米,平均为125厘米,体重最高可达  相似文献   

20.
孟秀荣 《北方牧业》2015,(6):18-19,21
"今天的犊牛,明天的母牛"已经得到奶牛养殖界的共识并付诸实践,对哺乳犊牛实施强化营养管理技术,首先要有明确的饲养目标,并为此制定饲养标准,通过母牛干奶期,犊牛接助产、出生护理、初乳、断奶、营养、疾病防疫、环境等关键环节的科学、高效地饲养管理,满足犊牛自然生长的天性和需要,使犊牛生长发育更快,日增重更多,提早达到配种要求,减少犊牛死亡和疾病的发生,争取更大的效益。目前,国内已有牧场开始实施哺乳犊牛强化饲喂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