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昆虫嗅觉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机制对于昆虫选择栖息地、获得食物、趋利避害、传递讯息、群集以及繁殖等许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昆虫嗅觉系统,可以阐释嗅觉发生过程中的普遍机理,还有助于理解昆虫嗅觉活动与其整个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而为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的嗅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通过对昆虫嗅觉机理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害虫治理方法,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昆虫行为学和昆虫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科技人员发现了许多相关的嗅觉活性分子和嗅觉相关基因,从分子层面对昆虫嗅觉机制进行解释。本文综述了气味信号通过嗅感器转变为电信号,并由昆虫触角叶编码整合,最终传递到前脑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组件及昆虫体内生理生化等方面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意义]嗅觉能唤起人的情感和认知,空间嗅觉设计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影响着用户的行为绩效。通过对国内外空间嗅觉设计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归纳空间嗅觉设计的效用,总结嗅觉体验的设计影响机理,为空间嗅觉设计在图书馆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过程]采用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法,对空间嗅觉引起的情绪、记忆和行为变化进行重点解析,梳理国内外对空间嗅觉作用的研究,总结国内外空间嗅觉设计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趋势。[结果 /结论]国外对空间嗅觉设计已经在的研究场景集中在学习情景、商业购物情景等特殊情境下的嗅觉体验。相比之下,国内的空间嗅觉设计研究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证研究尚待探索。未来图书馆要基于用户嗅觉体验视角创设未来学习中心需要更加关注气味与图书馆的一致性、气味对图书馆用户在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针迎香穴对嗅觉功能障碍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正常组、嗅觉功能障碍组、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嗅觉功能障碍+电针组、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电针组,电针干预迎香穴后,运用嗅觉迷宫实验和对大鼠嗅球组织及血液中IGF-1进行ELISA、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嗅觉功能障碍+电针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其嗅觉功能明显改善(P<0.01),其嗅球组织及血液中IGF-1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电针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其嗅觉功能和嗅球组织及血液中IGF-1表达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电针迎香穴对嗅觉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具有显著干预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三叉神经通路,促进大鼠体内IGF-1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嗅觉系统嗅感神经元(ORN)再生,改善嗅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昆虫嗅觉通讯研究概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通讯是昆虫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昆虫选择栖息地、繁殖、觅食、御敌等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昆虫的嗅觉系统,有助于阐明昆虫个体间、不同昆虫物种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了解昆虫对寄主的识别、选择机制,也可以为高效的昆虫行为化学调节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基因位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昆虫的行为,应用于许多重要的农、林、卫生害虫防治。文中简要概述了昆虫的嗅觉通讯及其研究内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昆虫嗅觉通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昆虫共生菌Wolbachia对不同宿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Y"型嗅觉仪分析了三种赤眼蜂对宿主米蛾雌蛾腹部鳞片和米蛾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嗅觉反应,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以及抗生素去除体内Wolbachia后的性比情况。研究发现:食胚赤眼蜂对米蛾两种提取物的正趋向性最强,短管赤眼蜂无明显趋性,而卷蛾赤眼蜂只对米蛾卵表提取物有较明显的正趋性;食胚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单头寄生率为52.70%,高于卷蛾赤眼蜂的37.58%和短管赤眼蜂的26.35%;抗生素处理后食胚赤眼蜂雄性比率最少,短管赤眼蜂最多。结果表明Wolbachia参与调控赤眼蜂生殖行为,对不同宿主嗅觉反应和寄生能力影响不同,该研究可为孤雌产雌赤眼蜂品种/品系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昆虫外周嗅觉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作为昆虫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觅食、防御、交配、繁殖、信息交流及栖息地选择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环境中或来自生物体的气味分子作用于昆虫感觉器官引起昆虫产生行为反应的机制,有助于人们了解昆虫的寄主识别、种间互作和种内交流等行为及制定害虫治理和益虫保护等策略。本文对昆虫嗅觉系统中气味分子的传导过程,及外周嗅觉系统相关蛋白的功能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受器进入外周嗅觉系统,进而转化为电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加工处理。气味结合蛋白与气味分子进行结合,并将其运输到气味受体;化学感受蛋白也能够与气味分子结合,但其在昆虫体内具有更为广泛的功能;气味受体具有识别气味结合蛋白或化学感受蛋白传递而来的气味分子的功能,并将这种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离子受体在外周嗅觉系统具有和气味受体相似的作用,但其气味反应谱更窄;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在气味分子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气味降解酶也存在多种降解气味分子的假说。通过对昆虫外周嗅觉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今后研究昆虫外周嗅觉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嗅觉通讯是寄生蜂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寄生蜂搜寻寄主、交配、选择产卵场所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寄生蜂外周嗅觉识别系统相关嗅觉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通过对寄生蜂嗅觉基因展开研究,有助于阐明寄生蜂识别、接收和转换外界化学信号的分子机制,为农林业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于现代生物防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品酒员味觉阈值和嗅觉阈值的测定发现:男性对于酸味的敏感程度均高于女性,而对甜味和咸味的敏感程度男女基本相当,对苦味的敏感程度女性均高于男性;女性对乙酸异戊酯、乙醛、乙酸乙酯的嗅觉敏感程度均高于男性,而对异丁醇的敏感程度略低于男性;山东地区的品酒员味觉灵敏度是咸味>酸味>甜味>苦味,西北、华北、东北和其他地区的品酒员味觉灵敏度是酸味>咸味>甜味>苦味;山东、华北地区的品酒员嗅觉灵敏度是乙醛>乙酸乙酯>异丁醇>乙酸异戊酯,西北地区品酒员嗅觉敏感度是异丁醇>乙酸乙酯>乙醛>乙酸异戊酯,东北和其他地区品酒员嗅觉敏感程度是乙醛>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异丁醇。  相似文献   

