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杂交栉孔扇贝试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唐玉卿 《水产科学》2003,22(2):37-37
杂交栉孔扇贝(又称蓬莱红)是青岛海洋大学与山东省蓬莱市长飞海珍品育苗有限公司用国外栉孔扇贝与山东当地栉孔扇贝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快、耐高温、成活率高等特点。大连晟鑫海产有限公司2001年7月末引进壳高约0 6cm的杂交栉孔扇贝幼贝60万枚,通过采取暂养  相似文献   

2.
祖国各地     
《水产科技情报》2006,33(1):42-43
”中科红”海湾扇贝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课题组培育成功的,先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推广并获得成功。今年11月24日和27日,又有两批移植湛江市中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试养,目前长势良好,标志着”中科红”海湾扇贝南移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2,(8):54
华贵栉孔扇贝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由汕大海洋生物研究所郑怀平教授率领的课题组经过4年多的实验创新和实践推广,系统地研究了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系培育的理论与技术,并培育出贝壳、外套膜、闭壳肌色泽金黄的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系,其类胡萝卜素含量是普通扇贝的10.80至28.95倍,抗氧化能力为普通扇贝的1.34至3.53倍。目前,"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系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省级科技鉴定,新品系培育的关键技术已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授权),累计推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14,(10):47-48
<正>培育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八仙墩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审定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扇贝为基础群体,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择技术,开展BLUP和全基因组育种值评  相似文献   

5.
招远县濒临莱州湾,浅海可养面积10万亩,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多,适宜发展海水养殖。1984年11月从长岛引进栉孔扇贝苗种,1985年7月从乳山县引进海湾扇贝苗种进行试养,结果栉孔扇贝经11个月养殖,壳高63毫米,亩产3.493公斤;海湾扇贝经4个月养殖,壳高47毫米,亩产2.260公斤。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及子一代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20 0 0~ 2 0 0 3年在山东省长岛增殖站进行了以栉孔扇贝为母本与虾夷扇贝为父本 (正交 )、虾夷扇贝为母本与栉孔扇贝为父本 (反交 )、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的苗种培育 ,并在同一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 15~ 18℃条件下 ,正、反交均可正常受精 ,受精率在 90 %以上 ,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 ;成体的外部形态与母本基本相同 ,是偏向母本类型的异源二倍体 ;正交组在第 2年高水温季节栉孔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下 ,成活率达 95 % ,生长速度提高 2 3% ,反交组在苗种中间暂养和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比虾夷扇贝提高 16 % ,生长速度未见显著差别 ;正、反交子一代生殖腺发育正常 ,可排放精、卵。试验证明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子一代 ,外部形态虽与栉孔扇贝基本相同 ,但显著提高了栉孔扇贝的生产性能尤其是抗逆能力 ,远缘杂交育种是解决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杂交子一代已经具有生产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笔者经过总结,探索出一条栉孔扇贝养殖的新路子——“秋放春收”,即改变栉孔扇贝“春放秋收”的传统养殖方式,避开夏季栉孔扇贝死亡高峰期,这种养殖方法经过推广后,有效地遏制了浅海栉孔扇贝养殖滑坡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把其养殖方法介绍如下:一、海区及器材1.海区自然环境条件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大潮升为1.69米,小潮升为1.39米,平均海面1米;潮流,东流流速小,西流流速较大;水深12~15米,盐度变化在28.8~31,pH值在8.1~8.3,透明度在3~6米,底质以泥沙和砾沙为主;浮游生物量平均为178.5万个/米3;水温在0.9~24.3℃。2.养殖海…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Chiamys farreri (Jones et Prestan)属珍贵海产品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沿海,尤以山东、辽宁为最多。当前,沿海许多生产、科研部门对这一新的养殖品种进行了多种方法试养和研究。但是,采用粘着法养殖(简称“粘养”),在国外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摸清扇贝的生长规律,推进扇贝养殖业的发展,现将前几年的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自然感染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3月对导致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可疑病原进行了系统调查 ,在栉孔扇贝体内发现 1种细胞内寄生原核生物。根据该原核生物超微形态结构及所形成的包涵体形态特征及染色性质分析 ,初步确定为类立克次体 (Rickettsia likeorganisms ,RLO)。该RLO大小为 (3.6 2 3± 1.4 35 ) μm× (1.343± 0 .32 6 ) μm (n =4 5 ) ,主要寄生在栉孔扇贝的鳃、消化腺的上皮组织中。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水温及栉孔扇贝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人工感染试验证明 ,RLO可引起栉孔扇贝感染 ,但不形成大面积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 ,RLO对栉孔扇贝不具明显的致病性 ,不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方水都开封市在省“旅游立省”等发展战略指导下,开封市计划在“水”字上有大手笔,特邀上海市委组织部组团协助规划。经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上海市的治水经验,提出了20个有关“水环境”、“水文化”、“鱼文化”的项目。  相似文献   

