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了水稻混合稀植的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抛秧育秧或稀播旱育秧(播种量150 g/m2);5月25日插秧,每穴2~3苗。采用3行组(50.0+30.0+30.0)cm×(20.0,13.3,20.0)cm和(40.0+30+30)cm×20.0 cm错位插秧(15.0~15.8穴/m2);4行组栽培方式选用(50.0+30.0+30.0+30.0)cm×(26.7,13.3,13.3,26.7)cm和(50.0+30.0+30.0+30.0)cm×20.0 cm错位插秧(14.3~15.5穴/m2)的插秧方式。分期施用氮肥,氮、磷、钾(2∶1∶1)配方施肥,浅—湿—润—干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1 插秧方式的改进 插秧方式改进主要是改30 cm × 10 cm,密植为30 cm× 13 cm或30 cm×17 cm,合理稀植,杂交稻一般密度为30 cm × 17 cm或30 cm×20 cm。改穴插4~5苗为3~4苗,杂交水稻改穴插2~3苗,少株稀植。近几年,盘锦地  相似文献   

3.
以优质水稻品种"五优稻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株、行距和插秧行向,形成2~4行组的插秧方式,从引入边行效应和改善通风透光环境角度,针对插秧方式与栽培密度对有机水稻栽培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4行组等株距插秧(60.0 cm+30.0 cm+30.0 cm+30.0 cm)×13.3 cm,比对照30.0 cm×20.0 cm(16.67穴/m~2)增产12.32%。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插秧穴数,降低单穴分蘖数量,在保证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提高主穗比例,有利于提高饱满粒率和稻米品质;2行组(50.0 cm+30.0 cm)×20.0 cm和(50.0 cm+30.0 cm)×13.3 cm(12.50穴/m~2、18.80穴/m~2)由于2行均处于边行位置,籽粒充实度提高,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包括旱育壮秧和稀植栽培两项技术,其中以旱育壮秧为基础,以旱播稀植为中心。 1.整地 1.1时期:水整地要同插秧相协调,既要服从于插秧时期,还要服务于播种质量要求。在插前2~3天完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重穗型杂交水稻不同栽插密度与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超过800 kg/667m2的有4个处理,以(30.0+16.7)cm×16.7 cm的产量最高(819.1 kg/667m2),36.6 cm×10 cm的产量次之(813.6 kg/667m2),(33.3+16.7) cm×13.3 cm的产量第三(806.8 kg/667m2),(33.3+16.7)cm×16.7 cm的产量第四(801.8 kg/667m2).分析表明,在适当的范围内,密度与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71054* *).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稻3号精量栽培产量性状,结果表明:通稻3号精量栽培模式下,穗数最多的是旱育苗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399.7穗/m2),最低的是抛秧盘育苗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311.7穗/m2),达到显著性差异;2种育苗方式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的千粒重最高,达到23.0 g以上;2种育苗方式的实际产量都是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最高,密度30.0 cm×26.7 cm处理最低;各处理间株高和穗长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中插秧形式对分蘖生产力的影响。设置了30cm×26.4cm、40cm×20cm和(50+30)cm×20cm三种不同插秧形式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密度条件下,30cm×26.4cm形式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40cm×20cm形式的单垄宽行有利于增加1穗粒数,(50+30)cm×20cm形式的双垄宽行有利于增加千粒重。因此,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插秧形式要考虑土壤肥力,即窄行稀植(如30cm×26.4cm)适于低肥力土壤,以便增加穗数;;宽行稀植适于肥力较高的土壤或增肥田,以便增加穗粒数或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罗熙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50-15152
[目的]研究行株距配置对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节间形态、生理特性和抗倒性的影响,为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水稻中优808和Y两优5845为试材,设置40.0 cm×11.6 cm、30.0 cm×15.4 cm和20.0cm×23.1 cm 3个行株距配置处理,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行株距配置对杂交水稻基部节间形态和生理及抗倒性的影响。[结果]30.0 cm×15.4 cm处理的群体具有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因子,其植株抗倒伏能力和产量水平最高,40.0 cm×11.6 cm处理次之,20.0 cm×23.1 cm处理最低。30.0 cm×15.4 cm处理与40.0 cm×11.6 cm和20.0 cm×23.1 cm处理相比显著减小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及维管束数目,植株抗折力明显提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30.0 cm×15.4 cm处理茎秆在齐穗期和灌浆后期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含量及灌浆期干物质转运量最大,其茎秆的C/N比较大。[结论]适当扩大行距是杂交水稻高产稳产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2年在贵州凯里采用40 cm×40 cm规格稀植,对两优363栽插苗数与施氮量(尿素)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分蘖强、长势旺的两优363适当稀植,可增加单株营养面积,提高产量.穴插双株或三株谷粒秧,每667m2施氮量(尿素)15 kg处理效果较好.扬花期受8月中旬低温冷害,每667m2产干净谷441.7 kg和466.7 kg.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通过4年的试验,提出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中最佳育苗方式为抛秧盘育苗(3粒/孔)或旱 育秧播种量为150g/m2;采用33.3cm×20.0cm-26.7cm×20.0cm插秧方式,每穴插2-4苗,是吉林省水稻 旱育稀植栽培较为合理的栽培措施组合。利用该项栽培措施组合,不仅可以获得9t/hm2以上产量,而 且还可以提高和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