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为解决目前江苏省滩涂新垦农田盐渍化、农作物生长受抑制及产量较低的问题。在小麦播种后用45 t·hm~(-2)醋渣覆盖滩涂新垦麦田,分析醋渣覆盖对滩涂新垦麦田土壤电导率、盐度相关矿质元素和氮离子含量以及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醋渣覆盖后的土壤电导率分别为1 199.44、820.00和748.89μS·cm~(-1),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降低16.9%、36.7%和22.9%;醋渣覆盖后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分别为104.71、63.14和58.40mg·kg~(-1),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降低23.0%、42.9%和33.1%;醋渣覆盖后宁麦13、扬麦20和扬麦25的产量分别为2 757.69、3 326.69和3 647.13kg·hm~(-2),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增产259.9%、74.5%和43.2%。说明,醋渣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氯离子含量,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此外,醋渣覆盖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有效穗数、株高和千粒重,但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等存在差异。综合来看,醋渣覆盖可降低新垦滩涂农田盐渍土的盐度,促进滩涂新垦麦田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连免高桩抛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连免高桩抛秧的优势连免高桩抛秧是基于以往的研究于1999年提出的一项秸秆自然还田超简化栽培新技术。该技术是在稻麦(油 )连续免耕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 )的基础上 ,收小麦 (油菜 )时只收麦穗 (油菜果枝) ,然后在留下的高桩小麦 (油菜 )秆间抛秧 ,利用秸秆改良土壤从而弥补常规免耕的缺陷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土壤长期免耕 ,使作物持续高产高效。自1999年以来 ,连续设置试验对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同时省内许多地方也对该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 ,表明该技术顺应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方向 ,即优质、高效、安全、高产…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属于雨养农业中,干旱已构成该区现阶段冬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蓄住自然降水,对解决该区干旱问题十分重要据此,我们在合阳甘井经过几年麦草覆盖保墒试验,提出了“留茬全程覆盖技术”。该技术使旱区小麦产量由中产提高到高产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肥力进一步提高;改善了小麦根系数环境和土壤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MIMICS模型的麦田地表土壤含水量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尝试联合应用光学与微波遥感数据反演小麦覆盖区土壤含水量的可行性,收集了2014年3月28日RADARSAT-2微波数据和2014年3月24日Landsat8光学数据,同时开展了地面同步试验,测量了49个点的地面数据.首先根据地面实测数据优化了光学遥感反演地表小麦含水量模型,然后利用MIMICS 模型和AIEM模型模拟研究区后向散射系数生成训练数据集,再以Matlab为平台建立BP神经网络、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MEA-BP (Mind Evolutionary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模型,构建小麦覆盖区地表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最后利用地面实测数据对反演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以LS-SVM方法构建的小麦覆盖区地表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的精度最好,其RSME为0.010,相对误差为6.57%.说明联合应用光学与微波遥感数据,并结合简化MIMICS模型构建小麦覆盖区地表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其反演精度较高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渭北旱塬属于雨养农业区 ,干旱已构成该区现阶段冬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蓄住自然降水 ,对解决该区干旱问题十分重要。据此 ,我们在合阳甘井经过几年麦草覆盖保墒试验 ,提出了“留茬全程覆盖技术”(以下简称全程覆盖 )。该技术使旱区小麦产量由中产 (3150 kg/hm2 )提高到高产 (6 0 0 0 kg/hm2 )水平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 ;肥力进一步提高 ;改善了小麦根系微环境和土壤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下的适宜施氮量,在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分别设置75、150和225kg·hm-2三个施氮量,分析了休闲期覆盖配施氮肥对旱地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其中播种期土壤水分增加70~81mm,其蓄水保墒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休闲期覆盖促进了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增加了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休闲期覆盖配施氮素150kg·hm-2时,蓄水、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均可显著改善小麦全生育期0~20cm以及开花前20~90cm土壤墒情,但开花后20~90cm以及全生育期90~200cm土壤墒情普遍不如CK。3种覆盖处理均能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显著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生育期耗水量分别比CK增加4.6%和7.6%。秸秆带状覆盖在孕穗前0~200cm土壤墒情与全膜覆土穴播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则好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秸秆带状覆盖,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则略低于秸秆带状覆盖。3种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M、SM1和SM2较CK分别增产36.8%、29.7%和2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23.9%和22.7%。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覆盖处理中,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认为,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设置3种处理方式[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露地(CK)],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的覆盖带(SMd)、种植带(SMu)、PM及CK小麦拔节期-蜡熟期土壤水分、温度、pH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壤具有调温保墒、提高pH的作用,促进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但抑制了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高于CK 3.50%、6.71%,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低于CK 3.70%、6.49%,其中MBC、MBN含量和MBC/MBN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带状覆盖可提高土壤SCW和pH,降低土壤温度,且对SMd的影响大于SMu。