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现代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1901—2012年福州市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等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01—2012年福州市气温变化呈三峰二谷起伏形态,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比1901—1930年年平均气温高1.2℃;(2)年极端最高气温演变趋势总体上与年平均气温相似,小波分析结果表明,≥35℃年高温日数和年平均气温均存在较稳定的准50a和准25a的振荡周期;(3)福州市1901—2012年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年际分布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4)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1990年后福州地区显著升温.  相似文献   

2.
研究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尺度下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2)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3个研究期中,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是1990—2000年、2010—2015年、2000—2010年。(3)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小幅下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以长江为分界线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4)1990—2015年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林地、草地和耕地,而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较小。(5)1990—2015年,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和林地转型为建设用地、林地转型为耕地以及林地的内部转型。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国天山北坡研究区5个气象台站1990—2004年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建立研究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序列,利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天山研究区近15a来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990—1999年的10a间生长季气温变化趋势为0.081℃/a;1990—2004年的15a间生长季气温变化趋势为0.04℃/a。研究区域2000—2004年生长季节气温变化总体特点有别于1991—1999年前10a的变化特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天山北坡2000—2004年的月均温特点:近5a的生长季节气温变化趋势性质为-0.26℃/a的负方向变化。1990—1999年的10a生长季降水变化趋势为6.968mm/a;1990—2004年的15a生长季降水变化趋势为1.483mm/a;2000—2004年的生长季降水变化趋势为-4.21mm/a。总体上来看,天山北坡2000—2004年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趋势性质为正方向变化。但是相比较15a来降水的变化特点,2000—2004年的生长季降水是偏少的。  相似文献   

4.
<正> 除草剂绿黄隆已在国内示范应用。1990—1991年和1991—1992年我们对95个小麦品种(或品系)和9个大麦品种使用绿黄隆试验。两年试验结果非常显著。所有参试的大、小麦品种在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每穗小穗数、百穗粒重都优于未施药区。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使用绿黄隆是安全、有效的。供试绿黄隆为25%可湿性粉剂。由江苏省镇江农科所提供。参试小麦品种,1990—1991年46个,1991—1992年49个;大麦品种1990—1991年1个,1991—1992年8个。两年的播期均在10月29日。麦苗2.5—3片真叶时(1990年11月22日和1991年11月  相似文献   

