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石砬子山南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白石砬子山南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按20m垂直海拔高度分段进行了植物种类、分布、多度的详细调查和分析。首次发现了兰科植物双花红门兰(Orchis cyclochila)的分布,填补了辽宁无此植物的空白。同时认为其植被分布有着特殊性,因此用温度随纬度、海拔递减规律估计各种植被分布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区划面积7467hm^2,有植物种类1839种,脊椎动物种类187种。文章对保护区建立18年来,采取各种措施认真搞好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科研工作,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30km,其山"两峰奇秀,怪石嵯峨,皆为悬崖绝壁,石壁映日,遥望如积雪,遂以白石名之","白石砬子"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4.
辽宁白石粒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山区宽甸县北部,主要任务是保护长白,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景观,为繁育珍贵树种,野生动物创造生存环境,开展生物生态科研,教学活动,是一个森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区划面积7467hm^2,分为4个功能区,地形错综复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植物1054种,隶属114科,441属。植被类型多样,分为2个类型组,3个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宁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气象站的多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保护区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气候资源与森林植物的关系,从而为科学研究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山区宽甸县北部,主要任务是保护长白、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景观,为繁育珍贵树种、野生动物创造生存环境,开展生物生态科研、教学活动。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区划面积7467hm2,分为4个功能区,地形错综复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植物1054种,隶属114科、441属。植被类型多样,分为2个类型组,3个植被类型,5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15个群系。动物资源丰富,共有脊椎动物187种,其中鱼类16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9种,鸟类126种,兽类26种。保护区成立以来,自然资源保护取得了突出成绩,17年来无森林火险火灾,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也很少发生。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产业创收也取得一定成绩。利用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是保护区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是目前西方广泛采用的一种环境物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本文以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意愿调查法来设计调查问卷并评估居民对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对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知公众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特点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的特点,发挥自然保护区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发展林副产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和种植珍贵阔叶树种和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9.
在甘家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植被典型分布区域均匀布设样方,进行全面的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448种,植被类型包括7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40个主要的植物群系,这对于荒漠干旱区来说算是比较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人为干扰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森林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景观功能等方面分析了社区人为干扰活动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表明长期以来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并延缓了森林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景观生物量积累少,抗干扰能力弱,生态功能较差,尚难以满足作为我国第3大河流珠江的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需要,景观生态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通过87个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群落有:栲林、木荷林、亮叶水青冈林、石栎林、华榛林、鹅掌楸林、桦木林、枫香林、华南五针松林、润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闽楠林、云山白兰林、三尖杉林、龙胜杜鹃林、映山红灌丛、竹林、马兰灌草丛等。植物群落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性分布:海拔1 2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 200~1 400 m之间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包括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 400~1 700 m之间为山顶矮林;海拔1 700 m以上为中山灌丛、草丛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2.
①斑块特征指数分析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密度、分维数指数都较小,植被景观的深展指数都不高,扩散比较均匀,没有极端复杂的形状产生,植被景观在演替系列中还没有普遍达到演替的顶级,斑块之间自相似程度较高。②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总体多样性程度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结果所包含的意义一致,这种一致性充分说明了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地位相差较小。③空间构型指数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斑块密度为1.001,即1 km2上有1.001个斑块。这说明斑块数目较少。各景观类型分布也较均匀。保护区景观破碎度指数为0.007,这表明该区植被景观在研究期内所表现的生境破碎化程度是很低的。每一植被景观类型破碎度指数最高的是灌丛和灌草丛景观,其次为栲林景观,其余的破碎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内部生境破碎化指数以灌丛和灌草丛景观、栲林景观为最低,它们的单独斑块面积较大,故破碎化指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破碎化指数相差不大,这与植被顺向演替是相关的。景观分离度指数的排序结果与斑块密度的排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有数据对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蚜虫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寄主植物种类等方面分析,研究该地区蚜虫物种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已知蚜虫6科28属52种,区系组成以广布种、古北种和古北+东洋种为主,寄主植物涉及27科,主要危害植物茎和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松溪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古树名木、古树群的实地调查,根据福建省林业厅闽林动植[2007]9号文件古树名木王的评选条件要求,并与松溪县2002年古树名木档案进行对比分析,评选出了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7株古树王。同时,对它们的生长状况、生活环境及相应群落的演替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马山保护区的古树王具有稀有珍贵性、自然生态性和文化内涵性三大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什岭是我国最南端的一个森林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植被主要以龙脑香科的无翼坡垒Hopea reliculata和青梅Vatiea mangachapai为建群种组成的热带低地雨林、灌丛和苹坡等3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6.
经过15a的调查研究,首次报道了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观赏树木36科、74属、142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树木11种,占保护区观赏树木种数的7.75%。从观赏特性看:观花类、观果类及观叶类最多,分别占观赏树木种数的45.07%,59.15%,33.80%;从园林用途看:园景树类、盆景类、花灌木类最多,分别占观赏树木种数的49.30%,37.83%,33.10%。69.90%的种类属于北温带分布区类型。优势科主要是蔷薇科、忍冬科和械树科等。文中还介绍了观赏树木其它方面的用途。  相似文献   

17.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部分地段植被属于植物群落演替的顶极阶段。经过调查分析,该区地带性植被为油栎类、槭类和山杏等乔木树种组成的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同时存在4种植被型和7种植被亚型10个群系20个群丛,体现出由温带草原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在分析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7目48科142属299种。其中留鸟31种,夏候鸟81种,冬候鸟37种,旅鸟15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Ⅰ级7种、Ⅱ级45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77种。属中日保护协定的候鸟154种,占协定总数的67.84%,属中澳保护协定的候鸟42种,占协定总数的51.9%。区系分布属于古北界种的有207种,东洋界种25种,广布种67种。按生境特点分为荒滩农田、水域和人工林3种生态分布类型,各有鸟137种、133种、168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5.8%、44.5%、56.19%。调查发现鸟类数量有减少趋势,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non-native tree species in European forests has a long history, but the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number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se species in European forests is incomplete and scattered across various datasets. This study aims to perform an inventory of the most frequent non-native tree species growing in European forests and analyse their current exte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geographic origin. Our results show that at least 150 non-native tree species are currently growing in European forests and provenance trials. The genera represented by largest number of species are Eucalyptus, Pinus, Acacia and Abies. Species growing at the largest areas are Robinia pseudoacacia (2.44 million ha), Eucalyptus globulus (1.46 million ha), Picea sitchensis (1.16 million ha) and Pseudotsuga menziesii (0.83 million ha). In total, non-native tree species in Europe are found in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8.54 million ha, or 4.0% of the European forest area, and the five most abundant species account for up to 77% of this area. The largest number of these 150 species were introduced from North America (71), followed by Asia (45) and Australia (20). North American species occupy by far the largest area.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17种树种(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柏木、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樟树、桢楠、甜槠、青冈栎、木荷、杜英、山矾、枫香、拟赤杨、杨树、毛竹)各器官的碳含量及其各器官碳含量的算术平均值。结果表明: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由高至低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不同树种同一器官或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算术平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毛竹各器官碳含量(g·g-1)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91~0.566,0.421~0.549,0.449~0.550,0.470~0.496,各树种种内各器官碳含量算术平均值在0.486~0.551 g·g-1之间变化,柏木最高,毛竹最低;针叶树碳含量高于阔叶树、毛竹,各树种树干碳含量普遍较高于其它各器官,变化范围在0.493~0.556 g·g-1之间,地上部分碳含量普遍高于相应树种的地下部分;17种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算术平均值为0.504 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