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高产棉田产量结构与棉铃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2004年兵团超高产(≥200 kg.亩-1)棉田的调查和验收资料的分析,提出超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特征是“两高两中”,即高密度、高衣分和中等单株铃数、中等铃重。超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特征是双层塔形结构,即中、下部内围铃为塔的内层,上部铃内围铃和全株的第二果节铃为塔的外层。指出内层铃是超高产棉田的基础,外层铃是超高产棉田的潜力所在。还分别提出了南、北疆争取外层铃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棉铃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膜下滴灌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棉铃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各因素与皮棉产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且子棉与皮棉、铃数,皮棉与衣分、子数、地上干重、铃重,子数与地上干重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壤土结铃能力最强,其次为粘土,单株成铃最少的是沙土地。从棉花不同果枝结铃的空间分布看,中部果枝结铃数高于棉株下部和上部,其中以壤土最高。不同类型土壤的棉田应进一步提高棉铃中部果枝成铃率,以提高棉花的品质;并进一步挖掘上部铃和外围铃的潜力,以提高棉花的产量。沙土地,应充分提高棉株的上部成铃率。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不同移栽方式和移栽密度研究了塔里木棉区育苗移栽杂交棉棉铃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下,穴盘移栽的株高、果枝始节、单株铃数都大于裸苗移栽,铃重、单株皮棉产量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穴盘移栽的上、中位铃及内围铃性状均优于裸苗移栽,而下位铃、外围铃间差异均不明显。不同密度处理间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果枝始节增高,果枝数、果节数和单株结铃数均减少。棉铃分布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上部、中部铃和内围铃所占比例均增大,下部铃和外围铃所占比例均减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长绒棉在开花期花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试验,以阐明赤霉素对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能增加中长绒棉的结铃,对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用赤霉素10 mg/L溶液多次喷施更有利于棉花结铃,有利于提高原棉质量。  相似文献   

5.
棉花养分供应以纵向输送为主,横向输送为次。表现在棉花成铃特点上,则是近主茎的内围果节成铃率较高,远主茎的外围果节成铃率较低。因此在栽培技术上,应发展纵向结铃,使植株多长果枝,控制横向结铃,少长果节。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探索使棉花群体在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成铃的栽培技术措施,2008年和2009年在安阳进行了棉花密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处理的单铃重和单株铃数较高,高密度的单位面积铃数较多,而密度适中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下部和中部内围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成铃中以伏桃和秋桃为主;单株伏桃和秋桃在低密度时较大,而群体成铃数在各个时期均以高密度较高。下部和中部内围的单铃重在整个棉株空间中处于中等水平,低密度时最高。下部和中部内围成铃率较高,低密度处理最高。铃长、铃直径和铃体积在棉株的中部和内围最大;棉铃直径对铃体积的影响高于铃长,而棉铃体积对铃重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试验设5种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研究鲁棉28号棉株成铃分布的特点。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略有升高、果枝始节位随密度的增加也略增加;单株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且随着密度的增加,上部铃、中部铃和内围铃的比例增大,下部铃和外围铃的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赣早5号在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赣早5号空间成铃分布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15000株/hm2、37500株/hm2、60000株/hm2、82500株/hm2、105000株/hm2、127500株/hm2),定期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株型结构由松散型逐渐变为紧凑型;单株干物质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籽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产量最高,达到3707.01 kg/hm2,且其株型具有较大的成铃空间,单株成铃数也较高。综上所述,赣早5号的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时拥有更好的株型结构,单株成铃率高,产量亦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若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若虫在棉株上部分布最多,占调查总数的56.58%;棉株的不同部位以顶心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1.58%;其次为棉花蕾部,占27.63%.不同龄期的分布规律显示:低龄若虫主要分布在棉花中部的蕾和叶上,随着龄期的增大,逐步向棉花上部转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根箱试验,对胡椒/槟榔间作系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生态位有重叠现象;间作系统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导致了胡椒根系向下生长,而槟榔根系生长空间缩小;间作系统中胡椒处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甘蓝夜蛾幼虫在甜菜田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多种方法分析了甘蓝夜蛾幼虫在甜菜田的分布型为采集分布,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特性所致;按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甘蓝夜蛾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抽样数为:n=40.9611-2.2401。经分析,4种取样方法中以“棋盘试”取样样点多,且布局均匀,取样误差小。  相似文献   

12.
宋娜  何亚丽  毛娅琪 《茶叶通讯》2021,48(1):136-144
对我国茶销售市场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茶产业的供需平衡.本文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GIS技术,从空间分布类型、均衡性和分布密度3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茶销售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茶类经营点整体呈集中化分布,但集聚性稍弱,全国范围内高密度核心地区包括广州、南京和郑州等为核心的周边部分城市,而西部等地区大多未形成相...  相似文献   

13.
对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 sp.)幼虫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腰果果实被害率和果虫量的发生动态曲线均为双峰型,其高峰期均分别出现在中果期和末果期.株虫量的发生动态曲线为单峰型,其高峰期出现在盛果期.不同结果期对腰果云翅斑螟幼虫以及被害果实在腰果植株上的空间分布均无影响,均呈聚集分布.不同结...  相似文献   

14.
对龟蜡蚧越冬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其防治技术,准确预报其发生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县)为研究区,借助于空间分析手段,分析区内第2次土壤普查期间到2009年土壤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异特征,并阐述其主要成因.结果表明,在气候、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研究区土壤pH在西北到东南方向上有逐级降低的特征.区内2009年土壤pH值低于第2次普查期间,且空间变异度变小,平均值由6.0降至5.8;土壤pH分布受施肥、工矿等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原有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昌化、海尾、乌烈等地土壤出现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利用121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呈现斑状交错分布的格局,栽培大麦穗粒数的高值主要集中在西藏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穗粒数的低值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集中分布在海拔3500~4000 m,以海拔2500 m以下的栽培大麦穗粒数最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增加,在海拔3500~4000 m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降低,海拔4500 m以上的穗粒数最少。环境因素对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年均降水量>日平均气温≥0℃积温>地理纬度>土壤pH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