SMd和SMu因为土壤水温及pH的不同导致两者间微生物特性存在差异, SMd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较CK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MBC含量和MBC/MBN分别较CK提高37.19%、27.33%; SMu土壤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高于CK 7.58%、14.09%、10.32%,脲酶活性降低,MBC、MBN含量分别较CK提高15.26%、21.66%, MBC/MBN则低于CK13.67%。秸秆带状覆盖的降温保墒作用可能有利于增加微生物特别是真菌菌群及其活跃程度,提高小麦种植带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对促进土壤中C、N元素的转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土区旱地覆盖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适宜黄土区旱地小麦高效栽培的覆盖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几个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区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地膜全覆盖方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好,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较不覆盖、夏闲期地膜全覆盖和夏闲期地膜麦草行间覆盖等处理分别增加21.9%、21.2%和20.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54%、13.02%和15.65% ,同时籽粒吸收N、P、K总量较不覆盖增加45.7%、23.5%和21.4%,茎叶吸收N、P、K总量较不覆盖增加56.6%、172.9%和52.1%。夏闲期蓄水以夏闲期地膜麦草行间覆盖的效果最好,分别较不覆盖、夏闲期地膜全覆盖和全年地膜全覆盖等处理增加160.25%、39.3%和16.2%。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增产、养分吸收以及土壤蓄水保墒效果的影响,全年地膜全覆盖是黄土区旱作小麦较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 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天数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减少,即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31.0 d、24.7d、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渗灌条件下田间土壤水分及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研究了渗灌用于冬小麦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渗灌所形成的农田水分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干物重、叶面积及根系的生长的十分有利。渗灌可使冬小麦根系较多地分布在20-60cm土层,不仅提高了对该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而且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渗灌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比喷灌提高12%,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49kg/*hm^2.mm)。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水分胁迫下施肥对冬小麦根系提水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以及水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协同效应,采用两室分根土培方法,通过对上下两个土层(上层:0~20 cm;下层:20~60 cm)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间小麦根系提水量、养分积累和表现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上干下湿(DW)条件下冬小麦系提水作用明显,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提水量有明显影响,表现为氮磷配施、单施磷>对照(不施肥)>单施氮。在氮磷配施条件下,小麦植株及各器官氮磷养分累积量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单施磷、对照和单施氮),各施肥条件下植株氮磷素累积量均表现为WW>DW>DD。氮磷肥表观利用率明显高于单施氮或单施磷处理,且表现出DW和WW(上下土层均湿润)处理的氮磷肥表观利用率均高于DD水分处理(上下土层均干燥)。由此可见,氮磷配施可明显提高水分胁迫(DW)下小麦根系从土壤深层的提水作用,同时促进植株对氮磷养分的积累和利用,实现水肥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弱筋小麦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合理依据,以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材料.在池栽防雨务件下研究了两种土壤贮水条件下灌水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墒充足条件下,豫麦50籽粒主要品质性状优于底墒不足的品质性状。灌水对底墒不足条件下品质性状的影响大于对底墒充足务件下的影响,且各个品质性状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底墒充足条件下以全生育期灌4水的弱筋小麦品质最优,抽穗期灌1水次之;而在底墒不足时全生育期灌4水和全生育期不灌水多数品质性状较优。底墒充足条件下的小麦籽粒产量、耗水量均高于底墒不足的产量和耗水量,而水分利用效率则较低;两种土壤贮水条件下的耗水量均随灌水次数增加而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则降低;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加而增加,但灌水过量反而降低。据此提出了麦播前贮好底墒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底墒每件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水分运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浇地冬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针对传统种植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在高肥水条件下易招致小麦倒伏和病害发生等问题,对小麦垄作栽培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开辟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30%,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由于垄作栽培改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消除了传统平作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小麦的健壮生长;由于垄作栽培改变了麦田的地貌特征,从而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仅降低了田间湿度,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而且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麦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旱地周年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周年覆膜条件下,以陇鉴339为材料,研究了周年地膜覆盖后冬小麦的光合速率(P n)变化,以了解周年覆膜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膜秋播冬小麦较露地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P n日变化呈现“单峰型”,覆膜的高峰值较露地增加3.917μm olCO2.m-2.