9.
嗅觉和味觉作为独立的感觉系统已经有人做过研究,可是,为了弄清吃的复杂过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吃糖或巧克力的时候,如果捏住鼻子,那么就不会感觉到甜味.一旦通过鼻腔的呼吸恢复之后,甜味就会被感觉到.这表明,嗅觉功能对味觉的分辨质量是极端重要的.有关这些现象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通过行为科学和电生理学在动物(鼠)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嗅觉对味觉的影响.异常情况是用硫酸锌破坏鼠的鼻腔细胞或在鼻腔安置气管导管并且用凡士林和棉球将咽部堵塞.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青杨天牛嗅觉基因的种类,以期为采用RN A干涉技术调控青杨天牛种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llumina HiSeqTM 2500测序平台对青杨天牛的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BLAST同源搜索的方法鉴定嗅觉相关的基因,采用RT-PCR技术研究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共鉴定出青杨天牛嗅觉基因包括:43个气味结合蛋白(OB...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两栖动物嗅器和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中的意义,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林蛙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嗅器可分为主嗅室、中室和下室3部分;主嗅室被覆嗅上皮,中室和下室被覆非嗅上皮。犁鼻腔位于嗅器的腹内侧,与下室相通,被覆发达的犁鼻上皮。背侧嗅神经起始于主嗅室背侧嗅上皮,经由嗅球腹外侧和前部进入同侧嗅球;犁鼻神经起始于犁鼻器上皮,经由嗅球腹正中部进入同侧副嗅球。  相似文献   

12.
乌鳢嗅觉器官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乌鳢仔鱼(全长14~31mm)和咸鱼(全长370mm)嗅觉器官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鳢嗅觉器官由头部左右两侧的嗅囊构成,每个嗅囊有前后2个鼻孔。随其发育,仔鱼前鼻孔隆起于外表面。发育为管状延伸物而与外界相通。嗅板在嗅囊内发育时不形成中心脊,其排列方式为纵向平行的D型。从仔鱼发育至咸鱼,乌鳢嗅觉上皮的厚度变化较小,而初级嗅板的数量和隆起高度显著增大。嗅觉上皮主要由感受细胞、支持细胞、纤毛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茁  张淑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04-9706
为了探讨地下鼠犁鼻系统与地面鼠的差异及其与地面鼠嗅觉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用组织学方法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与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副嗅球和犁鼻器结构并进行了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鼠的犁鼻器均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两侧,呈管状;甘肃鼢鼠犁鼻上皮厚度、副嗅球颗粒细胞和僧帽细胞带宽比根田鼠发达;甘肃鼢鼠犁鼻器、副嗅球的性二型分化比根田鼠显著。2种鼠各自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甘肃鼢鼠犁鼻上皮、副嗅球厚而短;根田鼠犁鼻上皮、副嗅球薄而长。这种对应关系可能与犁鼻器和副嗅球之间存在着神经投射有关。  相似文献   

16.
Smell is an ancient sensory system present in organisms from bacteria to humans. In the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ustatory and olfactory neurons regulate aging and longevity. Using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e showed that exposure to nutrient-derived odorants can modulate life span and partially reverse the longevity-extending effect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Furthermore, mutation of odorant receptor Or83b resulted in severe olfactory defects, altered adult metabolism, enhanced stress resistance, and extended life spa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lfaction affects adult physiology and aging in Drosophila, possibly through the perceived availability of nutritional resources, and that olfactory regulation of life span i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