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荡湖是江苏省十大淡水湖泊之一,2009年以来,常州市金坛区先后分三轮开展长荡湖网围和捕捞整治,于2016年底全省率先拆除湖泊全部网围和捕捞设施,实现湖区所有养殖和捕捞户退养退捕、转产转业.而后在此基础上,又打出废弃船舶清理、生态清淤、退圩还湖、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组合拳",并大力发展"人放天养"大水面增殖渔业,促进长...  相似文献   

2.
3.
<正>1江苏河蟹市场的发展现状江苏省跨江临海,河湖众多,素有水乡江苏的美誉,正是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促使江苏河蟹成为中国河蟹市场的主力军,并且有众多自主的河蟹品牌:阳澄湖大闸蟹独步天下、固城湖河蟹则是晋级中国驰名商标、泰州兴化市更是被誉为中国河蟹第一县,泰州所产的溱湖簖蟹,自古就有南闸北簖的美誉。河蟹也被纳入2009—2012年江苏省水产养殖十大主推种类,2010年江  相似文献   

4.
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清顺 《水产学报》1989,13(1):24-35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引起植被变化的各种因素。随着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长荡湖的鱼类种群结构,渔获对象及捕捞工具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植被的盛衰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消长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了长荡湖水植被的演替趋势和潜在危机,强调了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水生植被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我国湖泊渔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长荡湖目前开展生态保护、创建生态湖泊的主要经验和采取的措施,并对长荡湖今后治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长荡湖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肌肉的营养成分,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方法检测了 30只蟹肌肉样本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长荡湖野生蟹肌肉的水分含量为78.26%、蛋白质含量为13.00%、脂肪含量为0.62%、灰分含量为1.91%....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围养鱼技术在湖泊的推广应用;湖泊网围养鱼规模迅速扩大。不同湖泊或同一湖泊中各网围区,其养鱼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各种类型的网围养鱼进行总结研究,探讨在现阶段养殖水平下,湖泊发展网围养鱼的各种规律。长荡湖是我国率先进行网围养鱼试验的湖泊,且发展且速度快、规模大、形式多,所以研究总结长荡湖网围养鱼的效果,对发展湖泊网围养鱼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雪舍 《水产养殖》2003,24(3):28-29
1 养蟹方法1.1 网围配置 利用长荡湖现有网围设施,在网围内分隔成2块,可中间分隔成左右2块,也可中心分隔成中心和外围2块。一块养蟹,面积一般在30%~40%;一块育水草、螺蛳,面积在60%~70%。分隔的材料用7寸左右的毛竹,打成梅花桩,桩与桩之间隔距2~3m,用9#聚乙烯网片(网目1.5cm)缚牢封死。育草区在育草期间严防鱼、蟹进入。  相似文献   

9.
长荡湖网围养鱼已进行了5年,摸索了一套湖泊网围养鱼的技术。本文即对5年来长荡湖网围养鱼的技术经济效益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测定长荡湖野生及养殖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及系统评价.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方法分别检测了野生及养殖各15条鳙肌肉样本中水分、蛋白质、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长荡湖野生鳙肌肉的水分含量为75.92%、蛋白质含量为13.47%、灰分含量为1.0...  相似文献   

11.
长荡湖是太湖流域的一个浅水草型湖泊。网围轮牧式养殖技术已成为保护湖泊生态平衡,提高养殖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一项新的实用技术。本文作者阐述长荡湖网围轮牧式养蟹技术,作扼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2013,(12):9-10
本刊讯(李明爽报道)“湖鲜出长荡,美食在金坛”。11月2日,由中国渔业协会和金坛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3第三届中国名蟹大赛暨第三届中国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在江苏省金坛市长荡湖边炫彩开幕,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德芬,  相似文献   

13.
王帮琳 《科学养鱼》1996,(10):21-22
围网养蟹──水产水利两利的湖荡开发利用模式人们在开发利用湖荡水面进行水产养殖时,往往难以解决好开发与蓄洪的矛盾。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湖荡清障和水政执法的过程中,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围网养蟹”这一湖荡开发利用模式。几年来的实...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螫蟹,俗称河蟹、毛蟹,是江苏淮阴地区白马湖的名产。白马湖蟹最大个体有350克,肥硕,鲜美,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是该湖大宗出口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未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大眼至豆蟹阶段,不论是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还是成活率,“长荡湖1号”B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较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不显著。(2)扣蟹阶段,“长荡湖1号”B系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9月份体质量与对照组接近,其他月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生长速度而言,在6—7月期间,“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3)“长荡湖1号”B系养殖效果最佳,具体表现在养殖产量和成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且1龄早熟率和饲料系数最低(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体质量在3.00~5.99 g和6.00~8.99 g两个区间内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12.00~14.99 g和≥15.00 g两个区间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6.
孙文祥 《内陆水产》2005,30(7):13-14
受2003年洪灾滞后效应的影响,湖区河蟹养殖普遍存在规格小、产量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展开了适合湖区养殖模式的探索,旨在探索网围养蟹的合理放养模式和网围水体生态环境,以提高养殖效益.帮助广大渔民走上致富之路。结果显示,河蟹混养花白鲢模式符合目前湖区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衡水湖连续三年增殖大眼幼体蟹苗获得成功,现将衡水湖增殖大眼幼体蟹苗操作技术总结如下. 1衡水湖水域环境 1.1水资源 目前水源为东引卫运河与黄河水,西引滏阳河与滏东排河水,另外还可引岳城和岗南、黄壁庄水库水.自1994年,以跨流域引蓄黄河水为主,水质以Ⅱ类为主.常年5月份水深均2m左右.  相似文献   

18.
河蟹是一种适宜人工养殖的品种。我国自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河蟹受到人们青睐 ,养殖发展迅猛。本文就河蟹养殖中涉及的池塘建设问题 ,谈点粗浅看法 ,供养殖户参考。河蟹池的模式根据河蟹个体大小 ,应建苗种池和成蟹池 ;按照池子结构 ,有水泥池和土池之别 ;着眼其经济形式 ,则有精养池、鱼蟹混养池、稻蟹共生池及滩涂大面积鱼蟹混合池等形式 (湖泊大水面养殖这里从略 )。现分述如下。1 蟹苗暂养池系指从江河中捕上的大眼幼体经暂养至 3期(脱皮 3次 )左右 ,供提高运输成活率的专用池。面积 :1 0 1 5m2 (宜建水泥池 )。深度 :0 .60 .8m ,可…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河蟹养殖业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上海地区的河蟹养殖业呈现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1996~1997年,以执行上海市科委重点推广课题“上海蟹苗资源开发利用”为契机,依靠本市水产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有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采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形...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 (雌体大于200 g) 和B系 (雌体大于250 g) 的选育工作已进行到子一代 (G1代),前期研究表明,G1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成蟹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文章系统比较了“长荡湖1号”2个选育品系 (A系和B系) 与未选育群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能、成活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 在养殖中后期 (9—11月),选育组平均体质量略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此外,B系在5—7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A系 (P<0.05);2) A系和B系雄体生殖蜕壳率和性腺指数均略低于对照组;B系肝胰腺指数在10月20日显著低于另外2组,而11月15日又显著高于另外2组 (P<0.05);3) 两选育品系雌雄体大规格成蟹 (雄蟹≥195 g,雌蟹≥120 g) 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G1代雄蟹 (195~219.9 g) 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此外,在最终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产量及饵料系数等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A系在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具有优势,B系具有大规格蟹比例高、最终平均体质量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