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在清远地区茶园的发生动态,调查了茶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越冬基数、虫口发生量。结果表明,清远地区茶园茶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呈双峰型,主要为害夏茶、秋茶,温暖潮湿的气候更利于茶小绿叶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茶小绿叶蝉和茶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在我县茶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茶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枝叶为害,  相似文献   

3.
浅谈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小绿叶蝉是福建省茶叶的最主要虫害之一,在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该文总结了茶小绿叶蝉的特征特性及发生规律,提出以农业措施、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探讨了茶假眼小绿叶蝉在宁德市主要茶区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揭示了该虫越冬时间.地点等生物学特性,比较了不同植物、矿物源农药对该虫防治效果。为茶假眼小绿叶蝉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小绿叶蝉与茶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目前对其互作机制的研究仍较缺乏.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就调控茶树防御反应的茶小绿叶蝉分泌物、茶树对茶小绿叶蝉为害的分子应答机制,以及茶树代谢物在茶树与茶小绿叶蝉互作中的作用进行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这将为深入理解茶小绿叶蝉与茶树复杂的互作关系,以及生产实践中研发茶树害虫防治新技术和改善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松阳县茶叶最主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现有主要防治农药吡虫啉在许多茶园防效下降,为筛选出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2009年特安排了5种新农药7个处理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永泰县茶园的头号害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嫩梢叶汁液,消弱树势,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该虫一般1年发生10代,世代重叠。本文通过多点茶园系统调查,总结了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永泰县茶区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预测、预报方法,为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及综合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均以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气温对茶小绿叶蝉发生的影响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茶小绿叶蝉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为防治茶小绿叶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福鼎市茗华茶场、福东茶场、备湾茶场2年实地虫情调查研究,分析气象条件与茶小绿叶蝉发生的关系。[结果]茶小绿叶蝉受外界气象环境影响较大,气温对茶小绿叶蝉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湿度和日照。茶小绿叶蝉各代若虫历期、各世代生活历期和繁殖能力均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日平均温度来预测卵盛孵期与实际发生期基本符合,其预测精度较好,可以提早10~15 d发布虫情预报,以便做好防治准备工作。[结论]充分利用气象资料与茶小绿叶蝉的发生关系进行预测预报能及时掌握了解虫情的变化,对指导大面积防治茶小绿叶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在清远地区茶园的发生动态,笔者调查了茶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越冬基数、虫口发生量,茶园小气候。结果表明,清远茶园茶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呈双峰型,主要危害夏茶、秋茶,温暖潮湿的气候更利于茶小绿叶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ǒ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进一步分析该6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叶蝉种群数量的关系,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与各品种茶梢中的没食子儿茶精(gallo catechin,G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说明GC和咖啡碱是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2.
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及茶梢内着卵量的种群动态,以及温湿度对茶园中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虫、若虫及梢内着卵量均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且成虫、若虫和卵三者都呈显著的正相关。②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虫口数量受田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温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最大,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温度关系很密切,气温高于28℃或者低于20℃都不适宜小绿叶蝉产卵繁殖。③对温度和田间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若虫虫口数量、茶梢内着卵量呈现Yield Density模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屏南县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南屏县主要茶场进行调查,研究了当地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目前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所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园的无公害防治。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本文概述了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在茶园控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其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发生动态以及近十年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不同防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增强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的理性认识,为茶叶产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手段和理论支持。文末对今后重点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安全高效药剂,进行了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00 g/L联苯菊酯乳油450 g/hm2喷雾对小绿叶蝉的防效无论是药后3 d还是7 d,均明显优于其他药剂,能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为害,可作为今后防治茶小绿叶蝉的主选药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贯小绿叶蝉在日照茶区发生规律,分析不同采摘时期、不同采摘措施与小贯小绿叶蝉发生情况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筛选可减轻小贯小绿叶蝉为害的叶面肥,旨在为茶树主要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采用扫网法在小贯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调查田间喷施3种不同体积分数叶面肥前、后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的数量。结果表明,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第3天小贯小绿叶蝉成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第7天时极显著低于对照。喷施茶丰素8.3%、4.2%后第7天成虫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喷施天达2116 10.0%、4.1%及茶丰素33.3%后7d内成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7d内小贯小绿叶蝉若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从第3天开始极显著低于茶丰素33.3%;喷施天达2116 10.0%、4.1%及茶丰素8.3%、4.2%后7d内若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叶绿素20.0%、10.0%、4.1%对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清水处理。综合考虑成本及经济效益,建议在陕西茶区使用叶面肥时优先选用4.1%叶绿素,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达到减轻小贯小绿叶蝉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闽南地区茶树的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树螨类、茶丽级象甲、黑刺粉虱、茶毛虫、蚧类、茶卷中蛾等,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炭疽病等,其中夏茶以假眼小绿叶蝉为害最重,秋季以茶叶螨类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生物学特性、种群消长规律、空间分布、遗传差异、通讯行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桃江县是湖南省茶叶主产地,以生产高档绿茶为主。茶小绿叶蝉是我县茶叶上发生的一种主要虫害,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茶叶品质,近两年,我县大力推广茶叶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开展生物农药应用效果试验,探索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本文选择了绿僵菌等几种生物农药,在6月茶小绿叶蝉发生为害高峰期,进行了防治效果试验,试验表明每亩使用120毫升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明显,值得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