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穗颈长的遗传。结果表明,穗颈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高值对低值为显性,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穗颈长的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间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增效基因多于减效基因。穗颈长可能受4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高,早代选择有效。穗颈长与株高呈显著遗传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产量呈微弱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部性状典型的小麦品种资源,采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穗长、结实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和主穗粒重均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的怀状穗工与结实小穗数、亲本性状的遗传传递力与亲本性状表现一致;以显性效应为主的千料重,亲本性状传递力与亲本含显性增效基因多少一致;在加性、显性效应各一定比例的穗粒数、主穗粒重和具有一定互作效  相似文献   

3.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两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至完全显性。控制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粒重差异显著,但每穗粒数无明显差异。每穗粒数和粒重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4.
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8个不同收获指数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探讨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宁麦9号收获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收获指数;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郑9023具有最多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显性基因,收获指数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株高、主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玉米株高和穗位遗传模型测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株高、穗位进行了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玉米株高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有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穗位符合加性--显性产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间的分配,株高差异显著,但穗位无明显差异。株高的遗传为超显性遗传。穗位的遗传为部分显性,隐性为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6.
选用穗发芽抗性不同的6个杂种小麦的亲本品系组配成36个组合,对各组合亲本、正反交一代、二代和各回交后代的种子进行穗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一代种子均偏抗,但存在母性效应;杂交一代有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二代的负向优势又强于杂交一代,以抗性材料作母本,再用抗性亲本回交,后代抗性更高;穗发芽抗性受部分显性基因控制,而很少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核基因相同条件下,A型细胞质和T  相似文献   

7.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括籼、粳不同类型的6个亲本按Griffing交配设计方法Ⅱ配制的15杂种F1为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水稻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仅茎壁厚、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4个性状还存在显性效应,茎壁厚、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籼、粳亚种维管束性状的遗传行为有明显差异,粳型亲本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相关分析表明,穗颈粗和茎壁厚与穗颈维管束性状的加性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对这2个性状的正向选择来达到间接改良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目的。缙恢12号是改良穗颈维管束性状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8.
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直立穗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穗角和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性状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型弯曲对直立、着粒密度密对疏和每穗颖花数多对少均为部分显性。穗角和着粒密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而着粒密度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双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kei9103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杂交设计组配一套不包括反交的组合,用Hayman的双列分析法对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产量等6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行数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穗粗,百粒重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可能还有基因连锁或上位放应存在,行粒数,产量的遗传不符合加强-显性模型,还有上位性效应存在,对穗长,穗行数进一步分析了可见,显性基因是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8 ×8 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采用Griffing 方法Ⅱ及杂种优势分析方法对穗叶距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叶距杂种优势变异范围为- 25-26 % ~55-66 % ,平均优势为15-95 % ,杂种优势与超亲优势呈高度正相关,也与其特殊配合效应呈高度正相关;组合优势大小与亲本表现无关,但含共同亲本的组合优势趋于一致。穗叶距的遗传特性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遗传决定度高达91-98 % ,狭义遗传力为67-25 %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粗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 4个自选系和 3个常用自交系为母本 ,Mo17等 4个骨干系为父本做 7× 4格子方杂交 ,采用增广NCⅡ设计 ,对玉米穗粗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 8个杂种F1均有不同程度正向优势 ,以Mo17作父本的优势最高 ;2种配合力显著存在 ,且一般配合力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 :穗粗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增效、减效基因在雌亲、雄亲间的分配无明显差异。穗粗的遗传为超显性遗传 ,且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12.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含糖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T3,T9,T17和T244个亲本的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有望组成高产和高含糖量的超甜玉米新组合;超甜玉米鲜穗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为17.83%,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且显性基因起主要作用,控制鲜穗产量的显性基因至少有4对;含糖量的遗传效应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组成,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狭义遗传力为53.0%,控制含糖量的基因至少有3对。  相似文献   

13.
玉米株型与穗粒性状同步改良的数量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株型和穗粒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GCA、SCA遗传及杂种优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型与穗粒性状加性基因效应的相关多不显著,部分GCA,SCA及遗传相关显著,说明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株型和穗粒性状可同时改进,但减小叶夹角,增大叶向值的紧凑株型育种对穗长、行粒数不利;叶夹角、叶向值的中亲杂种优势均为负值,但其对产量和穗粒性状的杂种优势无显著直接影响,要组配出紧凑株型杂交种,必须首先选育和和紧凑型亲本自交  相似文献   

