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与福美双不同混合比例不及同拌种剂量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有差异,拌种药剂总用量为种子用量0.5%的各咎混配剂量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药剂总用量为种子量0.4%的各配比,在0.5%用药量中,以50%多菌灵WTP用种子量0.2%加50%福美双WP用种量的0.3%的防病效果最好,保苗率最高, 次为50%多菌灵WTP用种量0.3%和加50%福美双WTP用咎量0.2%。  相似文献   

2.
用0.1%—0.2%棉籽重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加棉籽重10%的细炉灰进行药剂拌种,防治棉苗根病效果显著。室内盆栽的最佳用药量为棉籽重的0.1%,其效果与0.5%多菌灵(按棉籽重,下同)相比差异显著。大田小区试验中,以0.2%粉锈宁的效果最好,显著优于0.5%五西合剂和0.5%用量的多菌灵。对出苗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麦叶枯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8-10g,多菌灵有效成分50-75g,对以根腐叶枯为主的叶枯病防治效果分别在63.9%和55.5%以上,增产12.2%和9.3%以上。若气候条件有利于叶枯病发生,应于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防治两次为宜。上述两种药剂混用还能兼治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  相似文献   

4.
1992-1994年用克菌丹、福美双、拜坦和多菌灵4种杀真菌剂12种剂量对鹰咀豆进行拌种试验,研究提高其出苗率的效果。顷青海西宁和甘肃定西两地多年多点试验表明,福美双和克菌丹2种药剂提高出苗率的效果最好。12种剂量中以克菌丹3.0g/kg、福美双1.5g/kg、福美双3.0g/kg出苗率最高,达68.0%以上,拜坦和多菌灵2种药剂6种剂量出苗率略高于或低于对照,无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及配比对赤霉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对25种杀菌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效果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25种杀菌剂中40%灭病威胶悬剂、40%多菌灵胶悬剂、30%纹霉净可湿性粉剂、80%多菌灵超微粉剂、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种药剂为高效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粉锈宁乳油等7种药剂是中效药剂;其余12种为低效药剂。对多菌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混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优化混合比例的研究表明,在抑菌率大于80%的约束条件下,3种药剂的任意两种混合共有27种优化混合比例。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我省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混合危害的严重问题,研制成功了2种复配兼治新农药:36%粉霉灵悬浮剂和30%增效粉锈宁悬浮剂。毒力测定表明,2种新农药配方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小样加工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完成了中试工艺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和产品标准,15t2种新农药的试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质量优异、稳定,证明配方合理,生产工艺成熟,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克服了“粉锈宁”易结晶析出的难题,把“多菌灵”和“粉锈宁”复配加工成稳定的悬浮剂以及增效粉锈宁用纸浆废液加工,国内均未见报道;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2种新农药的使用效果和技术。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粉霉灵750g/hm2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都有特效,防治1次的综合平均防效达87.9%;(2)粉霉灵悬浮剂与相同有效成份复配加工的可湿性粉剂产品(麦病宁、纹霉净、防霉宝)相比,药效提高1倍左右;大田示范结果表明:粉霉灵600g/hm2,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的平均效果分别为82%和96%,比多菌灵750g/hm2+粉锈宁120g/hm2的平均效果(分别为71.9%和94%)提高10.1%和2%,增产率提高3%;?  相似文献   

7.
用多菌灵、瑞毒霉、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Na3PO4等杀菌剂处理黄瓜种子,测定其对黄瓜出苗的影响和对枯萎病、炭疽病、黄瓜黑星病的杀菌效果。通过方差分析和F值检验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瑞毒霉对黄瓜出苗有抑制作用,Na3PO4提高黄瓜出苗率在25%以上,且对上述3种病菌的抑菌率达65%~100%,是理想的黄瓜种子处理剂。  相似文献   

