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什棉田氮磷钾化肥最佳用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下,氮、磷、钾化肥最佳用量及其配合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率,进行了喀什棉田氮、磷、钾化肥最佳用量试验,为棉花平衡施肥积累资料和经济合理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土地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为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1990-2018年,区域以耕地、林地和...  相似文献   

3.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866-8869
根据喀什噶尔河流域2个气象台站的历史气候资料以及P-M公式,计算流域各地逐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近50年各站气候要素、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全流域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近5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减小趋势,这与全球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喀什河流域1965—2018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4年新疆喀什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24.14 mm/10 a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显著;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上升显著,夏季和秋季增加趋势较缓慢;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1月和2月增加明显。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突变时间为1986、1988、1990年,春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1994、1995、1997年,冬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5、6年2种周期性变化,其中15年为第一主周期,6年为第二主周期。由此可见,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对年际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1、2月份降水量对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硫酸钙数值分布,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乌鲁木齐河流域上游大西沟、下游东道海子土壤进行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应用SAS-Win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了解到采样区域内的土壤,除个别样点外,其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总体来说都比较低,这两项变量的取值都分别在各自的低值区域呈现集中趋势,在整个数值分布区间则分散.[结论]乌鲁木齐河上游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应注意保护植被,在耕作过程中重视土壤盐分的加重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重建玛纳斯河流域典型绿洲区近4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并定量分析变化的状态与趋势.[结果]1975 ~2015年,研究区内占主导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始终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研究时段末期,耕地成为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地类.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状态与趋势指数从初期的0.48增至末期的0.62,整体为0.75,面积净变化指数和综合变化指数均为先减小后增加,但仍未达到研究初期水平.各地类在研究时段内均呈现阶段性非平衡态势,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研究时段中期和末期呈极端不平衡态势.[结论]近40a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耕地的迅速扩张和林地、草地的减少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整个时段内,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四个子时段呈现由准平衡状态向极端不平衡状态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喀什噶尔河流域地处沙漠边缘,属于典型的干旱性大陆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环境的恶化,土地沙漠化及盐渍化,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农作物单产水平越来越低,严重制约了喀什的经济发展。为维持喀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赤水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9月对赤水河流域11个采样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集和水环境因子测定.[结果]赤水河部分断面TN超标.赤水河共有浮游动物52种,轮虫种类最多(33种),原生动物11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最少(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共7种,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204,枝角类不构成优势种.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4.61个/L、27.11μg/L、4.56、0.82和2.13.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TN和SS是影响赤水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该研究为赤水河流域健康管理提供数据补充.  相似文献   

9.
冯琳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2):357-362
[目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体现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构建了由生态安全、社会发展、环境保障、人群健康4个方面量度,19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法的评价.[结果]一是干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得生态安全性较低;二是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使得社会发展与相应的环保投入滞后.提出相应措施,对进一步开展和田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提出了展望.[结论]和田县、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四个行政单元都呈现出不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杨丽 《贵州农业科学》2021,49(1):143-149
[目的]探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惠水县土地利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惠水县为例,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16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依托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统计功能,根据收集的惠水县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图等数据,结合...  相似文献   

