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种子世界》2003,(9):34-34
杂交小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小麦生产的一次革命.但杂交小麦的育种过程繁杂而费工,一直制约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可以有效地解决去雄问题,目前正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进行产业化开发.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化学杂交剂,该药既可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研究,又可用于杂交小麦制种;同时,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和单位面积用量较低,使用成本较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小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小麦的研究相对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生物技术的出现对杂交小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杂交小麦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分子标记技术依靠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DNA水平的遗传标记,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中已用于构建遗传图谱、标定和定位恢复基因和育性相关基因、探寻杂种优势的机理和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机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方面,为杂交小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针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小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化学杂交小麦优势鉴定及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京玉 《小麦研究》1998,19(3):25-27
本试验经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同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料重增加8.30%,株穗重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6%,株同平均优势降低12.8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有利的条件秒同密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杂交小麦节水抗逆优势突出,完善配套节水技术对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形势、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杂交小麦节水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杂交小麦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王拯 《中国种业》2020,(11):21-24
近几年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及应用发展迅速。产业化过程中不育系繁殖是种子生产工作的关键点,也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之一。针对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存在开颖授粉保纯困难、亲本需求量大、繁育系数较低,以及异地鉴定等难点,提出不育系繁殖工作中重抓原始纯度、建立高效繁育体系、开展有效隔离和去杂工作等对应解决方案。并进行杂交小麦产业发展中关于亲本繁育和产业分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12,(10):36-36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种业》2008,(2):41-41
2008年1月1日,从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绵阳分中心(绵阳农业科学研究所)传来喜讯,我国又诞生了第2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小麦品种。这是继2003年育成中国第1个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号”之后,绵阳近日又诞生的中国第2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这标志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中国在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光敏两系法制种程序简单的技术优势与优良不育系选育、组合筛选、制种栽培技术以及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较简易、高效、实用的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即父母本同期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为杂交小麦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小麦属——山羊草属复合种的小麦野生亲缘种的分布与栽培面包小麦的种植区域有重叠,并且已知它们之间发生了自然杂交。随着转基因小麦的培育,我们需要了解小麦与其亲缘种间杂交和基因渗透的可能性大小。为了评价小麦基因向其野生亲缘种渗透的概率,我们回顾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与面包小麦的基因组亲和力和杂交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麦剪药去雄套袋杂交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月华  丁寿康 《作物学报》1992,18(5):387-390
小麦剪药去雄套袋杂交技术与常规杂交法相比,简化了杂交程序,提高了工效5—7倍。结实正常,假杂种少。通过套牛皮纸袋克服了杂交种子瘪小的缺点,提高了杂交种子质量。该技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是小麦杂交的一个实用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二系杂交小麦的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特征,在大田环境下,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对142份杂交小麦组合进行了群体茎蘖动态和产量构成要素比较。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增产优势明显,最高增产17.3%,增产组合占全部参试组合的27.5%;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分蘖成穗优势,分蘖高峰主要在越冬前。促进杂交小麦冬前分蘖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穗数和千粒重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贡献明显,进一步挖掘穗粒数潜力对扩充库容、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杂交小麦产量水平,在组合创制方面应重点选育库容量大、恢复结实性能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总结了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对原始温光型不育系的改造,恢复系的选育,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生产示范;提出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条锈病抗性的丧失影响杂交小麦的应用,(2)如何提高制种纯度的问题,(3)如何降低制种成本的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种子世界》2012,(10):58-58
山西省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应用状况及前景全国种子总站马志强,瘳琴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今农作物提高产量、改良品质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己在玉米、水稻、高粱、油菜、瓜菜等作物上广泛使用杂交种。玉米杂交种已基本普及,杂...  相似文献   

15.
李双孝  王方明 《种子》1992,(5):61-61
为了加快T 型杂交小麦的推广应用,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产量,解决制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生产信息。现将我县近几年制种掌握的部分生产资料进行小结,认为T 型杂交小麦制种应注意以下几项技术要点:1 制种地的选择T 型杂交小麦的不育系种子外形瘪瘦、皱缩、胚乳未完全充实。这些表现性状决定了它对土壤的要求特性,如对水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应选择隔离安全,排灌方便,精耕细作的半沙壤土,如果耕作粗放,将造成种子吸水的不平衡性而烂种,出苗不整齐、缺苗缺窝现象严重。实践证明:T 型杂交小麦旱地制种比旱田制种产量高,有的甚至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加速杂交小麦的选育研究和推广应用,我所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矮杆、抗条锈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温光敏两系不育系,并利用自育的优良品系和中间材料配制了一批杂种优势较强,抗病性好,品质较优的杂交小麦新组合,在产量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6个杂交小麦新组合进人品比试验和大区对比试验,以期从中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为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物育种信息》2005,(1):19-20
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国不仅在全球首创“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而且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大面积试种。  相似文献   

18.
李有春 《种子》1991,(6):31-33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T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T型杂交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须解决强优势组合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等问题。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美国“T型”三系材料开始,至今虽几起几落,但经过不少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制种、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的喜人局面。所谓多渠道多途径是指T型三系、化学杀雄、K型和Y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利用研究。但是,目前仍以通过T型胞质不育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为重点。因为化学杀雄还存在制种纯度低及制种成本高等问题;K型和V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研究才开始,从我们的试验来看,还有抗病性、单倍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高度恢复也不是预料的那么容易;而T型胞质对普通小麦又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育彻底,虽然不育系难找恢复源,培育恢复系所需时间长,但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均已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关于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文献论述,但专门针对T型杂交小麦的论述还不多见。而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寄与厚望,但缺乏对其复杂性和困难的充分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我国20多年来,对T型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T型杂交小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王岩 《小麦研究》2009,30(1):11-13
选育抗病、高配合力,具有良好制种性状的恢复系,恢复系的恢幅度达到90%,并建立三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250公斤/亩,制种的纯度达到98%,杂交种的发芽率达到90%,育成超高产杂交小麦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以上,加工品质优良,抗赤霉病强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制春性不同细胞质(T、K、Yen型)不育系;培育出春性异源细胞质恢复系;将恢复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高不同胞质的春性小麦三系水平;将超高产强优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20.
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育种目标,对小麦F1代杂交组合的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灰色关联度,确定出优良组合,为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