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除草是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唯一的杂草防除方式,草害水平和除草时期将直接影响化学除草的经济效益.研究不同杂草发生密度及与大豆共生时期对窄行平作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产量的影响,以明确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的适宜时期和草害水平,提高化学除草的效益.利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结果表明:野燕麦发生密度(x)与大豆收益(y)之间的曲线关系为y=2267.2Ln(x)-4934.2,野燕麦的理论密度阈限为10.75株·m-2;苍耳发生密度为6株·m-2时,与大豆全生育期共生使大豆减产61.1%.  相似文献   

2.
介绍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海伦市近几年大豆窄行密植推广面积逐渐加大,该技术既集成了大豆"垄三"栽培的技术优势,又汲取了大豆平作密植的技术精华,可操作性强,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大豆窄行密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试验研究初报何志鸿刘忠堂魏冀西王国春(黑龙江省科委)(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了推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技术的发展,由省科委立项,自1995年起引进美国窄行平作密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由省科委和农业厅共同组织攻关,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如何解决大豆窄行平作密植栽培技术中的草荒问题,总结出一条大豆田化学除草经验。  相似文献   

5.
关于扩大示范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扩大示范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何志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刘忠堂(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占峰(东北农业大学)王国春(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美国俄亥俄州大豆专家RL库帕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究成功了大豆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6.
利用美国大豆矮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美国半矮秆大豆资源配制的4个组合。共选育出7个半矮秆大豆新品系,平作窄行密植较对照(合丰25号)增产10%以上的有合98-1246,合98-1667、合9525-2、合98-1459。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产量的选择必须在窄行密植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2):116-122
大豆窄行密栽培是一项引自美国的大豆增产新技术,经消化、吸收、改造,已形成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已累计推广67万hm^2,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缩小了行距,扩大了株距使植株分布更均匀合理,增加了绿色面积,改善了受光条件,特别是改善了中、下层受光条件,是该项技术增产的生理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抗倒伏半矮秆的品种,深松深施肥,有效地使用除草剂技术和适于窄行密植的播种机械。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美国RLCOOPER教授研究成功的一项高产新技术,此项技术已在美国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美国大豆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机械配套方式和引进最新的矮杆基因源,我们于1999年10月21日至11月4日赴美国俄亥俄州?..  相似文献   

9.
浅谈大豆的三种高产栽培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豆三垅栽培法,30cm窄行平作密植栽培法、稀植高肥精管栽培法的优点、增产作用和技术关犍。  相似文献   

10.
大豆平作密值施肥技术的研究韩晓增许艳丽(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1993年引进美国俄亥俄州大豆专家R·L库帕教授大豆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经两年试验较常规垄作增产15%以上,证明了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合丰42号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喜平 《大豆科学》2005,24(1):48-51
利用早熟高油大豆合丰42进行三种方式栽培,结果得出:合丰42平作窄行密植,行距30cm时,最佳密度为公顷保苗50-55万株;垄三栽培最佳密度为保苗35万株/hm2;穴播栽培产量和品质含量均最低,不适宜用于高油大豆合丰42栽培.合丰42优质、高产栽培最佳技术为平作窄行密植,其次是垄三栽培.  相似文献   

12.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佳木斯,154000张代平张荣华孙广玉1993年黑龙江省引进美国理查德·库伯教授的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1995年作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全省进行联合试验。经过三年在普阳、友谊两个基点农场的试验示...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8月 1 6日 ,由农业部科教司主持的重点项目“大豆密植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鉴定会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召开。鉴定委员们在听取项目主持人报告 ,审查项目资料 ,观看项目录相之后 ,经过认真地讨论一致认为 :一、该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造 ,将美国矮秆、平作密植栽培技术嫁接到我国固有耕作制上 ,形成了“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一作窄行密植”三种模式。既吸收了引进技术的长处 ,又继承了我国固有耕作制的优点 ,使这项技术更适合我国的生产实际。二、增产效果显著 ,经济效益明显。三种栽培模式平均增产 2 3 6% ,…  相似文献   

14.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姚卫华 《大豆科技》2006,(6):12-13,15
通过10年的试验数据阐述了大豆30cm平作窄行密植(以下简称“大豆30cm平窄密”)增产增效是非常显著的。还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机理和技术关键。并且还对该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借鉴美国大豆平作密植,与我国传统垄作大豆结合而成的栽培技术,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常规垄作变成平台小垄或窄行;二是比常规密度增加35%左右,垧保苗一般35万株~45万株。在这项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国内和省内的专家以及科技人员都做出许多有效的偿试,黑龙江省拜泉县在学习其他地区先进作法,引进这项技术工作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经过近两三年的探索研究发现,美国平原区的平作密植技术在拜泉县境内的平原地区和坡度小于5°的地区完全适用,从2004年在拜泉县拜泉镇民乐村示范田的调查结果为,平均产量202 kg/667 m2,这对处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拜泉来说,是个历史性的突破,本文仅就相关关键技术作为阐述,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方正  江华 《大豆科技》2000,(4):15-15
大豆小墒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墒面宽 1 8米 ,长 18米 ,行距 3 0厘米 ,穴距 2 5厘米 ,每行种 8~ 9穴 ,每穴留2~ 3株 ,)是以R L cooper教授的平作窄行密植栽培为基础 ,通过 5年的试验、消化、吸收后 ,嫁接到固有的大豆耕作制度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小墒窄行密植优点是合理增加单位面积生物量 ,在干旱地区有保水 ,保肥 ,利于中耕管理 ,又是覆膜的理想墒面 ,密度比常规栽培增加 2 0 %~ 3 0 %。为使这项技术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总结并提出此项栽培模式。1 方法1 1 轮作与土壤耕作轮作 :大豆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  相似文献   

18.
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引进吸收美国R.L.Cooper教授等人的半矮杆密植模式基础上,经过几年的试验、改造、嫁接、创新而形成的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产区应用的一种“垄窄密”栽培法,它比一般垄作增产17.2%。小垄窄行密植,更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大豆窄行密植的适应条件和栽培技术,主要是选用半矮秆、抗倒伏、耐密植的品种,窄行密植种植,深松分层施肥,化学除草及选用窄行密植播种机五个方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克山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2004年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生产示范,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