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究肺炎克雷伯菌诱导大鼠乳腺炎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妊娠Wistar大鼠经乳头导管在第4对乳腺中接种肺炎克雷伯菌建立乳腺炎模型,分别在感染后6,12,24 h采集外周血和乳腺组织,用于血常规、乳腺组织细菌载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L-1β、IL-6、IL-8和TNF-α和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乳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病理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极显著下降(P<0.01)。与感染12 h时相比,肺炎克雷伯菌在乳腺中的数量在24 h时极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和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成功建立肺炎克雷伯菌大鼠乳腺炎模型,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及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在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大鼠乳腺炎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艾叶水提液给家兔饮水,通过ELISA技术和攻毒试验评价其对灭活大肠杆菌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和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利用ELISA、血常规、血生化、定量显色基质法以及RT-PCR等技术,对给药动物抗大肠杆菌(E.coli)固有免疫作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艾叶饮水7 d能极显著增强灭活大肠杆菌诱导的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应答(P0.01),且明显提高免疫动物感染E.coli后存活率;艾叶单独饮水能显著升高血清总IgG、IgA抗体水平(P0.05),增加血液中性粒细胞(P0.05)和血小板的数量(P0.01),明显减少E.coli攻毒12 h后血液中E.coli数量(P0.05)、LPS浓度(P0.01)以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P0.05)。另外,口服艾叶水提液能显著降低E.coli攻毒所致与LPS-TLR4通路相关的细胞因子(TLR4、TNF-α、IL-1β、IRF7、IFN-β)mRNA的过度表达(P0.01或P0.05)。结果表明,艾叶是一种优良的抗E.coli免疫增强剂,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滑动运动和细胞黏附试验,研究羌活油对沙门菌体外致病性的影响。随后,选择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灌胃攻菌建立沙门菌感染小鼠模型,并给予一定剂量的羌活油治疗。通过感染小鼠存活率、靶器官(肝脏和脾脏)菌落定植数、盲肠组织病理学和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等指标评价羌活油对沙门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体外试验显示,羌活油在质量浓度为0.032 g/L时,显著抑制沙门菌的滑动运动水平,显著降低沙门菌黏附至HeLa细胞,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不影响细菌生长和无明显细胞毒性;100 mg/kg体质量的羌活油显著提高沙门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缓解感染小鼠盲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感染小鼠靶器官(肝脏和脾脏)菌落定植数和盲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羌活油是一种治疗沙门菌感染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4.
旨在建立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小鼠感染模型,为抗沙门菌疫苗或药物的研发提供动物评价平台。分别用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腹腔注射4~6周龄ICR雌鼠,根据不同剂量下小鼠的生存曲线来确定最适感染剂量。小鼠按最适感染剂量攻毒后20 h处死,测定脾脏、肝脏、空肠、回肠和盲肠部位细菌载量,并对脾脏和肠道进行病理学观察。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对ICR小鼠腹腔注射的最适剂量分别为5.6×10~8、3.2×10~7和2.5×10~6 CFU/只。鸡白痢沙门菌主要定殖小鼠的肠道,而另外2种血清型沙门菌定殖的脏器更为广泛,可引起肝脏和脾脏病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ICR小鼠感染模型,为沙门菌疫苗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小鼠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探索牛中性粒细胞β防御素5重组蛋白联合利福平在体内抗牛分支杆菌的作用,为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提供试验依据。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感染模型组、利福平单独用药组、利福平与牛中性粒细胞β防御素5(牛β防御素5)联合用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其余小鼠鼻腔滴入牛分支杆菌,200CFU/只,4周后每天皮下注射利福平,连续2周,联合用药组同时皮下注射牛β防御素5,隔2d给药1次,连续2周,1周后采血用于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10浓度,取肺脏、脾脏用于观察组织基本病理变化和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感染模型组相比,利福平组血清中TNF-α(P0.01)和IL-1β(P0.05)浓度显著降低,肺脏和脾脏中的载菌量明显减少,肺组织病理变化显著减轻;与利福平组相比,利福平与牛β防御素5组血清中IL-10浓度显著升高(P0.01),肺脏(P0.05)和脾脏(P0.05)中的载菌量明显减少,肺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牛中性粒细胞β防御素5可协助利福平发挥更强的抗牛分支杆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BB130818)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应用1×LD50和100×LD50菌量分别攻毒感染小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并采集以100×LD50剂量攻毒时小鼠的脾脏、肺脏、肝脏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LD50为50.3 cfu/m L;以1×LD50剂量攻毒36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48 h后可从小鼠肝脏、肺脏中检出该菌;以100×LD50剂量攻毒24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肺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36 h后可从小鼠肝脏中检出该菌;小鼠全身败血性出血,脾脏、肺脏、肝脏均出现病变。