5.
<正> 棉铃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棉花的蕾铃,一头幼虫可危害棉花3—4 棵,花蕾10—20个,棉铃2—3个。一般发生年可使棉花减产21—29%,严重发生年减产55—87%。据1970—1990年20年的资料,棉铃由于1971、1975、1978、1981、1990等年有8次较大发生,大发生频率2.5年一次。因棉铃虫危害,1973年有不少棉田减产59%,1978年有成片棉田减产63%,1990年有的棉田减产40%以上,是发展棉花生产的严重障碍。为了有效的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应掌握好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90—2005年福建省粮食产量的波动变化,并且运用广义生产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2个时段对影响福建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1998—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7、1990、1997和2007年4期遥感影像,对三江源典型区湿地景观稳定性和时空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河流斑块面积和数量的稳定性水平最高,其中1977—1990年间其特征稳定性指数接近于1,但结构稳定性较低。湖泊景观稳定性呈增强趋势,且表现最稳定。沼泽景观稳定性表现为减弱趋势,至2007年稳定性水平降到最低,呈现最不稳定状态。河滩地面积和数量稳定性水平低,变化不稳定,结构稳定性也始终处于最低水平。1977—2007年湿地转移趋势主要表现为:1977—1990年湿地与非湿地类型转换最为突出, 1990—1997年、1997—2007年转换平稳。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河流和河滩地转换频率较高,湖泊类型转化呈多元化,沼泽地转出类型几乎全为草地,转为其他类型的面积很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天目-怀玉山区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研究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与生境质量变化的空间关系进行显式化分析,结果显示:(1)1980—2018年间,天目-怀玉山区耕地持续减少,林地和草地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建设用地变化较小,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以耕地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换、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和草地向林地转换为主。(2)1980—2018年间,天目-怀玉山区生境质量水平波动较小,且常年处于较高水平,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3)MGW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1980—2018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在812、194、1 166和512的较大尺度上影响着生境质量,而1990-2000年间,则在51、45、43和123的局部尺度上影响着生境质量。模型回归系数显示,1980—2018年间,林地和草地的变化与生境质量的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与生境质量变化呈现负向关关系;1990—2000年间,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化空间格局,其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天目-怀玉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0、2000和2005年的TM影像和2012年的ETM+影像提取了玛纳斯河流域南山山区植被的覆盖区域,并对植被的退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从1990—2012年植被覆盖度指数绝对值来看,研究区植被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1990—2000年中度以上退化区域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为16.41%,2000—2005年为13.38%,2005—2012年为28.06%,表明近10年研究区植被的分布面积在逐年减小;研究区植被与非植被类型互有转化,差异最大的时间段为2005—2012年,植被转出和转入间的差额为638.25 km2;研究区植被年平均面积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空间变化度先减小后增大,整体规模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0.
分时序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研究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南大门,人口大量聚集,经济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因此,对广东省1990—2015年时序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力机制进行分阶段对比分析并揭示了变化规律,从而为日后科学管理全省土地资源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通过采用基于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的广东省1990、2000、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广东省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各时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对驱动力机制进行分时序的分析对比。研究表明:(1)耕地总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且变化速度和变化剧烈程度均为先加速后减速;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总量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大量增加,后持续减少,且集中在珠三角平原区;未利用地先增后减再增。(2)各时序相比较,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不同的新特征:退耕还林主要集中于1990—2010年期间的粤西沿海区; 1990—2010年,建设用地集中于珠三角平原区加速扩张,而2010—2015年期间,其扩展面积大大减少且其余区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990—2000年,水域用地在珠三角平原区大量占用耕地,而2000—2015年其被建设用地的扩张持续侵占。(3)政策因素、宏观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影响全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其中,1990—2010年,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加剧了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平原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持续调控作用下,全省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和陇南市(武都区)1981—2019年温度、降水资料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各时段平均气温1981—1990年为相对偏冷期,1991—2000年为正常时期,2001—2019年为相对偏暖期;两地各时段平均降水量1981—1990年和2011—2019年均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兰州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武都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10年均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两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对指导两地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防汛抗旱、农业生产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3150 km~2),根据1990、2000、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Arc GIS支持下,应用景观特征分析和氮磷输出系数模型方法,在分析流域景观格局转变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缓和,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变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3%,为前10年变化量占比的3倍之多。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变量最为明显的均为林地转旱地和旱地转林地;从单位时间土地利用变化率来看,1990—2000年旱地变化最为剧烈,2000—2010年居民地变化最为剧烈;从土地利用相对动态度来看,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旱地均最高。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非点源总氮(TN)和总磷(TP)输出影响较小,TN增加1.57 t·a~(-1),TP减少0.073 t·a~(-1);2000—201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显著降低了TN、TP的输出量,净值分别为78.5、6.1 t·a~(-1)。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TN、TP的负荷影响不同,旱地转变为林地时TN负荷表现为消减,林地转变为旱地时TN负荷增加;水田转变为林地时TP负荷减少,旱地转变为水田时TP负荷增加。在输出系数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关系的建立中,使用土地利用状态量变化面积不能真实计算出其对非点源氮磷负荷输出量的影响,通过土地利用过程量面积的变增才能真实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非点源氮磷负荷输出量。  相似文献   

