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量及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基于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计初始含水率分别为30%、50%和70%田间持水量,掺加小麦和玉米两种秸秆,掺加量分别占干土质量1.00%、1.60%、2.25%、3.20%,共设24个处理,从累计入渗量、湿润锋和土壤水再分布3个方面分析掺加作物秸秆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含水率相同条件下,随秸秆掺加量增加,累计入渗量减小;在秸秆掺加量相同条件下,随初始含水率增大,累计入渗量减小。秸秆掺加量一定时,随初始含水率增加,湿润锋推进距离增加;初始含水率一定时,随掺加量增加,湿润锋推进距离有减小趋势。秸秆掺加量对土壤水再分布交点深度影响显著,对交点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水再分布交点处含水率影响显著,对交点深度影响不显著;初始含水率和秸秆掺加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玉米秸秆掺加量极值为2.25%~3.20%,小麦秸秆掺加量极值大于3.20%,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华北地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施氮量21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分施较氮肥一次性底施穗粒数、成穗数、经济系数及产量都显著提高,小麦成穗数及产量有随氮肥底追比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说明210 kg/hm2可能不是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理想施氮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麦秸秆采取切碎器抛撒还田、灭茬全量还田和高茬留田三种不同技术线路,观测分析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各阶段腐殖情况,以及对夏玉米种植出苗、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麦秸高茬留田地块和灭茬全量还田地块玉米的出苗率、平均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均高于切碎机粉碎抛撒还田地块,高茬收割秸秆留田是目前最为经济可行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7年连续进行小麦、玉米2季作物收获后还田地块的"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的结果表明,东平县及宁阳县2个试验点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77、2.14g/kg,有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67、13.33mg/kg,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pH值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对土壤含水量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东平县及宁阳县2个试验点秸秆还田使小麦株高分别增加8.11、5.52cm,叶长分别增加2.60、2.52cm,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秸秆还田已成为我市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达到秸秆总量的90 %以上,土壤有机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还田过程中存在秸秆粉碎质量差,还田量过大等问题,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优势,就要控制玉米秸秆还田量,秸秆粉碎长度应在5 cm以下,并通过增施氮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给以适宜的土壤水分、深耕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或将秸秆颗粒化后精细还田。小麦种植采用种子包衣、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镇压、水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消除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宿州市埇桥区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耕地肥力,推广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机械、技术等落实不到位,对玉米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埇桥区农委对玉米密度、田间整齐度、可见叶、叶面积指数、病虫害发生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意见,以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两年的防雨棚微区控水试验,探索秸秆还田和水分调控对小麦根系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及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RS)和秸秆不还田(CK)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处理,D)、60%—65%(轻旱处理,SD)和70%—75%(适宜水分处理,N)。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根干重、根干重密度、根系活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干旱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的次生根数显著降低,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相比,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0—25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也基本表现为降低趋势,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34%—38.30%和14.30%—36.63%,但土壤贮水消耗量分别显著增加7.92%—25.56%和31.34%—90.7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69%—30.09%和11.83%—32.88%。干旱条件下,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在返青期和成熟期的单株次生根数分别提高了17.17%—29.41%和5.60%—27.86%,不同生育时期0—25 cm土层中根干重密度降低,花后根系活力及25—50 cm土层中根干重密度的下降幅度增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5.02%—19.52%和7.51%—14.56%。轻旱和适宜水分条件下,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次生根数,减缓了小麦花后的根系活力及25—50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下降幅度,并且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降低灌溉量及总耗水量,除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适宜水分条件下不同还田方式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6.09%—9.18%和6.77%—11.13%。另外,秸秆还田方式与水分调控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轻旱和适宜水分),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具有正效应,有利于延缓根系衰老,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灌溉量;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时进行秸秆还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栽培技术,包括提高秸秆粉碎质量、整地、播种、水分管理、肥分管理、镇压保墒、查苗补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评价秸秆还田措施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我们在连续秸秆还田试验、土壤肥力定点观察、小麦玉米产量调查等方面做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一、秸秆还田试验(一)试验方法试验安排在修武县王屯乡的中产田上进行。设处理1:还田施肥区(还田加常规施肥);处理2:常规施肥区(秸秆不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区(小麦留高茬,玉米秸秆全部还田)。三处理对比排列,重复3次。其它按生产常规进行管理。试验过程中定时定位取土测定土壤养分。(二)结果与分析试验得到:秸秆还田有助于培肥地力。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效果更…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草秸秆全量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后的腐烂程度与气温和田间温度呈正相关,随着气温升高,田间温度升高,稻草腐烂进度加快,稻草还田栽培小麦比未还田次生根数和有效分蘖数不断增加,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分别增加757.5kg/hm2和709.5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秸秆还田对地力提升,作物增产的作用,2012-2013年进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提高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作物抗旱、抗病、持续增产。双季秸秆还田能使单株根量增加1.6-2.5条,根深增加1.7-2.6cm,株高增加1cm,旗叶长度增加0.6cm、宽度平均增加0.1cm,墒情提高6.9-16.1%,穗粒数增加0.9粒,千粒重增加1.0g,亩产增加85.9kg。。  相似文献   

12.
宿州市維桥区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耕地肥力,推广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机械、技术等落实不到位,对玉米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維桥区农委对玉米密度、田间整齐度、可见叶、叶面积指数、病虫害发生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意见,以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淮北市小麦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琨 《安徽农学通报》2004,10(3):23-23,46
介绍了小麦、玉米秸秆机械还田模式,与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其了解对小麦生育的影响,2005~2006年小麦生产年度我们进行了对比性示范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行间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翻压还田(T3)、秸秆炭化还田(T4)。研究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显著,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T3>T4>T1>T2>CK,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是T3处理最高。【结论】秸秆发酵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增加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较好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秸秆覆盖是全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也是贵州省农业六大普及技术之一.目前毕节地区除马铃薯在收获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外,其余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很少,特别是小麦秸秆丢弃和焚烧现象尤为严重.小麦秸秆干物重养分含量:N 0.5%~0.67%,P2 O5 0.2%~0.34%,K2O 0.053%~0.6%;有机质81.8%.毕节地区每年约有30万t小麦秸秆,如全部还土,相当于给全区39.33万hm^2耕地,每667m2增加有机质41 kg.对毕节地区实施"沃土工程",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花生、水稻、玉米秸秆还田田间试验,对小麦农艺性状及Cd、As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3种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小麦株高,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以花生秸秆增产效果最显著,达11.06%;花生秸秆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根、茎秆、籽实对Cd的吸收,却促进了As的吸收;水稻秸秆处理对小麦吸收Cd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茎秆、籽实对As的吸收;玉米处理可控制小麦对Cd、As的吸收。[结论]该研究为农艺措施调控Cd、As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玉米秸秆还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配套技术,对阜阳及相同耕作制度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播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玉米秸秆粉碎、施足基肥、播种小麦、灌水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总结了淮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种植小麦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