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过对3个甘蔗品种不同虫节率蔗茎与健康蔗茎,全虫节段与无虫节段的螟害甘蔗的甘蔗蔗糖分和蔗汁品质分析表明,螟害蔗茎的甘蔗蔗糖分随着虫节率的增加而降低,呈直线回归关系.螟害蔗茎的蔗汁品质比健康蔗茎的低.全虫节段比无虫节段甘蔗蔗糖分降低了1.46~2.90个百分点,重力纯度降低了1.74~4.28个百分点.螟害蔗茎为甘蔗生长中后期受螟虫危害所致.防治甘蔗生长中、后期螟害是一项提高甘蔗蔗糖分和改善蔗汁品质,提高甘蔗产量和甘蔗综合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柳城05-136’、‘桂糖29’和‘桂糖42’三个甘蔗品种在不同时长水分胁迫下蔗茎重量、糖分、锤度和简纯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究甘蔗砍收后浸水胁迫对其重量及蔗糖分等的影响程度,旨在为榨季制糖企业评估及解决多雨天气条件下甘蔗砍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泡水6 h、24 h和48 h与不泡水相对应处理时长相比,其重量增幅为1.27%~1.70%(平均1.50%)、1.13%~1.45%(平均1.32%)和1.20%~1.88%(平均1.62%),砍收后48 h内的蔗茎受水分胁迫表现出吸水-释放-再吸水的过程,而蔗糖分、锤度和简纯度均随着泡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泡水6 h的蔗糖分下降0.19~0.20个百分点(平均0.20个百分点),24 h降幅为0.08~0.71个百分点(平均0.34个百分点),48 h降幅0.31~0.84个百分点(平均0.51个百分点);泡水6 h、24 h和48 h简纯度平均分别下降1.98、2.01、2.58个百分点。未泡水而自然堆放48 h的蔗茎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上与之相反,蔗茎重量逐渐下降,蔗糖分和锤度先小幅下降,然后大幅增加;简纯度先增加,然后下降,再上升。与避雨免晒自然存放的甘蔗相比,砍收后受浸水胁迫的甘蔗重量更重,蔗糖分更低,品质更差。  相似文献   

3.
就甘蔗机械收获的原料蔗品质对制糖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机械收获原料蔗进厂指标如何制定提出建议.对机械收获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甘蔗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会遭到一种或多种害虫的为害.如甘蔗苗期,蔗瞑幼虫及地下害虫从近地面叶鞘处蛀入茎内及根部进行为害,造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幼虫从蔗茎地上部蔗芽或根带生长带侵入造成瞑害节.据笔者在仙游、惠安等县调查得出:常年蔗瞑为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为5~8%,瞑害节率为7~13%,甘蔗受害后蔗茎产量减少约为3~5%,糖产量降低1%以上(绝对值),且增加蔗茎的纤维含量,影响蔗糖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甘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降低制糖成本、提高糖业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用甘蔗制糖,再加工成各种食品;利用蔗稍、蔗叶作饲料或饮料;利用糖厂的酒精废液、滤泥等作肥料;利用甘蔗副产品制酒精、味精、酵母等,可使甘蔗资源实现多次增值,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6.
2003年,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由于崇左市组织实施了甘蔗生产“六化”(良种化、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利化、契约化)示范片,原料蔗产量获得较高产量。据2003年12月市政府组织甘蔗生产(六化)示范片检查验收,平均亩产原料蔗7.255吨。龙州县科技局示范片亩产原料蔗9.79吨(新台糖25号);江州区科技局示范片亩产原料蔗8.43吨(新台糖25号)。同时,市县调进大批新台糖25号和粤糖93-159甘蔗良种,建立良种繁殖基地8160亩,设立高产高糖示范片。全市含地区推广甘蔗良种面积210.6万亩,占甘蔗面积242万亩的87 % ,比上年增加23.1个百分点。崇左市甘蔗生产…  相似文献   

7.
《广西蔗糖》2010,(2):48-48
一、在洪水退落时迅速将蔗叶上的泥浆洗掉,有条件的可人工或机械喷水淋叶,洗掉叶面泥浆,同时将斜倒的蔗株扶正,使它能充分利用光能,恢复快速生长。甘蔗是典型的C4喜光作物,光照的强弱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对甘蔗的生长和发育直接产生影响。甘蔗受洪涝危害后,一方面由于洪水浸泡,植株及蔗叶表面蒙上一层泥浆,加上部分垃圾类粘挂,水退后风干硬化,遮挡叶面,降低光强,影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甘蔗花叶病对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蔗02-588、云蔗99-601及RB76-5418三个甘蔗品种健康和感病(甘蔗花叶病)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叶片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量均极显著地高于感病叶片,甘蔗感染花叶病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三者减幅在10%~60%之间。同时,分析发现叶绿素a、b下降幅度不同,这可能与感病情况和具体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9.
1 问题的提出 东乡糖厂日处理甘蔗2000吨,设备满负荷运转需原料蔗总量20万吨。我县提出原料蔗总产20万吨目标已四年,可是年年实交蔗都在10万吨左右徘徊,只达到设备能力50%左右,且有继续下降趋势,支柱产业没有真正挑起大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约因素:1.1 甘蔗产量低,蔗农收入少,对甘蔗生产无信心无积极性,只是被动地去接受任务。1.2 甘蔗糖分低,产糖率低;糖厂增大原料蔗收购各种费用,万吨蔗利润低,降低了国  相似文献   