12.
"北水"企业     
  相似文献   

13.
吴泊君 《水产养殖》2009,30(10):71-72
主要介绍“梅鱼”的外部形态,对其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研究分析,并和翘嘴鲌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对其生物学地位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梅鱼”很可能与翘嘴鲌同属于鲤科、鳊亚科。  相似文献   

14.
新春话"鱼"     
食鱼文化在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许多地方,每逢新春佳节,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菜,其寓意在于"年年有余(鱼)","喜庆有余(鱼)",过年嘛,图个吉祥,图个喜庆!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春节食鱼的风俗可谓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5.
<正> “渔王”是三河市政府授予养鱼大户王振江的光荣称号。王振江是三河市大了河沟一位普通农民,现年50岁,从事渔业生产已有18个年头。昔日的破旧窑坑,如今已是整齐连片、水波荡漾,鱼虾满塘的养殖科技示范基地。用农民的话说,王振江头脑灵活,有股子钻劲,能吃苦不惜力。这就是说他有驾御市场抢抓机遇的能力,有科学进取、大胆创新的劲头,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黄蟹“和”绿蟹“的鉴别方法及两者的蜕壳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华绒螯蟹蟹种中“黄蟹”和“绿蟹”的鉴别方法,报导了用这两种蟹种进行对照饲养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闽西地区,农村采取“烟-稻、鱼”和“烟-莲、鱼”两种种养模式都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值。作者进行了多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烟-莲、鱼”模式,每亩(15亩=1公顷,下同)可比“烟-稻、鱼”模式增收384.6元,且莲田养鱼比稻田养鱼长得快、产量高。  相似文献   

18.
朱仲嘉  林瑞镛 《水产学报》1985,9(3):231-238
本文介绍了对蓝斑背肛海兔生长的研究结果。海兔的生长在幼苗期、营养生长期.繁殖生长期和成熟产卵期是不同的,而且有受水温制约的明显季节差异。根据实验结果,本文对海兔各发育阶段的体重——体长关系、体重生长——时间关系、体重生长率和相对体重生长率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提出了它们的生长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草鱼“三病”和出血病来势凶猛,让广大养殖户大伤脑筋。荥草鱼是荥阳水产良种场在三十多年人工繁育四大家鱼的基础上,用草鱼做母本、团头鲂做父本,自主研发的一个新品种。荥草鱼头尾象草鱼,身体侧扁象武昌鱼,其具有草鱼的生长速度和武昌鱼的抗病能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认为该品种具有前瞻性。2003~2006年,我们进行了鱼种、成鱼的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同时,2006年也进行了水库网箱养殖荥草鱼的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子重组将鲫Mx1基因的编码序列克隆到鲤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构建成能在鱼体内表达的转“全鱼”Mx基因的重组分子.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将含有鲤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和鲫Mxl基因序列的重组片段转入草鱼受精卵中,经人工孵化和养殖获得转全鱼Mx基因草鱼.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分析,证实重组分子成功整合到2月龄转基因草鱼基因组中,为草鱼抗病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