13.
典型喀斯特槽谷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未来情景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灾难,探寻石漠化时空演变的规律,对于生态修复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和亟需的。本文利用改进后更为精确的遥感影像石漠化解译方法,基于最新的且长时间线的研究区1990、2004、2016年遥感影像图,并利用CA-Markov预测方法,探寻研究区1990—2016年并预测2016—2021年石漠化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的石漠化时空演变呈现出先恶化再好转的趋势,1990—2004年受到高强度超负荷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影响,石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2004—2016年一系列治理工程的实施加之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得石漠化程度好转,自然环境得到恢复,生态系统越来越好。预测的2016—2021年石漠化演变趋势显示:石漠化不断呈现好转趋势,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江苏省东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乡村聚落图斑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可达性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测度与评估研究区乡村聚落用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东海县乡村聚落总面积与平均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伴随着聚落总面积的逐步增加,聚落斑块数量逐步减少;研究区乡村聚落先后经历了“点状增加-块状增加与减少并存-点、带式同步小幅增加”的过程。乡村聚落增减变化以点状变化和块状变化为主,其中块状变化主要分布于县城区和建制镇周围;2)东海县乡村聚落基本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保持“西—东”方向分布。从方向上看,研究区1990—2020年乡村聚落重心经历了“东北—南向—东移”的方向转换过程;3)1990—2020年东海县乡村聚落变化由缓慢变化期到快速波动期再进入平稳发展期,整体呈协调发展态势;4)1990—2020年,东海县乡村聚落增减变化受到城镇、交通和水源可达性小于15 min的影响较大,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乡村聚落更倾向于靠近城镇与交通干线扩展,临...  相似文献   

15.
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1990—2015年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5年沈阳市一级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以耕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2.33%;一级生态系统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人工表面生态系统,增加率为107.05%;人工表面生态系统的主要转换来源是耕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运用GIS和RS技术,对贵州草海地区1990年、1995年、2010年以及2015年四期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覆被图。采用转移矩阵,计算草海保护区1990—1995年和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比分析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成立初期和近些年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发现:1) 1990年、1995年、2010年和2015年草海国家级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16 696. 57万元(人民币,下同)、18 391. 57万元、20 724. 93万元和20 766. 52万元,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2)研究区1990—1995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比2010—2015年的增加量增长10. 15%,增速快2%; 3)在草海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和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占比最大,均在65%以上; 4)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与其面积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对1990、2000、2007年3个时段的成都平原湿地资源专题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湿地资源信息包括河流、湖泊、库塘、部分水田等。199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322.58 km~2,200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50.98 km~2,2007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65.67 km~2。整体来看,1990—2007年成都平原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1990—2000年,以12.84 km~2/a的速率增加,2000—2007年,以2.10 km~2/a的速率增加,由此可见,研究区在2000年前生态环境较好,湿地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而2000年后,湿地面积趋于平稳,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加强。成都平原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干扰,其湿地资源从景观格局到面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湿地景观的变化趋势对于湿地恢复与保护政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前,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早期快速城镇化遗留下来的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亟需解决,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蓄势待发。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基于3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网格尺度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同时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域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1)抚州市从1990年到2020年30年间耕地总面积减少了8.97万hm2。其中,1990—2000年耕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仅增加0.02万hm2;2000—2010年耕地面积出现减少趋势,减少面积为0.74万hm2;2010—2020年耕地面积被其他地类占用情况严重,大幅减少8.25万hm2。(2)抚州市1990—2020年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显著,变化强度大,涉及范围广。2010—2020年中心城区变化强度在20%~100%范围内,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其次属于耕地资源内部转化以及受退耕还林的影响转为林地。(3)抚州市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域从1990—2000年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马尔可夫链方法测报马尾松毛虫发生级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广东郁南1975—2002年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的历史资料,应用马尔可夫链方法对2003—2005年的马尾松毛虫发生级别进行了预测,并对1990—2002年的发生级别进行了回测,历史符合率为92.31%。  相似文献   

20.
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BPEIR模型及Delphi法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1990—2008年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河南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是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推进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