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中属于纬度较高的江北茶区,茶叶品质优良,品牌价值高,属于茶旅一体化发展重点区域。汉中茶旅一体化发展应坚持走茶主题价值链导向路径,聚焦重点发展区域,推出精品茶旅项目,活化茶文化遗产资源,创新茶文化旅游商品,以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正黄山市开发茶旅精品线路,打造名茶庄园和名茶特色小镇,建设了一批集茶园农业、休闲文旅和田园社区于一体的茶乡田园综合体,并开展各类设计包装创意大赛,推出了一系列轻量简约、质优价廉的茶叶伴手礼,深受游客喜爱。好茶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安徽是全国重点产茶区,春茶生产是安徽人拥抱春天的一个信号。在这个特殊的春季,爱茶人都在等待一杯上好的春茶。然而,在疫情冲击下,安徽茶产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种种困局,不得不求新求变奋力突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安徽优质名茶区(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的生态气候资源,及安徽省淮河以南水域资源状况,并结合良种茶树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北亚热带地区水域具有形成优质茶的良好小气候条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发展名优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茶旅融合是茶业和旅游业相互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介绍了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茶旅融合的2种模式,并对公司发展茶旅的实践进行了探讨。该公司抓住发展契机,立足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结合企业自身特征,保证茶旅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之一。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现实融合需要,茶业的市场需求和旅游价值促使其通过产业融合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陕南安康市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茶旅产业发展优势和条件,提出了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以茶旅融合促进陕南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陕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茶旅融合是茶业和旅游业相互发展的新模式,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黄山)抓住发展契机,立足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结合企业自身特征,走出一条以“旅”为引流载体,通过转化,最终实现茶产品的销售的茶旅之路。  相似文献   

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茶叶产量逐年增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而近年来,茶叶逐渐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产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延伸.同样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旅游业与茶产业有共通之处.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的新模式,以茶带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原则.充分利用茶区丰富的茶叶资源,让游客深入茶乡,感受茶文化,提高旅游体验.通过建设休闲茶园,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由茶园向公园转变,实现宜游、宜养(养身养心)双收;可以让生态、美丽成为资源,由生产向经营转变,实现宜业(致富)、宜居、共赢.  相似文献   

8.
"无徽不成镇,无茶不成俗"。安徽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等的影响,安徽茶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一,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总结归纳、口传心授和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俗文化。茶,早已渗透到了安徽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和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之中。  相似文献   

9.
刘秋华 《农业考古》2015,(2):225-228
广东省英德市处于南岭山区向珠江三角洲、亚热带向热带、客家文化向广府文化过渡的位置上。其自然生态环境宜茶且多名茶,茶业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沉淀深厚,茶业市场广阔,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名茶名品荟萃、茶业及茶文化特色很浓的高品质茶区。其休闲茶业与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突出。但在茶旅游的结构上,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有待加强,茶旅客源市场必须进一步细分,其茶旅品质级别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0.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方向。茶旅融合将茶文化活动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实现茶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茶业附加值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助力茶旅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茶旅产业融合是资源、品牌、人才整合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茶旅融合实践是实现区域茶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资溪县为例,从分析其生态优势及茶旅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着力探索提升"资溪白茶"地位、助推经济发展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椽是中国著名茶学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对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中,改革茶叶科技,推进安徽名优茶发展,为安徽恢复多种历史名茶、创制一批现代名茶;在教坛与茶区生产第一线,为安徽茶叶科技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几度撰著《安徽茶经》,总结茶叶科技实践,形成茶叶科技理论,赋予《安徽茶经》重要的学术史价值。陈椽为茶叶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袁新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1501-1502
以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为例,从其生态优势、茶产业发展沿革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茶旅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大径山茶旅融合产业已有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大径山和国内其他地区茶旅融合的模式,针对大径山茶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做优产地旅游环境、激发闲置资源活力、跟进精准招商服务三个方面提出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茶旅融合是围绕茶产业、依托旅游资源形成的茶旅经济链,为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三农”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乡村产业振兴视阈下,林芝市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林芝市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茶旅产业融合模式较为初级、品牌标识度不高、开发及推介力度不够、茶旅产业人才欠缺与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从茶旅项目和产品、培育茶旅龙头企业和品牌打造、深挖文化内涵、打造茶文旅项目,以政府、茶企、人才为依托,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林芝市茶旅产业融合的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加以调整,进一步推进林芝市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4.
生态茶园建设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适制性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从园地、品种、茶苗及其栽培、管理等方面对信阳茶区良种生态茶园的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滇西茶区茶园多数为山地茶园,大部分是集中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梁子和山凹凹之中,光、热、水、气、土壤、生物和园林生态等宜茶自然资源条件优异,非常适于高标准的高优"三品"茶的生产与开发,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红茶和高档绿茶的主产区。茶叶产业是滇西广大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支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半壁江山。然而,就其茶产业发展本身而言,由于滇西茶区是一个老茶区,茶叶种植历史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16.
从园区选择、园地规划、品种选择、开垦施肥、栽植、园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山东茶区生态茶园管理技术,以供北方茶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2009—2018年恩施州茶产业和旅游业数据为研究对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产业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州茶旅产业的耦合度较强且稳定,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协调等级从2009年的极度失调到2018年的优质协调.根据研究结论,从茶旅融合政策、基础设施、茶旅组合产品、茶旅品牌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曾涛 《福建农业》2015,(2):44-45
茶园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和"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生态与旅游文化优化整合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金玥  师学萍 《高原农业》2022,6(1):79-85,100
茶旅融合是茶产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是传统产业在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与创新,茶旅融合对实现精准脱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茶旅资源共享、供需互补具有重大意义.以西藏为具体研究案例,采用文献法、实地调研法、内容分析法等,对西藏茶旅融合进行探析,提出西藏茶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便更好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实现茶...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是祁门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代数多,虫口高,食量大,为害最为严重。该文介绍了祁门县茶尺蠖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即加强虫情监测预警,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控害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促进茶园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