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对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适当选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一般无公害茶园要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AA级茶园,应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相似文献   

2.
茶园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各种优质茶叶(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生产中对农药及化肥使用的要求,设计了面向茶园环境的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旨在通过视频监视茶园的病虫害发生,通过传感器监测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子,以实现茶园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治,避免农药过量使用,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指导贵州省无公害茶园科学使用农药,以实地采访和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对贵州省5个茶产区的17个重点无公害产茶市(县)216名无公害种植农户、135家茶企业和56家农药销售店面进行无公害茶园农药使用品种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无公害茶园具有较好的农药使用品种丰富度及安全性;以防治为目的农药品种使用较多,未见以预防为目的的农药品种;水溶性杀虫剂使用较多,生物源杀虫剂使用较少;不同茶产区差异较大,发达茶产区具有较高的农药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基于此,提出了贵州省无公害茶园农药品种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太湖县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际,提出绿色食品茶生产和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基本对策和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0.3%印楝素乳油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属同翅目,叶蝉科,是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茶小绿叶蝉对多种农药产生抗药性,给防治造成困难。印楝素系从印楝种子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植物源杀虫药剂,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为综合治理茶小绿叶蝉,进行了茶园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并推广茶尺蠖的绿色防控防治措施,对铜仁市茶园中主要害虫的田间危害情况进行绿色防控,通过连续2年针对铜仁市茶尺蠖发生规律的试验研究,基本探明了使用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对茶灰尺蠖成虫防治捕杀的时间节点、技术要点、用量等技术措施.使用生物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尺蠖田间效果进行药效药剂筛选试验,探明了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7.
病虫草害防治是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农药是防治病虫草害的有力武器。该文介绍农药的来源与分类,简述无公害茶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无公害茶园适用农药的选择原则和使用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在步入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疏忽了环境保护,致使一些地区环境恶化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了对局部茶区的污染。要使人们喝到放心的无公害茶,就必须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来避免茶叶的污染。目前人们已经认可了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的安全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等无公害茶市场价格飙升,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茶符合我国即将加入 WTO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加茶农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正确地引导茶农致富,现将发展无公害茶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   一、生态良种茶…  相似文献   

9.
永春佛手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乃阳 《农技服务》2009,26(7):58-58
按照茶园无公害防治标准,从茶园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防治3个方面介绍了永春佛手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无公害茶园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茶园"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相似文献   

11.
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并推广新型替代农药和防治措施,对2种害虫的田间危害情况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基本探明了2种害虫在江西南昌的消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几种新型化学、生物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效果进行试验,探明了植物源农药茶蝉净和苦参碱、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防治小绿叶蝉与茶尺蠖的效果,优选了防治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的新型化学农药凯恩,防治小绿叶蝉的新型化学农药帕力特,总结了无公害茶园、绿色和有机茶园控制2种害虫危害的技术要点。研究结果显示:安装黄板茶园较不安装茶园平均虫口密度低39.8%;防治小绿叶蝉施药后3~14天防效,15%凯恩75.6%~95.9%,帕力特72.9%~93.2%,茶蝉净66%~72.5%,防效优于吡虫啉。防治茶尺蠖施药后3~14天防效,康欣373(苏云金杆菌)、15%凯恩、维特绿(0.3%苦参碱)、清源保(0.6%苦参碱)都在90%以上,防效优于联苯菊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苏州地区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笔者于2015—2016年对苏州市东山镇洞庭碧螺春茶区不同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纯茶园中种群数量大于间作茶园,且间作茶园中种群数量较纯茶园稳定。假眼小绿叶蝉在6月下旬和9中旬呈发生高峰期,利用物理、农业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覆盖、黄板诱杀和茶树采后不修剪,可有效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0.3%苦参碱水剂药后3天的防效达76.11%。间作茶园可降低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茶园危害,并且在其发生高峰期进行绿色防控可以有效降低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同时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次,利用不同间作茶园构建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茶叶绿色生产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推进化肥减量行动,需要对已研发出的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进行社会经济效果评价,筛选出适宜当地优先推广的技术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适宜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社会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专家意见多重相关性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福建省闽东绿茶区5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模式1:施用专用肥模式;模式2: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模式;模式3:施用脲甲醛复合肥新型肥料模式;模式4:施用生物炭基肥模式;模式5:地力改良与施生物炭结合模式)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专家组多重相关性赋权法得到的最终权重中,技术特征指标权重最高,为36.52%,经济效益指标权重次之,为26.95%,社会效益指标权重为21.24%,管理指标权重最低,为15.29%; 5项技术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2 (0.798 6) >模式1 (0.744 4) >模式4 (0.560 0) >模式3 (0.482 4) >模式5 (0.467 6)。研究表明,福建省闽东绿茶区适合优先推广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技术模式,其次是专用肥模式,而其他三项技术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  相似文献   