10.
甘蔗采后于2℃贮藏,随着贮期延长,蔗茎的呼吸强度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高峰出现。蔗汁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和酒精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贮藏前期,蔗汁中/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其中以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较为显著。甘蔗采后蔗糖含量下降是转化酶和呼吸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甘蔗在中国糖料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甘蔗叶是一种储量巨大且亟待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目前对甘蔗叶生物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有效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本研究引入新兴的农业生物力学研究理论,结合工程学、生物学、工程力学和工程材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甘蔗叶拉伸力学性能、甘蔗叶剪切力学性能、甘蔗叶力学性能,为研究甘蔗叶的生物力学特性寻找到有效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为甘蔗叶粉碎还田、甘蔗叶沼气利用预处理机械,以及甘蔗剥叶、收获等机械的研究开发、优化设计、计算机仿真及智能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往每年榨季糖料蔗砍收后,在田间留下大量的蔗叶(叶梢),通常以就地焚烧的方式处理。但近年来因污染环境已被明令禁止。如何有效处理利用糖料蔗叶,已成为糖料甘蔗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糖料蔗叶的营养成分,以及蔗叶还田、蔗叶作为饲料、栽培食用菌、生产木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存在问题。建议通过研究开发小型实用多用途的蔗叶粉碎机械设备,形成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蔗农提供蔗叶粉碎还田作业服务;研发推广蔗叶回收机械,扩大利用蔗叶处理加工生产规模,形成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多头并进,有效处理利用糖料蔗叶,以促进蔗糖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主要性状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种植面积、单产、含糖、产糖量、原料与制糖成本和制糖企业等方面对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甘蔗收获后因不能及时入榨,堆积储存过程中甘蔗劣变造成蔗糖含量下降,给糖厂带来损失。为了探究甘蔗机收后储存过程中糖分损失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DM540-CPS系统高速粉碎茎段,置于20℃和37℃中储存,连续检测茎段的理化指标变化。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储存时长、环境温度和甘蔗品种3个因素对甘蔗储存过程中蔗糖含量、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确定在甘蔗储存过程中劣变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储存前12 h内蔗糖损失率高达30.87%,pH由5.5降至4.0左右,真菌数量显著增加。3个环境因素中,储存时长是影响劣变程度的最核心因素,较高的环境温度能加快劣变发生,甘蔗品种影响蔗糖含量但不影响劣变程度。因此,糖厂应尽可能将采收安排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天气中,并于12 h内完成压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应用飞机大规模喷施抗旱型增糖增产剂的实际效果,为在生产上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实现增产增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于广西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共2 400 hm2,以后分别调查其对甘蔗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后甘蔗绿叶数和叶绿素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蔗汁锤度和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和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分,其中以2009~2010年度喷施50 d时表现最为明显,新植和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2.23%(绝对值,下同),新植蔗增糖效果优于宿根蔗;不同时期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33%。甘蔗株高、茎径、单茎重有一定的提高,平均甘蔗产量比对照增加14.3%,以宿根蔗增产效果优于新植蔗。应用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防止甘蔗叶片早衰,实现增糖增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后期灌溉对宿根蔗蔗糖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西干旱条件下对两个甘蔗品种的宿根蔗,于生长后期分别进行灌溉和不灌溉(对照)处理。结果表明灌溉处理的甘蔗蔗糖分明显高于对照。对甘蔗叶片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灌溉处理的过氧化物酶、NADP-苹果酸酶、ATP酶、酸性转化酶活性及水生蛋白质和蔗糖含量均有所提高,还原糖含量降低。对干旱相对较敏感的桂糖11号,叶片的呼吸强度和叶绿素含量也以灌溉处理的较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调查、取烟样室内分析测定和工业验证的方法,考查了株洲市茶陵县腰陂基地单元高端卷烟原料定制化项目烟株农艺性状,C2F、B1F、B1FO的总植物碱,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并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业验证烟叶可用性类型。结果表明,田间烟株营养充足,生长正常,烟叶发育良好,能按时从下而上依次成熟,形成了生产高端卷烟原料的物质基础;C2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协调性好,工业可用性分类定位为一类卷烟原料;B1F和B1FO烟叶的淀粉和总植物碱含量在适宜范围内,但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偏低,致使糖碱比值低,工业可用性分类定位为二类卷烟原料。  相似文献   

20.
对蔗汁纯度、蔗汁转光度以及还原糖分随蔗汁蔗糖分增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的湛江地区7个主要甘蔗品种各项品质指标表现为:在甘蔗成熟过程中,不同品种甘蔗随糖分积累的同时,纯度(包括简纯度和重力纯度)均不断增加,简纯度和重力纯度在交互变化,两者存在一个交点,交点后的纯度曲线趋于平稳。还原糖总量逐渐减少,但在成熟过程中,出现小的波动,转光度变化趋势与蔗汁蔗糖分最为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对7个甘蔗品种蔗汁的6个主要品质指标,包括甘蔗蔗汁糖分(Suc)、还原糖分(Rs)、重力纯度(GP)、转光度(pol)、简纯度(AP)和锤度(Bx)进行数据分析。回归分析表明:甘蔗蔗汁糖分与其它5个品质指标呈线性关系。简单回归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方程为:Suc=-4.47724939 0.03952629895AP 0.6598210692pol 0.3513029685Bx,方差分析表明多元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为0.9974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