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采用29对微卫星标记对北京油鸡保种群192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通过计算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频率、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了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在2~14个之间,观察等位基因数平均为5.90个,多态信息含量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9,均大于0.50,表现为高度多态性;除MCW0069、ADL0112、MCW0183、LEI0234和MCW0016 5个位点,其余微卫星位点都处于基因平衡状态。说明北京油鸡保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北京油鸡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榆垡种鸡场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存,研究结果对该品种的保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基于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的19个地方鸡种遗传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地方鸡种的遗传进化,发掘重要种质特性基因。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RAD-seq测序鉴定19个地方鸡种(每个品种按照家系选取30个个体,10公、20母)基因组SNP标记,计算观察杂合度(Ho)、核苷酸多样度(Pi)、近交系数(Fis)、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等遗传统计量指标,分析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通过选择信号检测鉴定基因组受选择基因。结果表明,在19个地方鸡种中鉴定出400 562个SNPs标记。瓢鸡(PJ)和文昌鸡(WC)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246 8、0.243 0,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278 1、0.265 5;河南斗鸡(DJ)的遗传多样性相对匮乏,Ho为0.156 0,Pi为0.175 2;东乡绿壳蛋鸡(DX)和边鸡(BJ)的近交系数最高(Fis>0.160 0)。瓢鸡与文昌鸡、惠阳胡须鸡(HX)、藏鸡(ZZ)、大围山微型鸡(WX),惠阳胡须鸡与文昌鸡,藏鸡与茶花鸡(CH)间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100 0),对应的基因流最高(Nm>0.240 0)。河南斗鸡与其它品种间的遗传分化均处于较高水平,与其中15个品种间的Fst>0.200 0、Nm<1.000 0。遗传聚类分析(2个引入品种做外群)将地方鸡种总体上分为5类,与品种形成历史和地理分布基本吻合。通过选择信号分析,在19个地方鸡种合并群体中检测出9个常染色体上的26个区域受到选择作用,包含31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受选择基因广泛参与免疫系统调节、生殖机能调控、应激响应、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利用基因组SNP标记能更全面准确地揭示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选择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地方鸡种抗逆抗病特性、配子活力及行为等方面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6.
7.
8.
基于BLUP和GBLUP方法估计北京油鸡胴体和肉质性状遗传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比较不同方法对遗传参数估计的差异,为未来北京油鸡胴体和肉质性状选育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和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GBLUP)两种方法对北京油鸡的胴体和肉质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从系谱较为完整的北京油鸡群体中,选择100日龄体重相近的公鸡615只,测定其100日龄体重(BW)、屠宰率(EP)、胸肌率(BMP)、腿肌率(LMP)、腹脂率(AFP)、嫩度(T,以剪切力值表示)和肌内脂肪(IMF)等性状,并用SNP芯片(Illumina, 60K)进行个体基因分型。结果表明,除IMF和剪切力(SF)遗传力基于两种方法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外,其余性状利用两种方法得到的遗传力估值差异较小;除嫩度外,GBLUP方法估计的遗传力均低于BLUP方法。所有胴体相关性状中,除屠宰率遗传力为低遗传力外,其余性状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嫩度呈现低遗传力,而IMF基于BLUP法和GBLUP法的估计遗传力分别为中等(h2=0.256)和低遗传力(h2=0.107)。基于BLUP方法,IMF与BW、BMP和SF 3个性状间均呈高度遗传负相关(-0.572、-0.420、-0.682),与EP的遗传相关为中度负相关(-0.234),与AFP的遗传相关为中度正相关(0.420);基于GBLUP方法,IMF与BW、BMP和SF 3个性状间均呈高度遗传负相关(-0.808、-0.725、-0.784),与EP的遗传相关为高度负相关(-0.626),与AFP的遗传相关为低度正相关(0.097)。综上,对于某些性状,基于传统的BLUP方法与新的GBLUP方法得到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育种工作中,为提高育种效率,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北京油鸡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北京油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北京油鸡0~20周龄的生长情况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发现,6周龄前北京油鸡公、母鸡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8周龄后公鸡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鸡,母鸡的发育高峰(8~10周龄)要早于公鸡(10~12周龄)约2周。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北京油鸡生长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92,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最高(公R2=0.995,母R2=0.996)。对Gompertz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公鸡的极限体重(公∶2681 g,母∶1738 g)、拐点时间(公∶10.791周,母∶7.758周)和拐点体重(公∶986.285 g,母∶639.375 g)均大于母鸡。本研究运用3种模型对北京油鸡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与分析是可行的,其中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这一结果为北京油鸡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油鸡的起源、分布及选育情况,重点描述了该品种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和利用现状,同时,提出了北京油鸡的开发利用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围绕北京油鸡的提纯、复壮、净化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北京油鸡的保种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培育优质北京油鸡配套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北京油鸡纯系(Y系)与北京油鸡合成品系(G系)进行正反杂交,观测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体尺、外貌性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并比较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Y系与G系的正反交组合不仅在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相应的肉质性能上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而且杂交后代能够很好地保持北京油鸡的外貌特征;在正反交组合中,以Y系为父系、G系为母系的正交组合(YG)表现的更为优秀。说明北京油鸡在优质鸡育种和杂交利用上更适合做父系,以充分利用其优良的遗传品质。 相似文献
15.
