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Pa与500hPa温差、700hPa与500hPa温差、5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40dBZ-H0、H40dBZ-H-20、VIL最大值、D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黄山和铜陵雷达回波资料,对2013年8月17日发生在黄山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利的水汽条件下,由台风倒槽的辐合抬升和地形抬升共同触发形成的非超级单体强风暴造成,该风暴具有后侧V型无回波区和强VIL等强降水单体强风暴的回波特征;从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铜陵雷达资料对黄山地区强对流天气的观测和预警更具使用价值。具体表现在基本反射率和基本速度图上表现的回波细节更加清晰;雷达与天气区之间距离合适,离黄山地区最北段约50 km,距最南端约150 km,既减小了仰角高度限制造成的回波顶高误差,也在基本速度的有效探测距离内;低仰角速度产品对地面大风和强降水开始时间有预警指示作用;V型无回波区的出现时间和与强中心的相对位置对强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密自动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1—2016年5—9月大连地区的16个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雷暴大风发生前的探空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雷达产品识别指标。结果表明,按照雷达回波形态演变,将雷暴大风划分为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单体型和弓状型3种类型,影响大连地区最多的是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型雷暴大风。探空资料方面,单体型和弓状型雷暴大风发生前均显示一定程度的层结不稳定和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尤其是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单体型和弓状型大风均产生在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条件下。3种类型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有一定差异。对单体型雷暴大风的预警难度较大,对弓状型雷暴大风可以做到提前1 h以内的预警。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分析了2020年6月5日克拉玛依市一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西伯利亚低槽、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中层冷空气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的演变发展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相吻合,是能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测预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东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着重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1年4月17日广东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触发机制、环流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结构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了此次过程预报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果]锋前气流涡旋、切变线附近的辐合涡旋是这次超级单体的触发因子;850和500hPa明显的西南气流为超级单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逆温层的存在与多地区出现冰雹有很大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超级单体初生地在广西柳州附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东移系统中的一种;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超级单体初生时为活跃的多个小对流单体紧密组合,发展期≥50 dBz的回波合并成单一的块状,成熟期强反射回波区明显逆转,移向沿西江河谷走,过了肇庆东北山地进入平原时移速明显加快;该超级单体成熟期时间约2 h左右。[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天气过程提供可靠的预报依据,以及为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可行性的论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吴忠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3—4日吴忠市一次雷暴大风、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沿西北气流下滑冷空气配合低层切边线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冷下暖的环境场、强垂直风切变促使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与触发;自动站资料分析的辐合线、气旋性切变,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很好的触发条件。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和强度、回波剖面的穹窿结构,径向速度图出现的逆风区和中气旋,高的回波顶高等对冰雹天气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5年5月10~11日桂林市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前期为暖区降水,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垂直的锋面过境时,在有利地形的作用下,雷达回波很容易看到飑线形成,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中;山脉阻挡雷达回波时会使回波快速加强,从而使强对流天气明显加剧;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锋面后细长狭窄的强度在60 d Bz以上、高度在13 km以上的回波带状中。当风廓线从高层到低层伸展为深厚的干层区域时,天气趋于稳定,强对流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8.
文中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观测站2013~2016年夏季(5-9月)强对流天气个例的天气实况和甘南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别以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针对甘南高原夏季不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4a中全州共计 有379站次雷暴、54站次冰雹、157站次短时强降水,通过不同天气形势背景相似分析法与归纳法得出:甘南高原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移动路径和形势特征,分别对不同天气类型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进一步总结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甘南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姚立宏  方琼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40-16442
2008年1月10日-2月5日桂林出现了一次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通过对桂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降雪回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桂林市冬季降雪的回波特征,着重提出了“牛眼”的意义及在降雪量分析中的特征和风廓线产品对预报的指示作用,并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降雪监测、降雪预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为南方降雪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做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1.
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强对流天气空间尺度小、时间尺度短,用常规资料很难抓住,但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到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的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的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产品有助于分析强降水的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的出现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结合天气形势和实况对2017年2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一次分别伴有强降雪和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和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观测结果表明,此次连续降雪过程主要是因为受高空槽的东移运动影响,中低层暖湿空气和急流的连续快速输送和维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强风速急流带造成的上升运动引起强降雨和雷暴的连续发生;暴雪强风速反射率辐合因子造成的回波运动强度一直维持在40 dBZ以上,回波顶高在9 km以上;速度场上零速度线呈“S”形结构,风向随高度顺转,有暖平流存在;中低层“牛眼”结构是暴雪的显著特征;风廓线场上,中低层有明显的西南风急流和风垂直切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模拟呼和浩特一次春季冰雹天气的发展过程。[方法]利用三维积云数值模式,并结合实时雷达回波资料和地面降雹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呼和浩特一次冰雹天气的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发现,在冰雹云发展初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均较弱且辐散层高度较低(4.5 km),Vor出现弱对称偶结构;在冰雹云发展成熟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且辐散层高度明显上升(9.5 km),出现明显的Vor偶对称结构,Qg、Qt值迅速增加且Qt顶部抬升(10.5 km)。模式输出的最大上升气流速度Wm、散度Div、涡度的垂直分量Vor、霰的比含水量Qg、总比含水量Qt、地面固态降水量Rs与理论值、雷达回波和地面实况配合较好。[结论]该模式有能力模拟强对流云发展过程,可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石河子垦区南山一带2007年7月3日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常规产品和导出产品。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下,产生的2个中-γ尺度系统直接导致此次石河子市南山一带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变化、速度场、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质量分数对这次强对流冰雹天气具有相当好的临近预警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连地区近10年的冻土观测资料和地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及冻土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大连地区冻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来,大连地区的土壤冻结深度具有厚、薄、厚的变化特点;大连地区的冻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从整体上来看,大连地区的土壤冻结日期及完全解冻日期呈推迟的趋势,且土壤完全解冻日期的推迟幅度大于冻结日期的推迟幅度;大连地区冻土的持续时间呈增加的趋势且大连地区冻土的持续时间年变化幅度很大。大连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与大连地区冬季的地面温度两者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大连地区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4月11日海南岛强对流天气背景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天气,具有风力强、中尺度强、风暴系统明显、局地性强和灾情严重等特点。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海南岛北部地区的平坦地形、华南中层的干急流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周斌  阳令  戴泽军  刘应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7-21299
[目的]分析2007年7月23日发生在长沙市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为冰雹大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基础。[方法]系统地分析雷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环境条件,并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揭示强风暴在不同的雷达产品中的一些特征。[结果]风暴低层前侧有入流缺口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高层具有强回波悬垂结构、强回波区有中气旋(M)、风暴发展阶段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出现跃增。[结论]新一代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类天气的监测和分析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18.
通过"711"数字化雷达观测,对128个对流单体、复合体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青海海南州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源地及影响海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对灾害性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