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法对参加1996、1997两年辽宁省水稻区试中晚熟组的10个品种(系)的6个主要经济性状与单位面积(667m2)产量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后依次是株高>每穗粒数>穗长>每穴穗数>千粒重。因而在水稻育种及后代选择中应注重选择结实率高、株高适中、穗粒数多的株系。同时选择的株系要求每穴穗数较多、穗长适中。千粒重在株系抉择中不属于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水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株高。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7个水稻品种的7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穗长株高。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千粒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鲁南地区水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鲁南地区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1个中晚熟中粳稻品种的10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全生育期>成穗率>结实率>有效穗数>株高>最高苗数>穗长>实粒数>总粒数.在鲁南地区水稻品种改良和应用的过程中,应重点选择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对构成杂交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构成产量性状的相关因素中,灰关联系数结实率〉播始历期〉千粒重〉株高〉穗长〉有效穗〉穗均粒数,表明结实率、生育期和千粒重三者对产量影响较大。试验结果以期为高产杂交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通径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小麦的主要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株高〉小穗数〉穗长〉千粒重。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麦各性状的重要性排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小穗数。试验通径分析中得到的贡献率大小及次序与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关联度有...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粳不籼恢”配组的杂交水稻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选取4个BT型粳稻不育系和13个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52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A/R12、ZJ7A/R3961、J14A/R86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苗头组合;产量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特殊配合力效应上,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发挥了重要作用;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互作的共同影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株高主要依赖不育系,而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主要依赖于恢复系。因此,以BT型粳稻不育系与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配组时,应侧重于选育半矮秆型粳稻不育系,以及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较高的恢复系,把大穗型、高结实率作为杂交组合选育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玉米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变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9个性状的关联顺序依次为生育期〉千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粒高〉出籽率〉株高〉行粒数〉秃尖。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是生育期、千粒重、穗长、穗行数、穗位高和出籽率。  相似文献   

9.
通径分析表明,对于杂交水稻春秋双季制种产量的相对重要住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每亩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剑叶长>株高.通过建立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穗数、结实率、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因地制宜设计出了有关杂交组合,规范双季制种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讨论了实现有关量化指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决定早籼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育种上,应主攻穗粒数,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在增加株高的同时,重点对基部节间的有效选择,以增强抗倒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2.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选择有代表性的 1 4个优良籼型两系杂交稻亲本 ,包括 5个不育系和 9个常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 ,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 (NCⅡ )模式对 1 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株高、剑叶长、穗长、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上 ,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而在单株产量、生育期、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等性状上 ,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所有 1 0个农艺性状受恢复系影响更大 ,但不育系对主茎剑叶长、穗长、千粒重、生育期、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 :株高、千粒重、剑叶长、每穗总粒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生育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稻高产育种的参考性状指标,对不同水稻材料的收获指数与产量形成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指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孕穗期功能叶片SPAD值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总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水稻高收获指数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其杂交种后代材料选择中,需要同时兼顾各个性状指标之间的相互协同性,即选择适当的株高,适量控制单株有效穗数,选择长穗型植株,适当增加单株总粒数,保证合理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塑造理想的水稻高产株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5.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江苏省10个大麦新品种(系)的生育期、株高、基本苗、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穗数>千粒重>株高>基本苗>每穗粒数>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全优2689的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简单相关分析,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应用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6个因子中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等4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是正效应,穗长的影响是负效应.在栽培中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注意追施穗肥,增加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的粒数及着粒密度,从而增加每穗总粒数,同时协调好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5年度辽宁省审定的10个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和每穴穗数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因子分析表明:成穗率、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取得累计贡献率62.37%,表明上述因子是影响产量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育种目标,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3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第一主因子为每穗粒数,第二主因子为剑叶宽,第三主因子为千粒重,第四主因子为穗长,第五主因子为结实率,第六主因子为株高。在今后高产育种工作中,应将改良水稻株型及提高每穗粒数作为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对16个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其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依次为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结实率、穗长、千粒重、一次枝梗数、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新稻25的2 a区域试验资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每穗粒数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结实率全生育期。在栽培管理中,应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矛盾,在确保一定的有效穗数基础上,利用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每穗粒数,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