北京油鸡的保种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北京油鸡的提纯、复壮、净化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北京油鸡的保种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北京油鸡养殖为例,介绍了北京油鸡林下散养模式,此模式同样适合土鸡散养。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和技术,通过林下散养、种养结合,促进养鸡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主要研究了散养条件下北京油鸡整个产蛋期间(19~65周)的就巢产蛋行为发生及其特性表现.选用600只18周龄的北京油鸡蛋鸡,为便于行为观察记录随机分为6组,每组单独观察.19~65周龄期间每周末观察记录各组鸡只就巢、产蛋行为发生情况,特别是37~55周龄期间每周选1d由两位专门人员进舍观察记录3次(10:00~11:00、16:00~17:00、20:00~21:00),每组10分钟.结果表明:北京油鸡预产期间(19~21周),产蛋行为表现少(<1%),此时鸡只无就巢行为发生.产蛋前期(22~28周),鸡只产蛋行为随周龄逐渐增加,尤其是29周之后产蛋行为表现频繁时(58.13%),就巢行为也开始增加并频繁发生(9.47%);而产蛋后期(44周后)产蛋行为显著降低时(46.18%),就巢行为却并没有减少很多(8.29%).37~55周期间油鸡就巢两次的比率占总体典型就巢行为发生的54.7%.平均就巢持续时间,就巢一次的要大于就巢两次的(20.4 d>17.8 d),典型就巢行为发生率小于非典型就巢行为发生率(9.5%<12.7%).最后总结了北京油鸡的就巢产蛋行为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阶段性、明显的目的性,记忆性,个体差异性,对声、光的敏感性,以及发生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多趾是北京油鸡的一个重要遗传特征,育种工作中双五趾个体会被优先保留下来。为了解北京油鸡多趾性状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到生产性能,本研究对2008—2010年共9 543只北京油鸡双爪趾数的类型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对12周龄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到2010年北京油鸡群体双五趾比例持续增加,单五趾比例持续下降。北京油鸡12周龄体重也随年份的增加而略有提高(P<0.01),但不同趾数类型北京油鸡的12周龄体重间并无差异(P>0.05),说明12周龄体重的增加和群体双五趾比例的提高是对2个独立性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于二者的相关性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北京油鸡种鸡的持续受精能力,研究共设计两个试验探讨输精间隔对种鸡持续受精能力的影响和种鸡个体间持续受精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相比于7 d与8 d的输精间隔,输精间隔为6 d时具有最高的平均受精率和最长的持续受精时间(23 d)。北京油鸡公母鸡繁殖性能均存在个体差异,单次输精后 1~10 d内平均受精率高于 90% 的公鸡占比 52%,平均受精率高于95%的公鸡占比10%;有55%的母鸡单次输精后1~10 d平均受精率在95%以上。结果表明,北京油鸡最佳输精间隔为6 d,为保证系谱准确性建议停精时长30 d或以上,北京油鸡种鸡个体持续受精能力间的差异为选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