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野生松口蘑菌丝的分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松口蘑菌丝体分离困难,分离成活率低问题,采用4种培养基配方,对长白山区3个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菌盖内菌肉、菌褶、菌柄上中下5个部位)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菌褶为最佳分离部位,都获得慢生型菌丝体分离菌株,从菌柄基部仅获得2支快生型菌丝体分离菌株。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此培养基组成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培养基上分离成活率和菌丝生长速度比其他培养基好。对所获得的菌丝体形态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发现,慢生型菌丝是由有隔膜的丝状菌丝组成,而快生型菌丝有很多孢子囊。  相似文献   

2.
利用筛选的分离培养基从4个长白山松口蘑菌褶中各自分离了菌丝体,应用RAPD标记对其真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菌丝体是其来源松口蘑子实体的纯培养物;所选培养基可用于松口蘑菌丝体的分离;长白山松口蘑子实体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野生白蘑子实体分离部位、菌丝体分离培养基、菌丝体生长温度、培养基酸碱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白蘑的菌褶和菌柄交界处部位是最佳的组织分离部位;小麦-蛋白胨培养基为最佳母种培养基.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15~30℃,最适温度是25℃;白蘑菌丝体适宜酸碱度pH6.0~9.0,最适酸碱度范围pH6.5~7.5.  相似文献   

4.
对野生柳黄蘑子实体分离部位、菌丝体分离培养基质、菌丝体生长温度、培养基酸碱度试验,结果表明:野生柳黄蘑的菌褶和菌柄交界处部位是最佳的组织分离部位;小麦-蛋白胨培养基为最佳母种培养基。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10~28℃,最适温度是24℃;柳黄蘑菌丝体适宜酸碱度pH6.0~8.0,最适酸碱度范围pH6.5~7.0。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区松口蘑组织分离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予实体的不同部住应用4种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菌褶为最佳分离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时达到100%,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本试验从菌柄基部分离得到2支葡酒色被包霉。  相似文献   

6.
对紫色丝菌菌丝子实体部位纯种分离、母种培养基质筛选、菌丝体生长温度试验、培养基酸碱度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紫色丝膜菌菌褶部位是最佳的组织分离部位;加入牛肉浸膏培养基为最佳母种培养基。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10~28℃,最适温度是25℃;菌丝体适宜pH 6.0~8.0,最适pH 6.5~7.0。  相似文献   

7.
对日赤芝进行不同分离部位比较试验,对分离筛选获得的两菌株(延特1号、延特2号)进行培养基筛选及栽培比较,结果表明:灵芝最佳分离部位为菌柄基部;最适培养基为营养液培养基;延特1号为试验筛选出的最佳灵芝菌种。  相似文献   

8.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接入黑木耳菌丝-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获得栎松口蘑试管母种,菌褐分离成功率50%,菌柄基部和菌肉分离成功率15%,菌柄上部中央与外缘分离成功率10%。  相似文献   

9.
野生洛巴伊口蘑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3种不同分离方法和3种不同培养其鉴定了洛巴伊口蘑野生子实全分离菌株,结果表明,不同的分离菌株与培养其结构,其菌丝生长势与长速差异显著,根据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所分离的菌株被鉴定为洛巴伊口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栽培试验,菌丝体试验、不同繁殖方式及同工酶测定四方面来比较气生型与匍匐型之间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中存在气生型、匍匐型及其中间状态混合型。气生型的优质与匍匐型的高产只是一种趋势,决非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在气生型中选择较高产菌株与在匍匐型中选择较优质菌株存在可能性。成品菇产量y′对总产量y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总产量可以成为选育的重要指标。培养基性质不能显著改变一个菌株的类型,但在不良培养基土菌株的气生性有向匍匐性发展的趋势。在常用获得后代的方法中,孢子分离是获得类型间变异的最有效方法。EST与POD同工酶显示气生型与匍匐型间存在遗传上的差别。讨论认为,匍匐型比起气生型来更接近于野生性状。  相似文献   

11.
以蒙古口蘑子实体为试材,在分离获得菌丝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与培养条件对蒙古口蘑菌丝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菌丝生长势在附加干发酵牛粪和草炭土的PDA培养基上优于普通PDA培养基;原种菌丝在14℃时生长表现最佳,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达1.33 mm/d,随着温度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降低,至26℃时降至0.98 mm/d,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用五种培养基对紫陀螺菌(Gomphus purpuraceus)子实体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紫陀螺菌菌丝体对培养基有明显的选择性.且长速极为缓慢;紫陀螺菌组织分离的最佳时期为成熟期,最佳分离部位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菌肉组织。  相似文献   