11.
生态服务价值可以衡量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机制,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关川河流域1990、2000、2015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贡献率、生态服务价值变率和敏感性指数等评估指标,分析了关川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关川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为主;耕地面积先减后增,草地和水域面积先增后减,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递增。(2)1990—2015年,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面积增加幅度最大,草地的面积减小幅度最大;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略有减小。(3)1990—2000年关川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1.89亿元,2000—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减少4.36亿元;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持功能是关川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类型。(4)关川河流域草地和耕地的敏感性指数较高,对研究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增益的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较大;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变率最高,对流域总生态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和耕地的粮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土壤蓄水能力评价土壤的水分涵养量特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水源涵养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贵州赤水河流域0~20 cm 土层总水源涵养量在64.6~136.4 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2009-2019年撒拉溪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水的高效利用、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提供更为精确的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内的玛纳斯灌区和莫索湾灌区为例,在灌区农田内,利用GPS技术定点、采集土壤样品;利用室内分析技术测定出其土壤水分含量;并应用地统计学和传统统计学的方法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玛纳斯河流域农田O~20与20 ~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的最小值、最大值的变化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均属于强空间相关性,且0~20cm深度的结构性好于20~40 cm.0~20 cm深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较大,而20~40 cm深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不大.[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农田0~20 cm与20~40 cm层土壤含水量属于中等变异程度,且0~20 cm深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程度大于20~40 cm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伊犁河流域地下水含盐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方法]以新疆伊犁河流域察布查尔县为例,基于现阶段地下水研究成果,利用2009年的地下水采样数据,应用surfer7.0及arcgis9.2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2009年3、6月地下水含盐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变异函数曲线理论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结论]在时间上,6月与3月相比地下水含盐量数据变异性较小,地下水含盐量整体上呈现上升,但含盐量较大区域出现下降.在空间上,研究区周围区域的地下水含盐量数据变异较小,并出现了地下水含盐量较高区域逐渐向外围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洮儿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86-2010年的5期土地利用数据,在SPSS、Arc GIS和Crime Stat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及热点分析等方法,对1986-2010年洮儿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高值区由流域的中下游向下游区转移,上游低值区消失;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的高值区由中下游地区向上游和下游地区转移;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热点地区集中位于洮儿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其中下游面积较大;气候、水文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的综合作用对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除了2005-2010年信息熵变化率与综合动态度、均衡度变化率与综合动态度呈不相关性,1986-2010年,在0.01水平上显著,信息熵变化率、均衡度变化率和综合动态度三者之间均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喀什噶尔甜石榴坐果率、增大单果重及果实横径,以增加其商品性.[方法]以6年生喀什噶尔甜石榴为试材,调查春季施肥、花期喷施不同药剂和不同负载量对石榴坐果率、平均单果重、果实横径的影响.[结果]GA3可显著提高坐果率,高于CK 29.0;以上,不同浓度GA3以20和30 mg/L表现最好;GA3与花蕾保、硼砂、磷酸二氢钾及CK之间差异显著.8种施肥组合对头茬花坐果率影响差异不显著;施肥组合a、A可显著提高二茬花的坐果率,分别较CK高5.37;和6.00;.不同负载量对果实横径及单果重的增大效果均为20>30>40(果),单株留20、30与40果的果实横径间差异显著,3种留果量的单果重之间无差异.单株留20、30果的单果重均在400 g以上,达到一级优质果.8种施肥组合对单果重的影响无差异.[结论]花期喷施20 和30 mg/L的GA3可显著提高坐果率;施肥组合a、A可显著提高二茬花的坐果率;3种负载量对单果重和果实横径的增大效果依次为20>30>40(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正,分析了开孔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5年内,开孔河流域耕地、湿地、沙漠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及盐碱化地面积减少,呈"四增五减"的状态;研究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草地、湿地、林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地、沙漠、建设用地及盐碱化地;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影响较小,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正,分析了开孔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5年内,开孔河流域耕地、湿地、沙漠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及盐碱化地面积减少,呈"四增五减"的状态;研究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草地、湿地、林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地、沙漠、建设用地及盐碱化地;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影响较小,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三生空间"视角下,定量分析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协调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鹰潭市2010、2014、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进行分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10—2018年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生态环境效应.[结果](1)2010—2018年,鹰潭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减少,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土地转出面积最多的为林地,共计3860.60 hm2,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农业生产用地,共计1581.72 hm2.(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的趋势,在2010年为0.6055、2014年为0.5962、2018年为0.598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0—2014年间降低,但在2014—2018年间上升.(3)2010—2018年,鹰潭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生态改善与恶化两种趋势,最终抵消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林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用地等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的生产用地转为林地和草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结论]鹰潭市生态环境自2014年开始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看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生态改善的趋势,定量研究鹰潭市过去9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能为鹰潭市的生态建设提供数据、理论支撑.针对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鹰潭市未来要科学规划土地转型的方向,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主导,协调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