说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进入小鼠体内的主要增殖器官首先是心脏、脾脏和脑组织,然后到肺脏和肝脏。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将24只SPF雌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PBS组,LPS模型组,重组UBC13蛋白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和25μg/只),每组6只。LPS模型组与各蛋白剂量组腹腔注射20 mg/kg LPS,PBS组腹腔注射等体积PBS;注射结束1 h后,各蛋白组按相应剂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重组UBC13蛋白,PBS组与LPS模型组注射等体积PBS。给予蛋白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肺脏、脾脏、胸腺及肝脏组织,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脏、脾脏、胸腺和肝脏中IL-1β、TNF-α、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肺脏中i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综合评价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LPS诱导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LPS模型组小鼠肺脏、脾脏及肝脏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均出现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LPS模型组肺脏、脾脏、胸腺和肝脏中IL-1β、TNF-α、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肺脏中iNOS mRNA相对表达量也极显著升高(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UBC13蛋白高剂量组肺脏、脾脏和肝脏中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肺脏、肝脏、脾脏中IL-1β、TNF-α、IL-6及肺脏中iNOS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胸腺中TNF-α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IL-6 mRNA和IL-1β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鼠源重组UBC13蛋白可下调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最佳的预防副结核病的候选疫苗,本研究评价了副结核分枝杆菌(MAP)培养上清、MAP细胞壁和MAP灭活菌体的免疫保护效果。将16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分别为PBS组、菌影(Ghost)组、弗氏不完全佐剂(IFA)组、上清+Ghost组、上清+IFA组、细胞壁+Ghost组、细胞壁+IFA组和灭活苗组,分别经皮下注射免疫后在不同的时间点采集小鼠尾静脉血,利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体效价。三免后以5×10~8cfu/只剂量进行腹腔攻毒。结果显示:细胞壁+IFA组小鼠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p0.001),细胞壁+Ghost组次之(p0.001);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小鼠IgG1的滴度均高于IgG2a (p0.001);细胞壁+IFA组和细胞壁+Ghost组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和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01);细胞壁+IFA组IL-2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p0.001),细胞壁+Ghost组次之(p0.01);细胞壁+IFA组小鼠的肝脏、脾脏和小肠组织的荷菌量显著少于其它实验组(p0.01),细胞壁+Ghost组次之(p0.05),表明MAP细胞壁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机体的免疫反应倾向于体液免疫,且细胞壁对攻毒小鼠的保护效果最好。本研究为反刍动物副结核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表面展示副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AP3007的大肠杆菌活载体疫苗株,本研究将冰核蛋白(INP)作为展示平台,将目的基因克隆于构建的pET-INP表面展示载体中,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对目的蛋白的表达与定位进行检测。将11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组(30只),INP-28a对照组(30只),INP-MAP3007重组菌免疫组(30只),空白未攻毒组(20只),其中对照组INP-28a与重组菌INP-MAP3007免疫组以5×10~5cfu/200μL/只剂量分别免疫INP-28a空菌与INP-MAP3007重组疫苗,PBS组注射等体积PBS,3免后以5×10~8cfu/只进行副结核分支杆菌K-10株攻毒试验,空白未攻毒组不做处理,通过检测各组小鼠抗体水平、细胞因子、CD4~+和CD8~+T细胞亚群、增重率以及肠、肝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综合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目的蛋白MAP3007正确表达且定位于细菌表面;经3次免疫后疫苗组与其他对照组相比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p0.001);攻毒后与其他对照组相比,疫苗组小鼠细胞因子IFN-γ和IL-4极显著升高(p0.001),同时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降低;疫苗组CD4~+T、CD8~+T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01),且疫苗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与未攻毒组基本一致;病理组织学结果发现疫苗组各器官病变情况相对较轻或无显著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表面展示活载体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而提供较好的免疫保护,且可以降低其病理损伤程度,减缓病程。本研究为新型副结核杆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讨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将24只SPF雌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PBS组,LPS模型组,重组UBC13蛋白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和25μg/只),每组6只。LPS模型组与各蛋白剂量组腹腔注射20 mg/kg LPS,PBS组腹腔注射等体积PBS;注射结束1 h后,各蛋白组按相应剂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重组UBC13蛋白,PBS组与LPS模型组注射等体积PBS。