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45-146
研究经营茶秆竹笋竹两用林合理的经营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9000~13500株/hm2密度范围内,新竹平均胸径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在7500~12000株/hm2密度下,新竹平均竹高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产材量受到平均胸径大小与立竹数量多寡的双重影响。从培育茶秆竹笋竹两用林经营目的综合分析,茶秆竹以笋竹两用林为经营方向,合理经营密度以9000~10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茶秆竹生物量影响因子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比较复相关系数 R,修正剩余标准差 Sδ 和 F检验选择出影响茶秆竹生物量的主要因子 ,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茶秆竹生物量的因子进行选择 .结果表明 :这两种方法选择的结果一致 ,影响茶秆竹秆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 x1、壁厚 x2 、胸径 x3和密度 x8,影响全株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 x1、壁厚 x2 、胸径 x3、竹高 x5和密度 x8.  相似文献   

3.
引种观赏竹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丰富豫南地区观赏竹种类,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观赏竹品种22个,采用样方调查法进行引种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观赏竹品种能适应豫南地区生境,其中黄秆乌哺鸡竹、黄纹竹、金镶玉竹、孝顺竹、紫竹、茶秆竹、斑苦竹在株高生长、直径生长和抗性等方面表现良好,为最适宜豫南地区推广竹种。  相似文献   

4.
茶秆竹笋期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秆竹笋期生长情况和鞭根系统与出笋关系的观察调查和知,茶秆出笋初期10ds内为出笋早期,10-25d为出魏盛期,25-40d为出笋末期;竹木混交林较纯林可相应推迟出笋各期;早、盛期的退九低,成竹较高;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3个阶段;隔天采笋可增加出笋数量,有利于茶秆竹作为笋用林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6.
张衡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72-8473
[目的]测定黄秆乌哺鸡竹叶的化学成分。[方法]以当年生和3年生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材,从竹子的顶梢、中部和基部采集样品,对其水提取物,采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福尔马林还原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凯氏定氮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结果]黄秆乌哺鸡竹新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老叶中总酚含量较高,黄酮含量平均为1.65%,总酚含量平均为2.35%;竹叶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1.37%;竹叶的总糖含量平均为36.99%,多糖含量平均为25.01%。[结论]黄秆乌哺鸡竹叶中的水提取物含量平均为24.64%,水溶性糖含量平均为11.98%,除含糖类外,还含有黄酮、酚类和蒽醌等化合物,因此黄秆乌哺鸡竹叶具有很好的抗癌保健作用,可开发为一种代茶饮料。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井冈寒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井冈寒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井冈寒竹种群的总生物量为1602.92g/m2,其中地上部分为956.39g/m2,占59.67%,地下部分为646.53g/m2,占40.33%。不同构件生物量结构为:秆605.02g/m2,叶209.68g/m2,枝141.69g/m2,鞭532.87g/m2,篼113.66g/m2;井冈寒竹种群中1~4龄级个体生物量的分配依次为:6.25%、26.49%、48.09%和19.17%;井冈寒竹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生物量在不同年龄分株上的分配亦有差异,地上部分含量逐渐上升,地下部分含量逐渐下降;秆、枝、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46.05%、57.87%和60.10%,以秆最少,叶最多。  相似文献   

8.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茶秆竹的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  相似文献   