13.
蒙古口蘑担孢子萌发及初生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为试材,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担孢子及菌丝体形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蒙古口蘑担孢子萌发及初生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担孢子呈肾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4~6)μm×(6~9)μm;担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出肉眼可见的微小菌落至少需要1周的时间;MS培养基中添加1.5g·L~(-1)酵母粉和1.5g·L~(-1)酸水解酪蛋白,对担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初生菌丝菌落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等有关特征,发现有5种明显不同类型的初生菌丝,分别为菌丝绒毛型、菌丝贴生型、菌丝稀薄型、成簇生长型、缓慢生长型。另外,采用rDNA-ITS方法、PCR产物测序及NCBI-Blast比对,证明试验材料为蒙古口蘑。该试验提供了一种食用菌菌丝体直接PCR的方法,为进行有关食用菌DNA分子方面研究提供了便利;该研究结果可为蒙古口蘑担孢子交配型研究提供依据,为珍稀食用菌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东宁县的松口蘑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显微观察及RAPD—PCR技术对松口蘑子实体及其相应的培养物之间进行了亲缘关系鉴定。结果表明,菌褶为松口蘑组织分离的最适宜部位,其最佳分离培养基为冈叮,即PDA+黑木耳二级种浸出液+麦麸。RAPD—PCR结果显示,松口蘑子实体与分离物之间的DNA指纹相似系数在0.97~1.00之间,表明松口蘑子实体与其相应的培养物在种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致命鹅膏菌的菌种分离及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是一种产于中国南方的剧毒蘑菇.本研究首次用组织分离的方法获得了该菌的菌种。来自子实体上不同部位的组织都能用于分离.但用幼子实体上的菌褶分离效果最佳。试用六种培养基培养其菌丝体,其中以改良PDM为最佳。最佳培养温度为26℃。最适DH值为5.0,在1000mL的培养基中添加20g葡萄糖对菌丝生长最为有利。菌丝产量在培养到70d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的单孢分离和单孢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种较为简单易行、高效、选择性强的单孢分离法,分离获得双孢蘑菇的单孢菌林158株,并对这些单孢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间融合和自发营养缺陷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同一子实体的许多单孢子在PDA培养基上其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均有显著差异:单孢菌株之间的融合率为18.1%;单孢菌株中存在自发营养缺陷型,自然发生率为10.15%;活蘑菇菌丝体及高浓度孢子悬液对于单孢子萌发均具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3株野生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子实体进行担孢子收集,采用单孢稀释法分离鉴定得到300株蒙古口蘑单孢菌丝体,利用三轮交配法对其中101株进行交配型鉴定,试验统计结果进行χ~2检验,并对4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进行ISSR分子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可观察到典型的4种交配反应菌落形态并可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加以区分验证。所得蒙古口蘑交配类型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为A、B因子互不连锁的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18.
长根金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3种斜面培养基上组织分离长根金钱菌子实体的不同部位,结果表明: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比在牛粪玉米粉培养基和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快(平均6.907mm/d)。分离子实体的菌肉、菌柄内部组织块均能较好地获得纯菌丝,且以分离菌肉部位最佳,其菌丝浓白、长势旺盛。孢子、菌丝经湿微镜镜检和子实体形态观测,证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为长根金钱菌(Oudemansiella radicata)。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培养基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DA基础.分别加A.VB、VC、生长素01和920配制成4种不同的培养基,以PDA培养基为对照,在28℃下,对巨大口蘑的菌丝体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加入VB、生长素01和920的3种培养基菌丝体生长性状都明显优于VC和对照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三、不同繁殖方式对菌株类型的改变采用菌丝体转管(MI),组织分离(TC)以及孢子分离(SI)三种常用公式。(1)菌丝体转管不能改变稳定气生型或匍匐型菌株的类型,而对于混合型,定向菌丝体转管可以改变原始菌种的性状并有向气生与匍匐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同原始菌种Y_3定向转管后,栽培产量Y_3F=10g。Y_3V=1319.67g、Y_3A=1146.33g。(2)组织分离也很少能改变菌株的性状,不过气生型菌株的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后,在PDA上往往出现棕色。皱折匍匐状菌落,与匍匐型的白色粉状或束状菌落不同,这种棕色皱折菌落转管数次后气生性开始回复。栽培试验显示MI与TC差异不大,而同工酶测定两者间无差异。(3)稳定气生型与匍匐型菌株各一个,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