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区域农林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步探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我院林学、园艺专业为试点,积极进行农林学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以实践技能为核心,构造专业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实践创新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对林学、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农林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民族学院林学专业建设为探索对象,按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确定林学专业建设目标及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为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以沈阳工学院园艺专业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新农科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模块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实验班的实践探索。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校企和实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通过耕读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劳动素养和“三农”情怀,以期为园艺专业培养“知农、爱农、为农”,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宋思梦 《现代园艺》2024,(7):183-185
加强园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科学研究“主平台”作用,将教育引导、价值理念贯穿于学生科研项目选题设计、立项、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强化示范引领,坚持价值塑造、知识塑造、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结合园艺专业应用型特点,把思政工作体系贯穿科研创新团队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创新团队师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大学园艺专业卓越农林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紧密跟踪南疆特色林果业生产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果树栽培学》青年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对于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专业实践能力还存在不足。为此,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内涵出发,分析了塔里木大学《果树栽培学》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水平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果树栽培学》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提出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以期达到更好适应改革发展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农林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适应和支撑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园艺人才,以江汉大学园艺专业为例,针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分配置、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对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园艺昆虫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和部分综合院校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服务农业生产,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进一步开发综合性实验。本文设计的综合性实验,以当地危害严重的云斑天牛为调查对象,自主设计实验,开发实验器具"云斑天牛成虫采集器",经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园艺专业技能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园艺专业应用能力人才是新形势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技能培养是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是园艺专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分析了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园艺专业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从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园艺专业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9.
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园艺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提出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针对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矛盾入手,分析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多重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多样化之间的不吻合。以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建设发展为背景,开展了“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按照以培养方案的分段式设置、第二课堂的分段式培养作为两个横向的面,以就业和深造作为两条纵向的线,进行了“宽口径、厚基础”教育背景下园艺专业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正男  孙平平  张磊  李小燕  樊丽  马强  刘艳 《现代园艺》2023,(5):196-197+200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水果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生产高质量的水果,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是现在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以内蒙古大学园艺专业为例,制定了“果树栽培学”相配套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培养新型园艺人才,以满足现代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与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2.
围绕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实际办学经验,针对凯里学院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创新”的实用技能型园艺人才为目的,从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适应地方园艺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探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等要求,解析了园艺专业“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园艺专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都市农业中的独特作用,指出园艺专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健康等领域交叉融合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传统园艺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提升的对策,提出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创新、师资队伍补强、实践基地更新是园艺专业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措施。结合扬州大学园艺专业开展新农科建设的实践,在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习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重要时期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的双重背景下,吉首大学园林专业于2014年开始展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经过实践探索,已形成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加强培养高水平的卓越复合应用型园林人才,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园艺学科发展趋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以培养园艺专业卓越人才为目标,浅析了我国对园艺专业卓越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就高校园艺卓越人才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探索和搭建培养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社会、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多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针对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以《园林制图》课程为例,阐述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对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总结和研究,提出要构建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和特色教材体系、构建层递式专业学习模块等建议,以利于园艺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差异化需求,适应大学差异化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就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为例,分析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有效实现途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培养立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基层,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并辐射全国的广大农村、区域农业支柱(重点)产业的企业单位,为企业输送"下得去,用得着、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云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本着立足边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面向南亚及东南亚的办学定位,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改革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利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及资源,力争培养"产学研"、"双证型"复合性技术人才,以期为实现园艺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对中职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专业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着重探讨了该专业课程改革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及其实施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