给予蛋白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肺脏、脾脏、胸腺及肝脏组织,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脏、脾脏、胸腺和肝脏中IL-1β、TNF-α、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肺脏中i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综合评价鼠源重组UBC13蛋白对LPS诱导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LPS模型组小鼠肺脏、脾脏及肝脏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均出现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LPS模型组肺脏、脾脏、胸腺和肝脏中IL-1β、TNF-α、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肺脏中iNOS mRNA相对表达量也极显著升高(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UBC13蛋白高剂量组肺脏、脾脏和肝脏中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肺脏、肝脏、脾脏中IL-1β、TNF-α、IL-6及肺脏中iNOS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胸腺中TNF-α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IL-6 mRNA和IL-1β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鼠源重组UBC13蛋白可下调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大肠杆菌(E.coli)外膜蛋白酶T(OmpT)的免疫原性及对小鼠的免疫效率,本研究将原核重组表达纯化的OmpT蛋白(rOmpT)免疫小鼠,并以灭活的E.coli 308-2全菌疫苗株作为对照组,通过检测其抗体效价、体外调理吞噬作用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攻毒试验进行保护效率评价。结果表明rOmpT免疫组在二免后14 d其抗体水平可以达到峰值(1∶64 000),并且其抗血清具有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对E.coli的吞噬作用;同时,重组蛋白与全菌免疫组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鼠体内IL-4和IFN-γ的表达。而且重组蛋白免疫组对4个进化种系(Phylogenetic group)的E.coli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60%左右,比全菌免疫组高约10%。研究结果显示rOmpT比全菌灭活E.coli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更有效免疫保护作用,表明rOmpT可以作为E.coli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中国地方三黄鸡为实验对象,检测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急性感染期,雏鸡生长和脾脏中TLR4和TLR15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将2日龄三黄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攻毒组,攻毒组颈部皮下注射100μL含106 CFU肠炎沙门氏菌的PBS缓冲液,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PBS缓冲液。分别在感染后d1和d3(即3日龄和5日龄)记录雏鸡体重和采集脾脏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两组雏鸡脾脏样品中TLR4和TLR15 m 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日龄时对照组雏鸡体重与出雏重相比差异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发生增重停滞,而攻毒组雏鸡体重显著低于出雏重(P=0.018)和3日龄对照组体重(P=0.026);攻毒后d3,对照组体重极显著高于0日龄体重(P=0.000),并且与攻毒组鸡的体重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而此时攻毒组鸡的体重亦增加并超过0日龄体重(P=0.051)。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雏鸡脾脏中TLR4(P=0.023)和TLR15(P=0.000)m RNA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其中TLR15 m RNA表达的上调持续至5日龄(P=0.000);肠炎沙门氏菌对雏鸡体重、脾脏中TLR4和TLR15 m RNA表达的影响,在日龄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效应(P=0.000),且雏鸡体重和脾脏TLR4 m RNA表达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471,P=0.000)。综上所述,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急性感染期雏鸡的体重增长受到严重影响,脾脏中上调的TLR4和TLR15 m RNA表达参与了三黄鸡沙门氏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产蛋期蛋鸡致病特点,采集2022年2-11月感染产蛋期蛋鸡的肝脏等组织开展研究。对病鸡的肝脏、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和血清型检测;取病变的肝脏等组织制备病理切片以观察其病理变化;通过qRT-PCR分析肝脏、脾脏组织中鸡白痢沙门菌毒力基因和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送检的蛋鸡中分离出18株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无色小菌落,多重PCR鉴定和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理切片可见心肌、肝脏及肺脏炎性细胞群浸润和细胞坏死;qRT-PCR检测显示感染鸡白痢沙门菌的病鸡诱导生物被膜相关基因(CsgB、RpoS、bcsA和PagC)、SPI-1基因(HilA、InvA、PrgH和SipC)和SPI-2基因(SteE、RcsC、SseL和SpiC)等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感染产蛋鸡的肝脏中IL-1β、IL-6、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上调,IL-18和IFN-γ表达水平降低;脾脏中IL-6高度表达,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中感染病鸡组织中鸡白痢沙门菌使生物被膜、SPI-1、SPI-2相关毒力基因和TH2分泌的细胞...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新疆部分地区E.coli O157∶H7的感染情况和菌株致病性,从新疆阿克苏、伊犁、塔城3个地区的牛场采集新鲜粪样564份,对E.coli O157∶H7进行分离与鉴定。利用E.coli营养肉汤(EC肉汤)对样品进行增菌后,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平板选择性培养,再经过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培养基(MUG)的筛选,对疑似菌株进行生化和PCR鉴定,并将分离鉴定到的菌株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从伊犁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出2株E.coli O157∶H7(Y166和Y226),其检出率为0.88%;小鼠攻毒试验中,Y166和Y226试验组小鼠在48h内全部死亡,具有一定致病性;从阿克苏、塔城所采样品中未分离到E.coli O157∶H7。  相似文献   

15.
