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石雷 《玉米科学》2007,15(2):001-004
我国育种者从美国商业杂交种中分离了许多二环系,逐渐形成了PA(Reid)和PB(non-Reid)两大种质群,并利用这些二环系改良国内种质,取得了明显成效。PA种质是目前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的主要A类种质,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我国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而PB种质在引入抗病、耐逆基因的同时,倾向于破坏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瓦解了我国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同时也造成对热带种质的盲目利用,使得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杂种优势模式变得复杂化。目前直接对商业杂交种的分离选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育种思路与杂种优势模式的混乱。正确利用国外商业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和改良种质,对于制定今后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指导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因工程技术与油菜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油菜脂肪酸代谢的基因工程改造,抗虫、抗病、抗(耐)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及基因工程杂交油菜品种等方面,综述油菜基因工程育种取得的进展,提出在今后的油菜育种中,基因工程技术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疆耕地盐碱化日益严重,棉花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新疆棉花增产、稳产及可持续发展.通过近年来盐胁迫对棉花的影响以及拟南芥、烟草、棉花等植物中的耐盐相关基因研究进行分析,归纳了耐盐相关基因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得出了转基因耐盐棉花品种在生产上利用较少,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是现有品种在提高棉花植株的耐盐性程度上有限和转化效率低)结果;提出了"加强各个研究单位的合作,挖掘耐盐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关键功能基因的启动子,建立适合棉花的耐盐基因转化体系"的棉花耐盐育种思路;同时研究棉花的耐盐胁迫机制,选育耐盐种质资源,为开展棉花耐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了29个杂交水稻组合亲本间(18个不育系和11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29个亲本所配组合(47个)的F1表现,研究了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9*),而与其他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说明功能基因标记有可能应用于杂交水稻杂种优势预测,但得到的相关系数偏小,还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理论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商业化育种实践中,不同群体(系)之间杂交第一代往往表现出杂种优势,这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主要包括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以及上位性、杂种优势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等理论解释。在综述不同杂种优势假说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实践,阐述H_(F_1)=Σdy~2的实用性,讨论并探讨杂种优势形成的双亲基因频率差异互补理论,提出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的群间选系组配观点。此外,还讨论了一些改良和创新杂种优势类群的玉米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6.
GLK(GOLDEN2-like)转录因子是GARP转录因子超家族的成员,可直接激活大量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靶基因,包括叶绿素生物合成、光捕获和电子传输相关的靶基因,在植物生理活动过程和非生物胁迫应激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解析甘蓝型油菜GLK基因家族,探究其与油菜响应盐旱胁迫的相关功能,本研究在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出159个BnaGLK基因,对其进行了基因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模式等分析。结果表明,159个BnaGLK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它们可被分为9个亚族,每个亚族中BnaGLK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和结构都非常相似。启动子分析发现了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特别是干旱响应元件。选择在油菜叶片中高表达的8个BnaGLKs进行了盐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揭示BnaGLK基因在油菜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GLK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壤盐渍化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开展甘蓝型油菜耐盐机制研究和QTL分子辅助 育种极为迫切。本文在简述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危害及植物缓解盐胁迫机制的基础上,概述了盐胁迫对甘蓝型油 菜不同生长时期的影响以及萌发期和苗期耐盐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并对我国耐盐油菜品种选育进行了展望, 期待为进一步开展甘蓝型油菜耐盐机制的研究、选育耐盐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授粉控制系统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关键一环。其中,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CMS)是目前较理想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创制新型的授粉系统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芥菜型油菜莫利(M. arvensis)CMS是印度Prakash等人于1998年创造的一个新型油菜细胞质系统,该系统不育系育性彻底稳定,无不良胞质副效应,目前在印度已应用于芥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本文综述了该不育系统的创制、雄性不育基因研究、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以及该系统在芥菜型油菜育种上的应用,旨在为油菜杂交种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地盐碱化造成大豆产量大幅度降低。了解大豆耐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有助于挖掘盐碱地大豆产量潜力。迄今为止从耐盐大豆种质中已分离筛选出一批耐盐相关基因,其它植物中分离的耐盐基因有些也已被用于大豆耐盐研究,研究这些基因一方面可以揭示大豆耐盐机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豆耐盐性。为此,从近几年有关大豆耐盐基因的遗传、挖掘与筛选、分子标记、基因定位与克隆、转化及表达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对大豆盐胁迫耐受相关基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大豆耐盐相关基因的快速准确定位及耐盐高产新种质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一批甘蓝型普通油菜和单、双低油菜品种(系)及其组配的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相结合的系统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与育种实践所获得的结果一致.