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及其实践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将该系统划分为6个类型即农林复合型,林农复合型,林牧复合型,农林渔复合型,林特复合型,地域性农林复合型,并作概要描述,对国内外农要复合经营系统的实践也作了典型介绍,这些典型的共同特点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物种在时空上合理布局,保持组合的动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湿地农林复合经营类型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一项重要的土地资源。我国湿地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几大湖区、珠江三角洲、三江平原及沿海滩涂等地。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发挥其更大的效益,本文重点介绍珠江三角洲湿地“基塘系统”复合经营和江苏里下河地区湿地农林复合经营的经验和技术,供其他地区在湿地开发利用时参考。1基塘复合生态系统1.1集基鱼塘桑基鱼塘是基塘系统最重要的类型。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南海县的九江、西樵、大同一带,以九江圩为中心。但最初淡水养殖和蚕桑业各自发展,彼此没有联系,直到40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农民发现蚕沙可作鱼…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与经济林树种间作,称为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以及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黑龙江省西部平原缓丘农区的自然资源、气象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 ,对农林复合经营开发模式的类型及其效益进行探讨 ,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开发模式的基础、类型与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并讨论了农林复合经营开发模式的技术措施 ,为黑龙江省平原缓丘农区的资源合理利用 ,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和田地区石榴农林复合经营及效益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钰华 《新疆林业》2000,(2):20-20,23
和田地区的石榴个大,着色好,多汁,商品价值高,有甜、酸两个品系,主要有两种栽培模式。即:建园式(株行距4m×4m),栽植后1~5年可间作,此模式发展面积不大。大田式(株行距4m×8m~4m×20m),前1~5年栽植畦宽1~1.5m,第6年以后拓宽为2m,可长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石榴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如何呢?1、石榴根系的分布特征:采用改良壕沟法对石榴根系进行调查,即在一个方向上距树体不同距离处分层(壕沟长100cm、宽40cm、深20cm)取出根系分成4级,用量筒测出体积,再用公式求出长度和表面积。调查活立木11龄,树高2.5m,冠幅3.5m。调查结果表明,石榴的水平根…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江流域坡耕地为背景、调查总结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农林复合经营复模式现状,分析论证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乌江流域林农复合经营的造林设计原则依据和布局与配置等系列实用技术,为长防工程建设这耕还林工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秭归县境内长江一、二、三级支流的气候、海拔、立地条件等因子的研究 ,建立了二元、三元、多元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类别 ,在此基础上组建了 1 0 0种能适应不同环境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类型 ,在三峡库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9.
笔者运用灰色理论对辽西北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内的代表性因子进行了综合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综合等权指标δ1和侧重生态效益变权指标δ2,侧重经济效益变权指标δ3所得到的评判结果一致,即3种农林复合模式中,大扁杏—花生—玉米的改良效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樟子松—花生相对较好,大扁杏—麻英草次之。大扁杏—花生—玉米农林复合模式是辽西北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发展种植业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提高种植经济收入,在秭归县九畹溪镇实施5种农林复合种植优化模式.以农作物作为对照,对这5种模式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主要树种成活率在90%以上,保存率在85%以上,保存面积达100%;②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农林复合种植模式总收入远高于单纯农作物种植模式,进入盛产期后以核桃+茶叶埂模式收入最高,未进入盛产期时以香椿 药材+茶叶埂模式收入最高;③从生态效益来看,项目的实施每年平均可减少土壤流失532.61 t,年均径流量减少15 998.40 m3,全氮、全磷、有效钾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12.89,12.58,2.05 t.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系统景观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我省西部农林复合经营的典型之一———甘南县音河镇 3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村的农林复合系统进行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相对丰富度及类斑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地块平整规范的兴全村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低 ,优势度较高 ,地块复杂的山湾村则与之相反 ,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最高 ,优势度指数最低 ,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 ,兴建村介于 2村之间 ;而从树种景观类型上分析兴全村较山湾和兴建 2村丰富 ,特别是常绿树种类型则较其他 2村丰富 ,表明在景观宜人性、美学价值方面兴全村比其他 2村优越  相似文献   

12.
通过 5年的攻关研究 ,建立了音河和兴久 2个模式区 ,提出了复合农林业持续稳定高效经营技术 ,复合农林业综合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林配置技术和护堤护岸林营造技术 ,并利用GIS对甘南县复合农林业系统进行了分类和分区。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西部丘陵漫岗区径流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观测 ,对黑土漫岗林网区不同林种的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树冠截留、树干截留、枯落物截留及地表径流、径流含沙量的测定 ,测定出在黑土漫岗林网区 ,有林地比无林地的径流效益值大 ,其中有林地以落叶松、小黑杨、天然栎林的径流效益值较大 ,以落叶松林的径流效益值最大 ,果树林的径流效益值较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西双版纳现有混农林系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混农林研究委员会(ICRAF)P.K.R.Nair的分类方法,将其进行了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现存混农林系统的模式极为丰富,并以经济植物为主体的模式占较大优势。这些模式,有的已经发挥出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的仍处于实验阶段,有的则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造成不良的影响。提出了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积极创立和引进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混农林系统模式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两种类型农林业系统(泡桐-小麦、玉米(PATZ),沙兰杨-小麦、玉米(POTZ)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林业系统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生态系统;(2)农林业系统PATZ类型和POTZ类型的现存生物量分别为34985.1和34253.4kg·hm~(-2);年生产力分别为29560.1和30457.4kg·hm~(-2)·a~(-1);(3)POTZ类型和POTZ类型的能量现存量分别为55.0095和52.5880×10~(10)J·hm~(-2),年固定能量分别为45.6426和45.8319×10~(10)J.hm~(-2),光能转化率分别为1.835%和1.7405%;(4)PATZ类型和POTZ类型营养元素(N,P,K)的现存量分别为612.005和624.111kg·hm~(-2),年吸收量分别为589242和633.524kg.hm~2,年归还量分别为29.407和29.1kg·hm~(-2),N,P,K的循环率PATZ类型分别为4.1%,4.8%,6.2%;POTZ类型分别为3.25%,5.27%,6.14%。  相似文献   

16.
广东海岸带复合农林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亚热带沿海地区广东海岸带复合农林业概况及高效发展的综合配套技术 ,阐明复合农林业在沿海地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西地区几种农林复合型水土保持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西地区属半干旱丘陵区 ,由于地势起伏 ,雨量集中 ,土壤粘重 ,植被稀疏 ,森林覆盖率低 ,成为我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水土流失的结果是导致表土破坏 ,底土裸露 ,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恶化 ,土地生产力下降 ,增加了植被恢复的难度。为迅速改变辽西地区贫瘠落后的面貌 ,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建国以来 ,这一地区开展了大面积人工造林工作 ,据统计资料表明 ,以油松纯林为主的水保林面积达 5 3万hm2 ,这些林分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推动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以大面积纯林为主的油松水土保持林存在树种单一、层次简单、…  相似文献   

18.
在甘南县兴七村和富拉尔基区省林研所建立两处良种沙棘园 ,并对其间种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阐明在我省半干旱地区建立良种沙棘园的社会影响和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带连续性经济效益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经营问题的深入系统的探讨,以阐明农田防护林考虑时空动态特征的连续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建立主要决定因素包括林带结构一疏透度变化规律,林带结构对防护效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