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实验数据,用数理统计法对天水市北山黄土崩塌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研究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成因的分析,揭示了该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力学性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天水市北山黄土崩塌灾害以中、小型为主,崩落范围为5~15 m;黄土崩塌的坡高集中在15~40m,坡度集中在58°~906;潜在黄土崩塌的坡高集中在10~38m,坡度集中在48°~90°.结果认为天水市北山黄土崩塌的促发因素为降水、泉水、地震和人类活动,提出了黄土崩塌灾害的防治原则及其适宜性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治理该区黄土崩塌灾害提供理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土质道路侵蚀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和交通.在野外调查研究与定位监测的基础上,对该区土质道路硬地面次降雨侵蚀产流、产沙防蚀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该区土质道路的侵蚀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固原上黄试验示范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拟定了该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思、优化配置方案及实施技术。通过8年试验示范,研究了该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变化,论述了该优化模型的可信度,进而对黄土丘陵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黄土丘陵第一副区山坡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由于长期土壤侵蚀的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虽然全磷和全钾含量相对较丰富,但其有效性不高,土壤水分条件差且多变,土壤肥力贫瘠.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和土壤肥力低下是导致该区山坡地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和合理增加肥料投入是提高山坡地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为了探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应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刺槐林为代表,对该区不同利用年限的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坡度、坡向、坡位等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随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土壤养分指数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符合y=axb模型。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随利用年限的增加量不显著,而速效钾每经过10年就有显著增加,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则保持相对衡定的水平。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养分指数年增长率分别约为0.20g.kg、0.01g.kg、0.69mg.kg、2.27mg.kg和0.04。该区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养分指数约需50年、速效钾约需30年可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土喀斯特与水土流失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喀斯特,是黄土受到潜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地貌景观。这种地貌广泛分布于黄土地区。本文以陕西泾阳县口镇—龙泉黄土覆盖的洪积扇和台原区的黄土喀斯特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喀斯特及其构造基础、黄土灾害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认为:黄土喀斯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构造节理控制了相应地区的黄土喀斯特地貌形态、展布方向和发育程度,是黄土喀斯特的重要构造基础。文章还对黄土喀斯特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黄土喀斯特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新疆博乐黄土磁化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乐地区地处西风区,是新疆黄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选择该区一个厚为11 m的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与分析了磁化率、粒度、TOC、CaCO(3%)等指标。结果显示,磁化率的平均值远远低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磁化率值,磁化率的变化过程也同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相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63~10μm)为主,粘土(<5μm)、细粉砂(5~10μm)和砂(>63μm)含量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粘土和细粉砂与磁化率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砂含量对磁化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物的来源有关;由于TOC含量很少,对磁性矿物的生成和阻碍其老化方面贡献较小,再加上TOC自身的磁性也极其微弱,所以对磁化率的影响较小;CaCO3含量与磁化率相关关系不显著。由此可见,该区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进一步表明在该区如果用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来恢复和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时需要更多的结合其它气候代用指标,多指标分析和合成解释其结果可能更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果园水分蒸散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果树在黄土丘陵区迅速发展,已成为该区区域治理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干旱缺水是该区果树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田间测定研究,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典型地段果树主要生长期(4~10月)内的蒸散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果树蒸散耗水在4~10月间的变化呈双峰型,第1次高峰在6~7月间,属于果树生理最大需水期,第2次在8~9月间,属于果实成熟后的枝条旺盛生长期。根据果树耗水规律,并结合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特征与还林还草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黄土丘陵区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总面积中占到34.81%,而该区在年输入黄河泥沙的总量中占到74%,可以看出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本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黄土高原以至赖以黄河维生的两岸人民工农业持续发展,概述了重建黄土丘陵区生态植被的首要措施是建立以草灌植被为先行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黄丘I副区淤地坝合理利用模式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I副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淤地坝是该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一,坝地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作在对淤地坝系考察、调查、试验观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该区坝系发展中,坝系的合理布设和综合运用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坡面版WEPP模型在川中丘陵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WEPP模型对川中丘陵区盐亭站5个径流小区土壤侵蚀量的预测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模拟发现:WEPP模型对次降雨土壤侵蚀的预测,相对误差在30%以内的占总样本86%以上;对年降雨土壤侵蚀预测的误差较稳定,且相对误差均在15%以内。说明WEPP模型对长时间尺度的土壤侵蚀预测更准确。WEPP模型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预测,通过坡面侵蚀曲线可以明显分出侵蚀发育区、加速侵蚀区和主要侵蚀区;降雨量和平均雨强越大,加速侵蚀区越短,侵蚀量越大;坡长越长,加速侵蚀区越长,侵蚀量越大,最大侵蚀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因解决粮柴短缺问题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约3880万亩,占全流域山丘区总流失面积的44%,其中滥垦山地300万亩,坡耕地1000万亩,坡式梯田500万亩,田间隙地、林粮间作地400万亩,滥樵滥伐林地1680万亩,所导致的土壤侵蚀量达1.2亿t,占总侵蚀量的52%。该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林草植被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引进节能技术,选择优良品种,大搞水土保持,狠抓坡耕地治理,营造薪炭林,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解决流域内因粮柴短缺问题造成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3.