8.
药剂处理种栽及生物防治白术根腐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剂处理及生物防治白术根腐病的效果。[方法]用多菌灵浸、拌种栽,收获时调查根茎腐烂率和根茎产量。多菌灵、百坦、粉锈宁拌种,设不拌药对照,播后不同时期调查死苗率。用6个菌株悬浮液浸种,收获时调查根茎腐烂率,实测根茎产量。[结果]多菌灵处理有明显防病效果,浸种优于拌种,防效分别为54.1%和37.7%。百坦拌种的效果最佳,依次为粉锈宁、多菌灵,三者播后70 d的防效分别为100.0%、83.6%、53.9%;但播后130 d 3种药剂均已基本无效。芽孢杆菌B-5和B-6的防治效果极显著,分别为77.6%和79.2%,根茎增产分别为59.8%和76.8%。[结论]播种前药剂处理种栽,能有效地防治白术根腐病,但药剂的持效期有限;百坦、粉锈宁拌种的效果优于多菌灵。两个菌株悬浮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经福建,湖南两地两年杂优制种田试验表明,每公顷施用灭黑灵3.3kg对稻粒黑粉病防效分别达90.2%和85.0%,增产率为30.6%和38.9%;每公顷用多治灵3.6kg和3.3kg的防效为83.5%和89.4%。效果均优行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且有兼治稻穗颈瘟的功效。在该用量范围内,效果随药剂用是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消病健苗粉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了粉锈宁、五氯硝基苯、井冈霉素和自行研制的消病健苗粉4种药剂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拌种都能提高玉米出苗率,促使幼苗生长,延缓和减轻纹枯病的发生。用种子重量0.4%的消病健苗粉拌种,播后80d,防效81.8%,100d防效仍有48.5%,玉米增产达750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播量与水肥(N、P、K)耦合效应对秋闲田饲用谷子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冀谷18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分、磷肥等对水分利用率有重要影响,其中水分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氮肥、钾肥、播量等没有明显影响;播量与水肥耦合的显著项及其强弱顺序为:钾肥+播量>氮肥+磷肥>水分+磷肥>水分+播量>水分+钾肥,其它各项没明显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Y=44.26-1.311x1-2.298x2-3.682x3-6.401x4-34.540x5+0.273x1x3+0.118x1x4+0.843x1x5-1.948x2x3+6.631x4x5,明确了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的最优方案:土壤含水量保持10%、饲用谷子播量15 kg/hm2。该方案水分利用率为26.24 g/kg,干草产量折合13980.90 kg/hm2,经济效益为13830.90元/hm2,较产草量最高的优化组合增收3063.73元/hm2,增幅22.15%,较水分利用率最高的优化组合增收6215.15元/hm2,增幅44.94%,为秋闲田饲用谷子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林昌华  白音  刘友光  石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65-15267
[目的]明确N、K配施对田七种苗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布置田间试验,凯氏定氮法测全N,火焰光度计法测全K。[结果]田七种苗干物质的积累来看,所有处理配方对田七种苗干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其总体表现为T2〉T3〉T5〉T4≥T1;主根鲜重的表现为T3〉T4〉T2〉T5〉T1,其中T3、T4、T2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全株N吸收量为T3〉T2〉T4〉T5〉T1,其中T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N吸收量提高了36.19%;全株K吸收量为T2〉T3〉T4〉T5〉T1,其中T2和T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其K吸收量分别提高38.78%和37.42%。[结论]N、K合理配施不仅能够提高田七种苗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田七种苗对N、K等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3.
秋水仙素对当归多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添加浓度为100mg/L秋水仙素的继代培养基上,对体积约为0.5cm3和0.3cm3的当归愈伤组织分别处理10d、20d、26d和35d,并在处理结束后的第1d和第10d取样,观察细胞倍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处理时间对4x细胞比例有极显著的影响;在处理结束后的恢复生长中,二倍体细胞明显增加,八倍体细胞显著减少,四倍体细胞则保持稳定;在长时间的诱导处理中,接种物团块大小对加倍效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立达霉在草鱼体内的代谢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检测草鱼在立达霉单次口灌200 mg/kg,浸泡9 mg/L剂量条件下,其肝脏组织中立达霉原药含量及代谢产物的种类,研究立达霉在草鱼肝脏组织中的代谢机制。[结果]在口灌组及浸泡组,肝脏组织中的立达霉以原药(M0)为主,高于75.00%;立达霉在草鱼体内代谢产物主要有4种,分别为代谢物N-(2-羧基-6-苯甲基)-N-(甲氧乙酰基)丙氨酸、N-[(2-羟甲基)-6-甲苯基]-N-(羟乙酰基)丙氨酸、N-(2,6-二甲苯基)-N-(羟乙酰基)丙氨酸和N-(2-羟甲基-6-苯甲基)-N-(甲氧乙酰基)丙氨酸甲酯,各代谢产物所占比例均小于10.00%。[结论]立达霉在草鱼肝脏组织中残留应以立达霉原药作为残留检测标识物。  相似文献   

