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7个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5个产量性状作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十分显著,说明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这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影响显著.单株产量的配合力效应是各产量因素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的亲本和特球配合力高的组合,最少有1、2个产量因素也表现为高配合力。选配组合时应注意双亲各产量因素的一般配合力均高或能互补而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的亲本。根据一般配合力效应估位(gi)和特殊配合力方差估值(V_■),可把亲本分为4类:(1)gi 高且 V_■大;(2)■高而V_■小;(3)■低而 V_■大;(4))■和 V_■皆小。第一类为较好而第4类为较差的亲本。完全双列杂交和不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估值具有较高的等级相关性,所以可以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作为育种工作中估算配合力的一种简易有效方法。不育胞质和育性恢复基因对杂种小麦的配合力无明显影响。用 B 系杂种代替 A系杂种进行配合力测定,可能在预测 A 系配合力,减少不育系培育盲目性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利用2(不育系)×6(恢复系)两组亲本杂交的12个杂种及其相应亲本材料,研究了20个品质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合本试验结果对供试亲本进行了具体评价,并讨论了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以及在配合力方面亲本选配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单位面筋沉淀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对6个小麦品种的单株产量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豫麦10号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除与西安8号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品种一般配合力效应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特殊配合力方面,豫麦10号与陕农7859、冀麦5418与偃师4号较高,与其它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12×6个小麦品系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供试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产量配合力与产量因素性状配合力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的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近似等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也近似等于生物产量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与收获指数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杂种F_1代的籽粒产量是各组合产量总平均值及其与9种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产量3因素的双亲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乘积相加的产物。此外,还讨论了根据配合力选配强优势组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配合力与杂种F1及亲本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完全双列杂交随机区组试验为基础,从统计角度论证了配合力与杂种F1和亲本间以及配合力间的数量关系:(1)总配合力0与杂种F1间相关系数等于1;(2)一般配合力与亲本间的相关系数等于1.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的相关系数等于0;(3)一般配合力间及其与特殊配合力间的相关系数等干0;(4)导出了4种配合力(和)与杂种F1间的相关系数的简便计算公式以及配合力决定杂种F1的3个基本性质;(4)杂种F1与配合力的线性回归关系式为:杂种F1=…+配合力.  相似文献   

9.
1.1973—1974年度,用7个普通小麦作亲本,按照双列杂交法组配成21个杂交组合,单株籽粒产量的平均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分别是36.8%和15.7%,而且年度的13个杂种小麦,单株籽粒产量的平均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分别是22.5%和10.7%.1975—1976年度,另  相似文献   

10.
11.
本研究利用提型杂种小麦的60个亲本,47个 F_1杂种,在选用性状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亲本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 F_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了提型杂种小麦的亲本选配问题,并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 T 型杂交小麦组合 YUCC-78的后代 F_2、F_3、F_4、F_5、F_6和F 6(F_4),分析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 F_2的产量急剧下降,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推广良种。从 F_2起产量连续下降,直到 F_4下降到最低,F_5和 F_6又有明显地回升的趋势;(2)杂种 F_2的容重和千粒重急剧下降,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推广良种,但 F_2~F_6各世代容重的变化不大,各世代间无显著差异;(3)杂种 F_2的干、湿面筋含量低于常规推广良种,但与常规推广良种没有显著差异。随着世代的向后推移,各世代的干、湿面筋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两组亲本杂交的 F_1杂种及其相应亲本材料,分析了品质性状的相关、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百克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呈负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与湿、干面筋含量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亩产量、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干面筋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沉淀值与单位面筋沉淀值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容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亩产量与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的平均杂种优势最大(11.02%),蛋白质亩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次之(6.97%)其它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较小。不同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变异幅度也有很大差异。除蛋白质亩产量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盖 V_(gca)均高度显著,但只有百克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V_(sca)达显著水准。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远比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重要。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方盖σ~2_(sca)与该亲本所参与杂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以44个杂种小麦亲本(22个恢复系,22个保持系),两个品种,25个杂交组合(F_1)为供试材料,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呈曲线关系:Y=-13.120+3.955x-0.134x_2在一定范围内(D~2≤14.7135),杂种优势随遗传距离增大而增大,直线相关系数 r=0.729超过这个范围,杂种优势随遗传距离的增大反而降低,直线相关系数 r=-0.748,仅有少数几个例外。认为可用遗传距离作为杂种优势预测的一个指标.聚类分析将46个材料聚入13个类群。同类材料间杂种优势相对低于类间材料组合的优势。认为应在不同类群间选择亲本。上位性效应,减值显性基因的存在可能是曲线形成的原因,亦可能与材料适应性有关。研究时对供试材料要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两年分别用两个 T 型不育系和两个恢复系轮配成4个杂交组合、连同亲本和对照、设置7种密度、研究了群体密度对 T 型杂种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各性状的杂种优势、恢复度和自然结实率都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回归方程联立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最后提出了合理利用密度效应、充分发挥小麦的杂种优势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六十四个具有 T·timopheevi 细胞质杂交组合杂种 F_1的优势指数、超亲优势、超标优势和相对优势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杂种 F_1性状,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的表现程度。以简单相关与回归,明确杂种 F_1亲子间关系,从而看出高产组合的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和主穗结实粒数三个主要因素间的互补关系,为进一步选配高产组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主要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春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杂交亲本的配合力,按Griffing的第2种双列杂交设计方案对8个春小麦品种的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其结果为:6个性状的两种配合力的方差均达5%显著水准,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不同亲本、不同性权的配合力差异较大。一般地说,某个性状值高,其一般配合力也高。同时估算了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18.
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II,对冬小麦8个亲本的主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主穗粒数、小穗粒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粒重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和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作用,其余7个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加性效应更加重要.环境对穗部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小,狭义遗传力除单穗粒重较低外,其余7个性状均较高,早代选择有效.宁麦9号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好,宁麦8号和扬麦9号可作为改良穗粒数的骨干亲本,而扬麦158可作为产量育种的适应性亲本.宁麦8号×郑9023、宁麦9号×郑9023和扬麦9号×高优503三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穗部7个性状上均表现正向效应,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点组合.  相似文献   

19.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观察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产量优势表现,并对株高等13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部分三交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交种。三交种单株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剑叶长以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千粒重、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虽然基因加性效应大于非加性效应,但后者仍占相当的比重;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结实率、剑叶宽、粒长、粒宽和粒形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