现有甘蓝型油菜(包括双高和单、双低油莱)品种(系)间存在着抗耐菌核病性的显著差异,用强耐病性亲本组配的杂交和回交1代2代,均具有明显的偏亲本的强耐病特性,并表现强耐病性为部分显性,表明基因型间存在耐病性差异.这种耐病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56%~64.8%).在今后育种中选用强耐病亲本杂交或回交,并加强早期世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就可能选育出耐病性强的单、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获得一批耐菌核病性强的单、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和系选材料,并为优质抗耐病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分离鉴定和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受低温胁迫时的共表达网络,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 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方法,利用2个抗冻响应有差别的甘蓝型油菜材料HX17和HX58不同低温处理的36 个RNA-seq数据,通过过滤低表达基因,筛选表达水平变异最大的前15 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共鉴定到16 个基因共表达模块。结合转录因子预测、冷相关基因预测、模块基因的gene ontology(GO)富集及表达分析,确定了 brown模块为响应冻害胁迫的共同模块、pink模块为HX17耐寒特异性模块,并构建了基因共表达网络,为油菜抗寒/ 抗冻机制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较栽培大豆有更广的遗传多样性,在组学水平整体分析其基因表达模式对筛选抗旱关键基因、 解析干旱胁迫响应调控网络和促进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EG6000模拟干旱胁 迫处理第0 h、6 h、12 h、24 h和48 h的30d苗龄野生大豆RNA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1796条糖代谢途径相关序 列。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通路注释的差异基因最多,半乳糖代谢途径次之;在获得的10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干旱 胁迫处理第12 h差异表达基因最多;对以上109个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以节点度>10为标准筛 选中心节点,共获得8个关键基因。为进一步研究野生大豆干旱胁迫下的糖代谢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供试21 个杂交中籼三系组合和两系组合产量优势及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系组合产量相对有较高潜力,表现为库大粒多,相对差异极显著,且穗数、结实率并不因穗大而降低。认为三系和两系组合提高产量途径相同之处是要保证穗数,不同之处是三系组合的选育要着眼于增大穗型,提高结实率,两系组合则在大穗基础上增加实粒数,并提高籽重。  相似文献   

14.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宁杂1838为材料,通过在基质中拌入烯效唑,设置0、20、40、60和80μg/L共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测定毯状苗在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器官干重,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对油菜毯状苗的调控效应,以探索适合机械移栽的育苗基质及轻简优化培育方法。结果显示,基质中拌施烯效唑后,苗高明显降低,根颈长度变小,根颈增粗;根据回归方程推算,基质中拌入33.7μg/L烯效唑时明显抑制油菜毯状苗伸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对存苗数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出叶数,促进根颈粗壮,壮秧效果显著,最适合机械化移栽,因此认为此浓度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大豆(Glycine max(L.)Merill)是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盐胁迫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的主要非 生物胁迫因素。耐盐基因的挖掘对培育大豆耐盐品种至关重要。本文一方面总结了通过正向遗传学获得的大豆 耐盐相关数量性状位点或基因,如萌发期耐盐性主效基因GmCDF1(Glyma.08g102000)、2个出苗期QTL(分别位于6 号和14号染色体);苗期耐盐性主效基因GmSALT3(Glyma03g32900)以及位于G连锁群的QTL。随着对大豆耐盐性 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大豆萌发期、出苗期、苗期的耐盐性无直接相关性。另一方面总结了通过反向遗传学途 径获得的参与离子运输、转录调控等耐盐性基因,以及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转入外源基因提高大豆耐盐性的研究进 展,期望为解析大豆耐盐分子机制和耐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耐盐自交系郑58和盐敏感自交系昌7-2为材料,分析供试材料在无胁迫(CK)和200 mmol/L NaCl溶液胁迫下5 h的转录组数据。与无胁迫(CK)相比较,在郑58和昌7-2分别鉴定出390和421个上调、390和421个下调差异基因。对耐感材料间共同上调和郑58特有上调DEGs进行GO富集、REVI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以及重点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郑58和昌7-2间共同上调DEGs显著富集的条目包括对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内质网应激反应等GO条目;郑58特有上调显著富集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化学物质的反应等GO条目。共同上调DEGs仅在共单萜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上显著富集;郑58特有上调DEGs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等6个通路上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两个通路上分别有9和7个相关基因,耐盐自交系郑58上调的转录因子在MYB和NAC家族分布数量较多。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基因以及MYB和NAC家族基因可能与玉米耐盐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河南省在2003-2016年平均单产为2288.6kg/hm2,比1978 -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选育甘蓝型春油菜波里马不育胞质三系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青海春油菜生态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单,双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绝大部分能正常生长适时成熟,这些品种资源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测交和连续回交,大部分半冬性品种的回交后彻底不育,而春性品种的后代出现微粉。半冬性品种转有的不育系或恢复系与春性品种转育的恢复纱或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优势明显。今后春油菜区在马不育胞质三系杂种的选育,应用长江中游双低半冬性品种(系)转育的不育系与加拿大和欧  相似文献   

19.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了常规育苗基质中不同细土添加比例处理,通过测定不同时期菜苗的农艺性状、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等,探索适合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常规育苗基质适宜的拌土比例。结果显示,常规育苗基质中分别加入50%和30%的过筛细土,秧苗的根颈粗、干重、子叶大小及其增速最优,移栽前毯状苗存苗率和株高分别高出其它处理10%以上。综合油菜苗素质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常规育苗基质中添加30%细土作为油菜毯状苗育苗基质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