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植物学分类的历史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分类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分类的科学。茶树分类属于植物分类学的范畴。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识别物种和鉴定名称,而且还包括阐明物种间的类缘关系和分类系统,更进而从种群观点,来研究物种的起  相似文献   

2.
杨世雄 《茶叶科学》2021,41(4):439-453
茶组植物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也是山茶属内分类学问题最多的类群,由于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其组的分类学范围和物种的界定均存在不少的争议.系统地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历史,并基于植物分类学者的立场,对造成茶组植物分类学混乱的原因及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相似文献   

4.
茶树武夷变种花器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植物花器的各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因此在分类学上常是一个重要的分类依据。武田善行(1980)试图利用花器形态的差异,对绿茶品种的分类提出新的表现方  相似文献   

5.
子叶是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前人研究,许多植物的子叶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关系非常密切。如人工损伤丝瓜的子叶,使雌花形成受到抑制。棉花的种子如果子叶受伤,即会导致长成的棉株结果少。当前,人们对油菜子叶的生长状况及其作用研究的还不多,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它不仅以植物外表形态来进行分类,还进而以内部结构特征来做为分类依据。为此,我们对甘兰型油菜子叶进行观察,了解子叶内部结构,生长特点及其与真叶的关系,为教学、科研、生产提供依据。为分类研究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6.
苎麻属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宁 《中国麻业》2004,26(3):141-144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等著作和一些论文中有关国产苎麻属植物分类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分析了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苎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花是植物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较营养器官保守,因而,花的形态特征有相当大的稳定性,特征明显,是植物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茶花结构、形态特征与茶树生理生态、茶树分类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等著作和一些论文中有关国产苎麻属植物分类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分析了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苎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植物器官表面绒毛的有与无,常常被形态分类学家们作为区分属、种的重要依据之一。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系统分类中有许多组、系和种就是以子房有毛或无毛作为种系间的首级区分,而以花被或枝叶外表有毛或无毛作为二、三级以下区分。茶树茸毛不仅对研究遗传、分类有重要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亚基的分离及其与茶组植物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英 《中国茶叶》1992,14(5):10-11
蛋白质的结构与生物的进化、遗传、变异、繁殖和发育等重大生物学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亚基的差异在分类学上有重要的价值。笔者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了茶组植物的蛋白质亚基,初步探讨了蛋白质亚基的差异在茶组植物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分类学、遗传学和进化学研究中,研究节间类型是很有用的。节间类型已用作苜蓿(Jones,1950)、玉米(Wellhausen等,1952)、马铃薯(Mehra等,1965)、鹰嘴豆(Rohewal等,1966)和饲用高粱(Mehra等,1969)分类的附加特性。Van Overbeck(1935)发现,与正常高度的玉米相比,遗传性矮秆玉米族所含植物生长激素较少,表明植物  相似文献   

12.
茶树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茶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在中国的南部和西南地区。据最近研究:可饮用的茶树,包括野生近缘种已发现17个以上的种,皆起源于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自林奈在十八世纪对茶命名之后,二百多年来,茶的分类学地位始终是个争论的难题。到1935年,国际植物学会第六次会议,虽然对茶树的属、种学名作了统一规定,但对如何分类,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对前人的分类内容与方法进行考证研究,并根据初步的调查实践,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研究讨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考古学家往往采用植物分类的方法对茶的起源进行考证。按照植物分类,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属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植物属群,发生在中生期末至新生期早期,而茶在山茶属中又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按此推算,茶的起源是在6000万至7000万年以前。然而,茶是在起源很久后才被发现,被发现很久后才被利用的,至于用作记录和传达语言书写符号的文字即“茶”字则是在茶被利用很久以后才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植物染色体分带是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项细胞学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对于植物细胞学,植物细胞遗传学,植物分类学和农作物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茶树花器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乃兴 《中国茶叶》1996,18(5):18-19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树酯酶同工酶受树龄、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性.花器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在植物分类学上常作为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花期(露白、欲开、开放)以及不同茶树品种花瓣、花药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探讨在鉴定茶树不同品种以及品种间亲缘关系中,以花器酯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化学、细胞学和遗传学分类的主要研究成果,就不同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茶组植物分类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以兰科植物形态分类学为理论基础,从兰科植物的种类、栽培应用形式、兰文化在专类园中的应用等方面,对福州市于山兰圃进行调查,记录兰科植物种类及栽培应用形式等,并拍照记录。调查结果表明福州市于山兰圃中,用于造景的兰科植物共有28属87种,利用地栽、盆栽、附植三种栽培形式与其他园林要素组合搭配,并将兰文化赋予具体的景致之中,从而升华为意境美。旨在为扩大兰科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和兰科植物专类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稻属植物叶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9个种叶背的大瘤状乳突、本栓细胞乳突和气孔器乳突的亚显微结构作了比较观察研究。依有无木栓细胞乳突、有无气孔器乳突和有无大瘤状乳突而将其分为四群。群间有质的不同,群内亚种间和品种间只有数量之别。表明用亚显微形态结构作为分类性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鉴定高粱属品种、系统特性时的性状选择,以及对所选择的性状进行分类,对高粱属的14个种76个系统的46个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性状间相关性及主成分作用效应等,选择了光泽性等21个性状作为系统分类的主要性状。在以此21个性状所做的主成分分析中,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评定值首先进行原生单源种的分类,又根据第二主成分进行种与系统群内形态及生态的分类,再根据第三主成分在种、系统群内依据籽粒品质进行分类。在栽培种中分成2个群,在栽培种与草高粱野生种之间的种与系统中分成2个群,在草高粱野生种中分成2个群,计分成6个群。轮生花序高粱与最早的栽培种双色高粱亲缘关系较远。对野生轮生花序高粱向栽培双色高粱的进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核心,也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时期的土壤分类,反应了不同时期对土壤认识水平和土壤科学进展状况。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的研究仅起始于本世纪的30年代,远远落后于西方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土壤分类学派繁多,观点和认识不同,尤其是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