14.
对高粱穗部7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确定了高粱穗粒重的遗传显性基因效应占优势;千粒重的遗传存在二基因互作;穗长的遗传受上位成分的超显性控制;穗宽的遗传受加性基因作用所左右;一级枝梗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作用控制;二级枝梗和三级枝梗的遗传受显性基因效应主导。由此可知,穗部大多数性状的遗传,都在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成分的控制。因此,通过高粱群体改良交互轮回以及复式杂交育种,都可使穗部育种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直立穗型遗传特性及其综合评价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年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从作物品种资源的重要性角度出发,对水稻直立穗型基因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及穗型遗传规律等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水稻直立穗型基因应该是多位点和多样性的,对我国北方地区来说,应加强水稻直立穗型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以拓宽现有直立穗型品种的遗传基础,防止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目前发现至少3个相互异位的直立穗型基础,均为主效核基因,且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彼此遵循基因的自由基重组和独立分配规律。对于巴利拉型基因位点来说,直立穗型相对地弯曲穗型可能是不完全显性。巴利拉型直立穗型基因具有一定的多效性,其直立穗型与某些形态生理性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多数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表明在育种实践上,既可以根据直立穗型对其它性状进行筛选,提高育种效率,又可以按照育种目标实现直立穗型与其它性状的优化组配。此外,对直立穗型在杂交稻上的应用及直立穗型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质量—数量性状遗传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对长穗小麦品系93(220)的主茎穗长进行了质量—数量遗传模型测验和主、微基因效应与变异估计。结果表明:长穗小麦新品系93(220)的主茎穗长为一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由一个主基因和若干微基因共同控制;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穗长,附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F1代表现为部分显性,隐性主基因增加主茎穗长的效应平均为1.47,微基因遗传效应为2.83cm,隐性主基因个体主茎穗长表现为长穗。  相似文献   

17.
水稻直立穗型的遗传及其对籼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直立穗型品系G 83和弯曲穗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进行杂交、测交,获得F1、TC1和F2群体,研究穗型的遗传规律及穗型与茎叶形态性状、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直立穗型遗传受一对核主效基因控制,直立穗型相对弯曲穗型为显性;直立穗型植株较矮,剑叶短而宽,穗、穗颈节间较短,而弯曲穗型则相反;不同穗型植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直立穗型植株的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弯曲穗型植株,而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则极显著低于弯曲穗型植株。  相似文献   

18.
以二棱大麦(HordeumdistichumL.)甘木二条等7个品种进行7×7半双列杂交,对亲本、F_1和F_2主茎的穗长、每穗粒数、穗密度、千粒重等性状,采用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遗传方差分量占表现型方差比率的估算表明,只有穗密度有加×加上位性效应,其余均受加性显性效应的作用,基因效应预测值表明6711-28、浙农大3号的后代每穗粒数较多:S-096、紫皮大麦、6711-28后代千粒重较高。杂种优势预测表明,二棱大麦有千粒重增加、穗增长、每穗粒数增多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表明,穗密度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要来自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株高和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性状。探究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规律,为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谷子优质品种豫谷18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黄软谷和红酒谷杂交,构建2个分别包含2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YYRIL和YRRIL)。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YRIL和YRRIL群体在2个环境下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码数、穗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5个性状在所有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小于1,近似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的典型遗传特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长、穗下节间长在所有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码数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模型分析显示YYRIL和YRRIL群体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PG-AI和PG-A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15%和91.27%。2个群体穗码数的最适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为70.07%—71.58%。穗下节间长在2个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4MG-CEA和3MG-CEA,均为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穗下节间长在YY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9%,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0.34,具有负向效应;穗下节间长在YR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5.78%,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1.17,具有正向效应。穗长在YY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ED-A,即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56%,多基因遗传率为50.56%。控制穗长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1、1.68,多基因加性效应较小,为-0.0017;穗长在YR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AE-A,即2对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长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6.40%,多基因遗传率为46.91%。控制穗长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3,具有正向效应,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6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47,表现为较低的负向遗传效应。穗粒重在YY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D-A;符合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09%,多基因遗传率为12.08%;控制穗粒重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58、5.82,以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81。穗粒重在YR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3MG-PEA,即3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穗粒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10%,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68、-2.68和2.66,前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且均为负向效应。【结论】谷子株高、穗码数的最适遗传模型相似,均服从多基因遗传,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偏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栽培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穗长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穗粒重在2个群体均服从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可能存在主效QTL。  相似文献   

20.
对温带血缘和亚热带血缘甜玉米的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进行药剂(3%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并对其株高和穗位进行对比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经拌药处理的甜玉米的株高和穗位均明显降低,且株高比穗位降低明显,亚热带血缘亲本比温带血缘亲本降低明显.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甜玉米的株高和穗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的遗传大部分(占58.3%)表现为超显性遗传,小部分(占41.7%)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穗位的遗传小部分(占33.3%)表现为超显性遗传,大部分(占66.7%)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