15.
以5年生兔眼蓝莓“芭尔德温”为试验材料,以粉碎的稻草(T1)、杂草(T2)、松针(T3)、锯末(T4)和玉米秸秆(T5)为覆盖材料,通过大田覆盖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覆盖物对兔眼蓝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有机物可使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减小,维持土壤含水量,T4维温持水效果最好,T5次之;覆盖前后有机质增幅最高达46.2%,各处理增幅大小顺序为:T5>T1>T4>T2>T3>CK,土壤容重降低14%;覆盖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水解氮含量最大值达40.27 mg·kg-1,各处理增加值大小依次为T5>T1>T2>T3>T4>CK,土壤有机磷和速效钾分别比覆盖前增幅最大值达75.8%和58.8%。综合考虑,T5为5种材料中最适合蓝莓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6.
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小班面积(x1)、树种组成(x2)、郁闭度(x3)、年龄(x4)、平均胸径(x5)、平均树高(x6)、小班蓄积(x7)、坡度(x8)共8个指标构建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结构与风景游憩(Y1)、木材生产(Y2)、涵水保土(Y3)功能的模型:Y1=0.001x1-0.174x2+0.221x3+0.216x4+0.238x5+0.237x6+0.137x7-0.024 x8;Y2=0.584 x1+0.044x2-0.045x3-0.126x4-0.043x5-0.053x6+0.485x7-0.021x8;Y3=0.022x1-0.044x2+0.099x3-0.113x4+0.047x5+0.027x6+0.007x7+0.980x8,并对436个小班进行多功能的等级划分与评价.结果表明:多功能等级为优、良、中等、差、极差的小班比重分别为1.1%、13.8%、60.6%、15.4%、9.2%.评价结果为中等的小班最多,良和优的小班比重小,杉木人工林的整体多功能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黔油28号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采用4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氮、磷、钾及密度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子对黔油28号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x1(尿素)>x4(密度)>x2(过磷酸钙)>x3(氯化钾),该品种产量达210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尿素40.28~44.34kg/667m2、过磷酸钙61.4~70.68kg/667m2、氯化钾26.34~33.66kg/667m2、密度6 920~7 530株/667m2。  相似文献   

18.
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抗旱栽培,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大田小区对比试验,开展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土壤含水量、玉米叶片形态和生理、果穗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0~20cm、20~40cm和40~60cm,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差异(P0.05),无干旱胁迫(T2)干旱胁迫5d(T3)干旱胁迫10d(T4)干旱胁迫15d(T5)自然生长(T1)。叶片卷曲度T1T5T4T3T2。叶片保绿性、相对含水量、SPAD值均为T2T3T4T5T1。T2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比T1、T3、T4、T5高55.38%、5.31%、24.17%和37.91%,T2的SPAD值分别比T1、T3、T4、T5高38.70%、9.45%、18.97%和27.10%。干旱胁迫对玉米性状及产量具有影响,干旱导致玉米穗长缩短,秃尖变长,穗粗、行粒数减少,产量下降(P0.05),T2产量分别比T1、T3、T4和T5高50.25%、8.94%、15.06%和28.12%。  相似文献   

19.
4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均有不同程度的保叶增产效果,其中687.5g/L银法利悬浮剂800倍液、25%瑞儿悬浮剂1700倍液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最显著,马铃薯产量均比喷清水增产130%以上,53%金雷多米尔水分散粒剂5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20.
采用播期(x1)、密度(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小麦8539高产栽培优化模型y=356.64-30.31x1+14.23x2+34.08x3+7.56x4-18.07x1x2-13.51x1x3-18.98x1x4-8.62x4x5+10.00x52。因子水平选优,当x1取-2、x2取2、x3取2、x4取2、x5取-2时,获得产量12085.8kg/hm2,比各因子取0水平时,净增6747.0kg/hm2,增产125.92%,比四川小麦历史最高产量7575.0kg/hm2,增产83.38%。这是目前粮食作物高产模式栽培中罕见的增产效益。经大田验证,模型信度均达0.95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的建立,对小麦8539的高产栽培和四川小麦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