9.
为优选出抗氧化性能优良的竹种,以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Mc Clure)C.D.Chu et C.S.Chao]、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Keng)Mc Clure]、黄秆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 Mc Clure cv.aureocanlis N.X.Ma)、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Sieb.)Makino]、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Mc Clure)Keng f.]6种竹的叶片为材料,以10倍原料重的60%乙醇在70℃条件下,对竹叶进行总黄酮浸提,以芦丁为标准样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提取的总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烘箱贮存法测定竹叶黄酮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供试竹种的竹叶黄酮含量,以唐竹最低,为63.49μg/mL,黄秆乌哺鸡竹的最高,为112.70μg/mL。不同竹种的竹叶黄酮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效果,黄秆乌哺鸡竹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用其处理5 d的油脂体系的POV仅为38.06 meq/kg,较开始时增加了18.79 meq/kg,增加幅度为对照的31.5%;雷竹的抗氧化作用相对其他竹种较弱,处理5 d的POV增加幅度为对照的56.1%。因此黄秆乌哺鸡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六种竹子节长模型及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了雅竹、斑苦竹、满山爆竹、孝顺竹、大节竹和茶秆竹6个竹种的节长变化规律,发现其共有两种节长变化类型,可用不同的模型去拟合,拟合效果良好,同时,应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这两类节长模型的特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垦复干扰对糙花少穗竹秆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种分布函数对6个垦复糙花少穗竹林样地全部立竹及其各龄级的秆径分布进行拟合,并以1个未垦复样地为对比,结果表明,各样地拟合效果最好的均是Weibull分布.垦复样地的立竹总体平均秆径和幼龄竹平均秆径均大于未垦复样地.垦复样地的秆径分布峰度值均较大,秆径各径阶分布相对集中而有利于竹林管理.各样地的总体秆径分布偏度均为正值,分布曲线右偏,但垦复样地的幼龄竹秆径分布则为左偏,秆径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各种垦复措施相比,劈山和多次浅翻均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大径阶立竹的数量,不利于长期地力维持;而浅翻施肥和全锄使立竹秆径偏度为正值且大小适当,是效果较好的垦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绿竹不同器官含水率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绿竹不同器官含水率测定,结果表明:竹秆、竹枝和竹叶平均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1a生绿竹各器官含水率大小为枝>叶>秆,2a、3a生绿竹为叶>枝>秆,各年龄绿竹秆与枝含水率均随着竹株的升高而减少;竹根与竹蔸含水率均随着竹株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并且竹蔸含水率明显高于竹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引进的南方竹类为研究对象,从引入竹种的成活保存率、生长状况以及耐寒性三个方面对所引观赏竹类进行了整体评估分级。通过各方面试验结果及其整体观赏价值将各竹种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初步选出了优良性状的观赏竹类—四季竹、金镶玉竹、大明竹、茶秆竹等,为进一步的筛选工作和推广应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年龄绿竹各器官的N、P、K 3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器官N、P、K元素含量基本呈随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从绿竹各器官不同年龄竹的平均N、P、k含量来看,N含量大小排序为叶根蔸枝秆,P含量大小排序为叶蔸枝根秆,K含量大小排序为叶蔸秆枝根。3种主要营养元素在绿竹各器官中的以叶最多,含量最少的是枝与杆,各器官N、P、K含量中,N所占的比例最大,达58.7%,P最少,只占5.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秆乌哺鸡竹移植苗不同出笋期的出笋退笋规律。[方法]以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验材料,通过追踪调查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退笋过程分析其出笋各期的出笋退笋规律。[结果]出笋时间始于5月8日,结束于6月12日,以10%的出笋率为标准,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期划分为3个阶段。5月8~22日为出笋初期,持续时间为14 d,出笋率占14.3%;5月23日~6月3日为出笋盛期,持续时间12 d,出笋率占73.5%;从6月4~12日为出笋末期,持续时间9 d,出笋率占12.2%。出笋盛期的退笋数量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6.93%。退笋率于6月9日达到最高值(80.0%)。黄秆乌哺鸡竹退笋高度与出笋天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黄秆乌哺鸡竹的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箣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了丛生竹种箣竹(Bambusa blumeana)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结构特征,以期为箣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参考"毛竹林的调查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分析方法。【结果】箣竹地上各器官中,叶片含水率最高,达49.8%;竹秆的干生物量比例最大(73.5%),其次为竹枝(15.1%)和竹叶(11.4%)。秆形特征主要分析了秆高、胸径、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其中,箣竹全高(y/m)对胸径(x/cm)的拟合方程为:y=-0.419 7x2+9.074 9x-27.817(R2=0.958 6);鲜秆质量(y/kg)对胸径(x/cm)拟合的幂函数方程为y=0.145 4x2.461 6(R2=0.970 3);壁厚随竹秆高度变化的拟合方程为y=0.989 7x-1.017 5(R2=0.971 7)。【结论】在竹种的加工利用过程中,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秆形特征是决定竹材利用率及加工方向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箣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引种栽培竹种生长情况调查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实地调查了山东省部分地区引种栽培竹种及相应原产地竹种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引种栽培的各竹种生长状况明显不及原产地的竹种,而且各引种栽培竹种对各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性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能够较好适应的有篌竹、早竹、白火竹、红哺鸡竹、余镶玉竹、鹅毛竹;适应性较差的合毛余竹、茶秆竹、桂竹、紫竹、黄条金刚竹;而完全不能适应露地条件的有凤尾竹。  相似文献   

18.
竹纤维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ay)、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方法对厚壁毛竹、唐竹、茶秆竹、黄金间碧玉竹、慈竹等竹材的化学组成、纤维形态、结晶结构、机械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材苯醇抽提物含量较木材高得多,木素含量 19.1%~25.3%,戊聚糖含量 14.9%~22.6%,纤维素含量除厚壁毛竹外均高于50%;慈竹纤维平均长度最长 (1.861 mm);竹材纤维的长宽比均大于木材,唐竹纤维的长宽比(142)最大。IR、X-ray分析表明,竹纤维结晶体属于纤维素I,茶秆竹纤维的结晶度最大;DSC热分析图谱可作为鉴别各种纤维材料的方法之一。此外,研究了蒸汽爆破处理前后慈竹成分的变化。经过处理后的慈竹,其纤维素含量从50.5%提高到69.2%,纤维素结晶度也有所增加,纤维断裂强度指标满足纺织材料要求,证明蒸汽爆破手段是开发竹纤维复合材料和服用竹纤维的一种有效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怀集县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与其他茶竿竹亚属竹种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它们的分类地位,对包括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在内的9个茶竿竹亚属竹种的核糖体基因(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ITS全长在559~648 bp,(G+C)含量变化范围为46.02%~57.65%,其中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ITS全长分别为559 bp和614 bp,(G+C)含量分别为55.64%和57.65%。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正种茶竿竹及其变种聚为一个大支,其中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聚在一起。以上结果佐证了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是正种茶竿竹的2个变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采伐强度时毛竹林分质量的影响。[方法]在赤水河下游选择经营制度、立地条件与林分质量相对一致的毛竹林,分别按重度和生产性采伐毛竹林设置固定样地,调查分析2种采伐强度对毛竹林分质量的影响。[结果]2种采伐强度下,毛竹林平均胸径、平均立竹度、年龄结构、立竹整齐度、立竹均匀度差异显著,生产性采伐林平均年龄、平均胸径、立竹全高、枝下高、秆重、枝叶重分别高出重度采伐林48.27%、19.12%、18.30%、26.35%、45.31%、19.56%,2种采伐强度下毛竹林不同径级与高度段株数、不同年龄的平均胸径与株数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不同采伐强度对毛竹林分质量影响显著,生产性采伐的毛竹林材质量优于重度采伐林,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