-s 1,提高17.74%,且持续时间延长,整个P n日变化中覆膜较露地平均提高11.62%。各生育阶段覆膜冬小麦的P n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增施氮肥、提高氮磷比有利于提高冬小麦P n。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黑龙港平原正在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贮墒旱作栽培的播前土壤适宜墒情,研究了不同贮墒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于2014-2015和2015-2016年在河北吴桥进行,通过播前补灌设置5个贮墒水平,即2 m土体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W1)、80%(W2)、85%(W3)、90%(W4)、100%(W5)。结果表明,随贮墒量的增加,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大,以W5处理的耗水量最大;提高贮墒量可促进小麦增产,但在贮墒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变化不再明显,两年平均产量以W4处理最大;在W1、W2和W3处理间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而W4和W5处理显著低于前三个处理。在本试验土壤及降雨条件下,把播前2m土壤含水量调整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是贮墒旱作最适宜的贮墒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有机肥在麦田的施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T2(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有机肥A 1 500kg·hm~(-2)深翻还田)、T3(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有机肥B 1 500kg·hm~(-2)深翻还田)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有机肥对冬小麦越冬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冬小麦植株养分积累量以及冬小麦产量和当季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矿质态氮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冬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磷的积累量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实际产量和当季相对净收益亦均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17.5%和22.0%。T3处理冬小麦越冬期土壤微生物量碳、越冬期和孕穗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各生育期土壤矿质态氮和越冬期土壤速效钾、各生育期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孕穗期和成熟期植株磷的积累量亦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实际产量提高10.3%,达显著水平,但其当季经济效益并未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施用两种有机肥对不同指标的影响,以T2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为给江苏淮北麦区不同肥力土壤上小麦高产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该麦区主推中筋小麦淮麦19和强筋小麦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高、中、低肥力稻茬田上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施氮量在高、中土壤肥力条件下呈二次曲线关系,在低肥力条件下呈线性关系;高、中肥力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所需施氮量淮麦19分别为246.7和286.1 kg·hm-2,烟农19分别为247.9和292.6 kg·hm-2;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产处理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有相应较高的群体质量性状。各土壤肥力条件下的不同施氮量处理,由于小麦物质生产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均出现了各自相对的最高产量,而最高产量随土壤肥力提高而显著上升,相反取得最高产量所需的施氮量却依次相应降低。因此,小麦生产中要因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来制定不同的目标产量以及相对应的精确施氮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降水变化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遮雨棚模拟冬小麦生长季减少30%降水(R-30%)、正常降水(CK)和增加30%降水(R+30%)情景,于2016-2018年研究了黄土旱塬区两季冬小麦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LAI、NDVI、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水正常的2016-2017年(降水距平百分率位于±15%以内),与CK相比,R-30%处理的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在返青至抽穗期显著下降,冬小麦冠层NDVI显著降低,LAI和干物质增长速率明显变缓,冬小麦的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而R+30%处理下冬小麦LAI和干物质保持稳定增长优势。R+30%、CK和R-30%三种降水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分别为4.66、3.12和2.43 t·hm~(-2),处理间差异显著。在降水偏多的2017-2018年(降水距平百分率超过30%),不同降水处理间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冬小麦LAI、冠层NDVI、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R+30%、CK和R-30%三个处理下冬小麦的产量分别为3.70、3.39和3.14t·hm~(-2),处理间差异亦不显著。因此,在正常降水年份,生长季增加30%降水可使冬小麦显著增产44.2%,减少30%降水可使冬小麦显著减产28.4%;在降水偏多年份,生长季降水增加30%或减少30%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利用桶栽试验方法,通过人工调节土壤含水率形成4个水分梯度,即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CK)、65%~70%(T1)、55%~60%(T2)和45%~50%(T3),研究了土壤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各生育时期冬小麦单株平均次生根数随含水率的减少而减少,但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对发根数的影响差异很大.拔节~孕穗期土壤水分亏缺引起次生根数的差异最明显,T1、T2、T3的次生根数分别只有CK 的79%、70%、62%;抽穗~开花期的影响其次,T1、T2、T3的次生根分别为CK 的82%、70%、64%;灌浆~成熟期的影响最小,分别为CK的97%、93%和89%.冬小麦根系在生育前期比生育后期对水分适应能力强.分蘖期水分亏缺处理对根系干重的影响不显著,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根系干重受水分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拔节~孕穗期的水分亏缺处理对根系伸长有益,其中以轻度水分亏缺处理(T1)的伸长作用最强;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处理也有助于根系伸长,但轻度水分亏缺处理(T1)对根系的伸长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