探讨山豆根多糖对PRRSV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将7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7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G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依据前期已经建立氧化应激模型的感染条件,D组、E组、F组、G组小鼠于试验第1、2、3天分别采用口服、滴鼻和腹腔注射3种途径联合感染PRRSV病毒原液1.0mL/只,A组、B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只。第4、5、6天,A、D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10g。B组小鼠腹腔注射5.0mg/kg的脂多糖(LPS)溶液,C组、E组、F组、G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山豆根多糖(200、50、100、200mg/kg)。供试小鼠均于第14天处死,并取其脾脏制备匀浆。采用ELISA检测脾匀浆中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显示,PRRSV感染小鼠后能升高小鼠脾脏匀浆内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水平,50mg/kg~100mg/kg剂量的山豆根多糖能降低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表明,山豆根多糖能有效降低PRRSV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火炭母口服液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火炭母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阳性药物组小鼠灌胃庆大霉素(20 mg/kg),火炭母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16、8和4 g/kg火炭母,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等体积的PBS,连续给药8 d。预防性给药2 d后,空白对照组小鼠灌胃0.2 mL PBS,其他组小鼠一次性灌胃0.2 mL 5×104 CFU/mL鼠伤寒沙门菌溶液。给药结束后处死小鼠,解剖取肝脏,制作组织切片并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平板培养基培养肝脏组织悬液检测小鼠肝脏载菌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α干扰素(IFN-α)、IFN-β、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肝脏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有淤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明显肿胀、排列紊乱,胞质染色加深,肝细胞坏死和凋亡;经火炭母处理后,高剂...  相似文献   

17.
取SPF级昆明小鼠进行RT雾化攻毒。攻毒后每隔一段时间通过BCA法测定小鼠支气管灌洗液BALF上清中总蛋白浓度,ELISA法测定小鼠BALF中致炎因子TNF-α、IL-6、IL-1β浓度,利用RT-PCR检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LR4及其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小鼠吸入1/150LD50剂量雾化RT后,BALF上清总蛋白浓度增加,IL-1β、TNF-α浓度12h时达到最高值,IL-6浓度48h达到最高值。攻毒后12,24h时TLR4表达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0.01P0.05);12h时MyD88表达高于空白组,差异极显著(P0.01)。12h时IRAK-1、IRAK-4、TRAF6表达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0.01P0.05)。结果表明:小鼠吸入1/150LD_(50)剂量雾化RT,肺部发生炎症且肺泡组织通透性增加;低浓度蓖麻毒素攻毒后可刺激肺泡巨噬细胞TLR4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下游MyD88、TRAF6、IRAK-1、IRAK-4等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主要通过MyD88途径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新孢子虫急性感染对小鼠体内不同器官中Toll样受体3(TLR3)表达的影响,试验将培养、纯化的新孢子虫Nc-1株速殖子通过腹腔注射途径感染5周龄C57BL/6小鼠(8×106个速殖子/只),感染后第2天和第8天分别采集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脑,通过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各器官中TLR3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脾脏和肺脏中TLR3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 05或P0. 01),其中脾脏中第2天和第8天TLR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6倍或9倍,肺脏中TLR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4倍;肝脏和心脏中TLR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2倍,但差异均不显著(P0. 05),脑中TLR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新孢子虫急性感染可上调小鼠多个器官中TLR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大肠埃希菌对小鼠肠绒毛生长和肠三叶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牛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再生的相互关系。选取Balb/c小鼠,分成空白对照组、Brdu组(Brdu)和E.coli感染组(Brdu+E.coli),并于不同时间点(6、12、24、30、36、48、60h)采集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用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并测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中Brdu阳性信号;用PAS染色检测杯状细胞数;用real-time PCR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TF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Brdu组肠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E.coli感染小鼠肠组织6h^36h后,十二指肠、空肠绒毛萎缩或崩解成碎片脱落,隐窝变深;其他时间未见明显变化。E.coli感染小鼠后6h^36h,Brdu阳性信号在上皮细胞中的移动距离极显著高于Brdu组(P<0.01)。E.coli感染小鼠后6h^60h,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杯状细胞数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Brdu组(P<0.01)。E.coli感染小鼠后6h^36h,小肠组织中ITF mRNA表达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Brdu组(P<0.01)。牛源致病性E.coli感染小鼠后,既可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抑制ITF mRNA表达,也能够促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鼠李糖乳杆菌GR-1(L.rhamnosus GR-1)在大肠杆菌感染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过程中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本试验将BEECs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加入5 mL培养基)、E.coli攻菌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L.rhamnosus GR-1单独处理组(提前3 h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和L.rhamnosus GR-1保护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孵育3 h后去掉上清液,再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E.coli对BEECs形态的损害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2和NF-κB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li攻菌6 h后,与E.coli攻菌组相比,L.rhamnosus GR-1保护组BEECs形态保持完整,且TLR2、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