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形成的新要求给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势在必行。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六带六片"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明确了预防和治理格局下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历程与新时期重点治理方向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时期水土流失遥感图片解译数据的文献检索与比对,分析了兴国县水土流失变化历程,指出了未来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方向及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历程大致分为水土流失加速阶段、缓和阶段、快速消减阶段和稳步消减阶段,与国家发展和水土流失治理大政方针休戚相关。新时期,兴国县需强化崩岗及侵蚀劣地、坡耕地与经果园地、林下裸露稀疏马尾松林地、生产建设项目场地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提升次生山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循环农业和特色休闲农业,遏制山区二次开发利用的水土流失风险;创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信息化监管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持续发展,促进山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重庆段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甚至影响到三峡工程的长久运行。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存在经费投入不足、预防监督工作薄弱、监测预报系统尚不完善等问题。新时期,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系统、增加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理,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兴国县水土保持生态大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水土流失闻名于世的江西兴国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几年来,该县开展以重点工程建设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旅游区、水源保护区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大示范区建设,创出了一条治理水土流失铸就生态安全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黄河上中游地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万km2,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预防保护与生态修复取得新进展,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取得新成果,基础工作水平有了新提高,体制机制改革有了新突破。到"十二五"末,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15万km2,建设淤地坝1.4万座,年均减少入黄泥沙5亿t。2011年,流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以搞好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以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为手段,加大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以攻克水土保持关键技术难题为重点,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健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兴国县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以来,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曾创造出5种治理水土流失的好模式,为兴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从2003年起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近10年来,兴国县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探索治理方法,创新治理模式,呈现出5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遵义县自1995年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以来,10多年间共治理小流域26条,治理面积达324km2,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和生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治理中探索出了重视水土保持机构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尊重群众意愿、秉公执法、坚持水土保持工作回头看等好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生态文明时代的理念、指导思想、目标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新的业绩,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地方人民政府应将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及政绩考核;在中央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中,各级均要落实水土保持指标的考评,积极探索以水土流失影响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考评的方法;落实水土保持法关于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的规定,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全面实施预防保护,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区和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预防,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脆弱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把荒山秃岭改变为绿水青山;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并严格管控,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严防人为活动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损害,以信息化、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快速高效服务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和重要纲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土保持工作极具指导意义。在我国水土流失地区,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就抓住了生态建设的"牛鼻子",抓住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水土保持工作应在继续广泛宣传、增加投入的基础上重点采取以下战略与举措: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全面预防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强化监管,依法严控人为水土流失;树立水土流失状况"只能好转、不能变坏"的底线思维,将水土流失面积不扩大、强度不加剧、水土保持功能不降低作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红线。  相似文献   

10.
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30年实践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赣州市以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为序幕,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通过调查和搜集大量的水土保持治理资料,对赣南历年来所开展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基于宏观调控、生态防护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与配套设施、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甘肃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水土流失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继续搞好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重产业开发,保证效益持续发挥;加大预防保护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夏水土流失特点,依据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及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新时期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北部加强预防保护,构建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生态防护系统;中部实施生态修复,恢复荒漠草原区防沙治沙生态防护系统;南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建设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自然保护区禁止建设活动,恢复和保护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宁波市水土流失现状及时空分布特点,从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功能维护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宁波市新时期的水土保持需求,对宁波市水土保持区划总体布局、分区防治方略制定、重点预防治理区域确定和监督管理能力提升途径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1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水土保持法深入实施,全国共出台县级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规3 000多个,生产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万km2;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km2;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km2;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加强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山丘区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实施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分区防治、项目带动、生态修复和科技支撑六大战略,着力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水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明确了今后15~20年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提出了6项水土保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长江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万km2,监督管理实现突破,累计实施生态修复、封禁保护面积6万km2,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编制完成了一批流域、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和专项规划,宣传教育深入人心。面对中央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战略部署、新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等形势,"十二五"期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强化预防监督管理;切实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有序推动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初步建成水土保持支撑体系。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规划,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奠定基础;强化监督,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快治理,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宣传,不断营造水土保持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6.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与总体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规划拟定的全国水土保持总体任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抓好预防、治理、监管,协调推进,形成合力。规划总体布局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结合各区实际和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区域定位,根据水土保持需求,按照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水土流失防治"六带六片"战略格局为指导,拟定了一级区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和二级区区域布局,这对我国实施分区防治战略、优化水土保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推进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本文总结了"长治"工程实施15年来的建设成效:不仅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促进了治理县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总结出实用的经验:强化领导、加强协调;实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对治理成果的后续管理;加大宣传和预防监督力度;增强全民的保水观念。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小流域治理粗放、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尚未全面展开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最后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调整工作思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强化水土保持的防治监督;注重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突出以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等,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km2,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暴洪灾害频发,防洪能力薄弱"、"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任务艰巨"、"生产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监测能力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多措并举,确保治理成果的巩固"、"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是青海实现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青海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在准确把握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基础上,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科学制定了水土保持方略、防治目标与总体布局,建立了数据融合挖掘、区划精准界定、分区量化布局和监督体制机制,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依据,以省级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成果为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实施预防保护,重点加强江河源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环青海湖区域和风沙区生态保护,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决策支持平台和规划设计—保护治理—工程建设—监测评估—监督管理全链条监管制度体系,是青海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理思路和省委常委会第97次会议及水利厅党组专题学习会议精神,结合湖北水土保持工作实际,认真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措施:一是加强基础工作,把握水土流失治理空间均衡。加快编制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分级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搞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的治理和重点预防区域保护工作的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