以黄土丘陵林区10a径流泥沙观察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林地开垦后不同侵蚀年限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现,随侵蚀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强度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约有10mm的土层被侵蚀掉,到侵蚀的第10a时,已有100.81mm的土层被侵蚀掉,相当于林地土壤的A层大部分遭到流失。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的下降,土壤性状的恶化,更促使侵蚀程强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14.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墩滩山的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的特点及其对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不断增大,结皮的厚度也渐渐增加,且稳定在0.1~0.3 cm之间;(2)有结皮样地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一般比对照样地的土壤含水量要低,有结皮样地和对照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层深度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逐渐变小;(3)有生物结皮的样地土壤表层0—10 cm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大;10—20 cm土层有生物结皮的样地比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也高,但是差异不如0—10 cm土层明显;(4)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与退耕初期相比,退耕10 a以上样地土壤侵蚀量可减少30%~80%。说明在退耕地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生物结皮改善了土壤表层性质,增强了土壤抗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景观破碎化的三峡库区(重庆)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月  何丙辉  黄世友 《土壤学报》2012,49(4):636-645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传统的数量生态学方法(双向指标种分析与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组成、强度、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22个区县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分类;对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三峡库区(重庆)以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耕地上的土壤侵蚀强度最高,林地、水体和未利用地上侵蚀强度较低;研究区下游和近中游地区土壤侵蚀明显高于上游地区。(2)根据其空间位置,22个区县从东往西划分为农草破碎区、林地破碎区和建水破碎区3个土地利用景观高破碎区域,且土壤侵蚀等级从东向西依次减弱。(3)较强的土壤侵蚀等级能够增加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但是其加剧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的强度同土壤侵蚀等级呈相反趋势(如:强度侵蚀最高,极强度侵蚀其次,剧烈侵蚀低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认识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耕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通过2年(2003—2004年)的小区试验,观测了紫色土坡耕地种作物(小麦-玉米)、饲草(黑麦草)、果树(枇杷)和“果树+饲草”这4种模式的水土流失状况,并用层次分析法等对其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种草和种“果树+饲草”这2种模式,较作物模式显著减少水土流失超过30%,其中“果树+饲草”模式的侵蚀量减少60%以上。同时发现,退耕地如果只种果树,水土流失量反而多于种作物地,揭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地表盖度。效益分析结果表明,4种模式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大小次序是:“果树+饲草”>饲草>作物>果树。  相似文献   

17.
地质破碎,生态脆弱,以坡地农业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典型特征。很多专家认为,水土流失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冲走了植物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流走了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利用经济植物篱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防止长江上游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证明是一项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的产量,显著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证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WEPP)中的土壤可蚀性K值 ,对四川各类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直接相关 ,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在 0 2 68~ 0 3 44之间 ,紫色土的分布面积和K值较大 ,是易遭受侵蚀的土壤。应采取增施有机肥、实行坡改梯等措施 ,加强对耕地、高可蚀性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区坡地侵蚀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黄土丘陵区两种肥力水平的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侵蚀(表土剥离0,5,10cm)和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探讨了坡地不同侵蚀强度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强度侵蚀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P<0.05),其影响程度与土壤肥力有关,高肥土壤侵蚀5cm后呼吸速率较未侵蚀土壤降低了32%,而低肥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14%;(2)两种肥力土壤呼吸的侵蚀效应在干湿交替前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降雨使土壤呼吸速率激增,且放大了表土流失的侵蚀效应;(3)观测期内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无明显相关性,说明短期内影响侵蚀土壤呼吸速率日际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湿度;(4)在计算坡面CO2排放时若忽视侵蚀的影响,将可能高估侵蚀引起的原位碳排放效应。严重表土流失可能通过影响土壤呼吸而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徐燕  龙健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57-159,175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表现出明显的粗骨性土壤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林地、草地和台耕地的土壤物理性状良好,缓解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能有效地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面积农耕坡地和裸坡地的土壤物理性状极差,促进了山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台耕地>林地、草地>坡耕地、裸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