14.
充分了解崂山茶区茶园土壤的养分水平,对合理施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崂山绿茶重点种植区内茶园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动态,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茶园的土壤养分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养分指标因季节和地点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茶园按土壤养分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等,且不同等级的茶园养分均呈现明显的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茶园蜘蛛类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的影响,了解蜘蛛在茶园绿色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于2015—2016年通过拍打法(茶丛)和陷阱法(地面)对常规无间作的1#茶园、植被覆盖度深且人为干扰较少的2#茶园和无植被覆盖且定期施药锄草的3#茶园的蜘蛛及叶蝉数量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3类茶园的蜘蛛个体数表现为2#茶园>1#茶园>3#茶园,差异显著(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表现为2#茶园>3#茶园、1#茶园,差异显著(P<0.05)。蜘蛛主要分布于茶丛,地表较少。茶园叶蝉和蜘蛛数量在2年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3#茶园由于定期施用化学农药,蜘蛛和叶蝉的数量波动最小;2#茶园的蜘蛛数量波动较大;且蜘蛛对叶蝉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2#茶园周围植被丰富,且茶园均匀间种台湾相思树、中间种植落叶乔木,生境结构相对复杂,植被覆盖度深,形成了一定的缓冲带,对茶园小气候具有改善作用,增加了蜘蛛类群多样性。由此表明,构建合理的缓冲带、增加茶园四周及内部植被覆盖深度、减少人为干扰可更好地优化蜘蛛群落时空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杨秀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225-6226
对贵州省湄潭茶园13个产区(乡镇)的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铅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湄潭茶园土壤砷元素含量符合国家环保局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与农业生产限制的土壤质量标准,同时满足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但是有少部分乡镇茶园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铅污染,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茶区土壤结构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养分管理途径,为全省实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表征江苏代表性茶园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特征结构,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切片进行化学成像,从而获得特定组分的空间分布,进而从原位上表征样品中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分布特征,探索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结果】江苏省茶园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以脂肪碳(2881 cm-1)、芳香碳(1620 cm-1)和多糖碳(1100 cm-1)等形态存在,同时还有矿质元素氧化物Fe-O、Al-O、Si-O等存在。茶园土壤微团聚体中各元素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甲基和亚甲基C-H等脂肪碳较集中地吸附在土壤微团聚体边缘(也有少量的矿物存在),而铁铝矿物的Al-O、Fe-O等官能团聚集在微团聚体内部核心位置,同时表面也吸附少量有机质; 87.5%茶园土壤中黏土矿物(3620 cm-1)与脂肪碳相关性最高,施肥措施和植茶年限影响矿物—有机官能团相关性排序; 75.0%茶园土壤铁氧化物与多糖碳相关性最高,各茶园土壤中铁铝矿物与有机官能团的亲和性排序规律受海拔、pH和植茶年限等影响而存在差异。【结论】江苏不同茶区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壤团聚体通过矿物—有机复合体将有机质留存于土壤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产中宜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及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茶园养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研制的有机肥施用于绿菜花对其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以及对土壤的残药量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垃圾肥对绿菜花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适当配施无机肥,优于单施垃圾肥,并且优于等养分含量的化肥。从经济效益角度,L、G、F3个配施无机肥的处理效果最显著,但由于G、F处理中无机肥消耗量大,成本较高,从大面积推广和绿色食品角度考虑,L处理最优,用垃圾肥土培育的绿菜花,从残药和亚硝酸盐含量方面分析,远低于国家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而垃圾肥本身以及施用后土壤的残药量均十分安全。且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十分明显。为绿色食品需求提供了很好的肥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四川省西部植茶的黄壤和酸性紫色土的重要化学性质和茶树产量的关系。提出了高产茶园土壤化学性质的指标体系和铝离子饱和度,盐基离子总量、钙离子饱和度,盐基饱和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量区间,使研究具有体系化和定量化,研究结果对科学管理茶园土壤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茶园土壤和茶树叶片农药残留量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108个有代表性的茶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滴滴涕(DDT)残留量现状进行调查,共采茶树鲜叶、土样和背景土样344个.分析结果表明:(1)BHC在茶树及土壤中分布均匀,且主要残留于土壤中,但均已自然降解到较低水平;DDT主要残留于树体,茶树与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BHC污染来自以往施药所致,DDT污染主要是80年代引起,DDT残留量高于BHC.(2)名贵品种种植园土壤DDT残留量比一般品种园高,但其叶片农药残留量却比一般品种园低.(3)各品种茶树叶片及其种植土壤农药残留量均与树龄、海拔高度、土壤深度等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